李秀芳
災禍事件一直是新聞業發達的西方國家媒體報道的重點,有些西方新聞寫作教材把災禍報道分為兩類——事故報道(Accident)和災難報道(Disaster)。事故報道主要指人為災禍,如交通事故、空難、人質扣押等;災難報道主要是自然災害,如水災、地震、熱帶風暴等。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于新聞事件的嚴重性,即死亡的人數。如果一起交通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就可歸屬為災難報道,而不是事故報道。無論是事故報道還是災難報道,西方新聞寫作教材都明確指出災禍報道須盡量包括這幾個基本要素:
·死者和傷者的情況(人數、姓名、身份)
·災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采訪工作(如采訪目擊者和政府有關部門)
·救援工作和感人的事跡
·災禍事件導致的后果(如經濟損失)
·最新的調查結果(如災禍事件的責任人)
·歷史重要性(如有無出現過相似的事件)
請看以下報道:
叛亂者在克什米爾炸死15個人
(1)印度,私利那加——目擊者說,星期一正午在克什米爾市中心一輛小汽車上的炸彈突然爆炸,至少15個人被炸死,死者中有5個像是士兵。
(2)據當地政府醫院的負責人介紹,傷者20個人,有3個正在接受手術,有1個在送到醫院后死去。
(3)有位來電者自稱是“真主穆斯林游擊隊”的一員,他已經與好幾家新聞機構聯系,聲稱要對這次襲擊事件負責。“真主穆斯林游擊隊”是支持巴基斯坦的一個組織。
(4)“真主穆斯林游擊隊”是最強大的反叛組織,主張印度與巴基斯坦合并,而其他反叛組織只要求擺脫印度的控制。
(5)小汽車上的炸彈在警察局附近爆炸,即在印度國家銀行分行的外面。在這個地方,印度士兵與分裂主義者經常發生沖突,而且每個月初印度士兵都會在這里領取工資。
(6)據目擊者反映,炸彈爆炸時,有輛軍車停在附近,3輛小汽車和5輛小型摩托車被炸毀。
(7)目擊者還說,受害者中有2個是婦女,其他5個身著軍裝,有些尸體已經面目全非。
(8)警衛部隊火速趕到現場,運走尸體,并將此地封鎖,以免再遭襲擊。
(9)爆炸發生前,在離爆炸地點不遠的幾個街區發生了一起手榴彈事件。此次手榴彈事件似乎是故意轉移人們的注意力,為制造爆炸事件做準備。
(10)爆炸地點發生在Ahdoo's旅館附近,這是這個城市至今仍維持營業的少數旅館之一,旅館內住滿了專程趕來報道克什米爾人質危機的外國記者。到這個星期一,這場人質危機已經持續了整整3個月。始于7月4日,已有4個歐美人被克什米爾的游擊隊扣留為人質。第5個人質是挪威人HansChristianOstroe?熏在8月13日被發現死于偏僻的地方,頭部已被砍斷。
(11)這些游擊隊員說,除非印度政府釋放監獄中的15個分離主義者,否則他們將繼續殺死剩余的人質。
結合這則報道進行分析,筆者以為西方災禍報道具有以下特色:
及時報道,時效第一。災禍事件具有自己的特性——突發性和即時性。突發性指,災禍事件的發生、變化等難以預測,難以把握;即時性指,災禍事件轉瞬即逝,相同的場面不再重演,親眼目睹了事發現場的記者,能真實地記下整個過程。
災禍事件的獨特特點要求新聞媒體快速做出判斷,記者立即做出反應,因此災禍事件發生時,西方各大通訊社往往先以簡訊的形式(通常只有一段),將災禍的主要事實快速傳遞給新聞媒體。
力求全面客觀。在災禍報道上,西方新聞界一般都是先發布快訊,及時傳遞信息,隨后展開跟蹤報道。根據災禍事件的具體情況,報道可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全方位、多渠道地報道并預測災禍發生的原因、背景、后果等。如這起爆炸事件,記者對克什米爾的反叛組織,尤其是“真主穆斯林游擊隊”都有相關的介紹,在最后一段還提及克什米爾人質危機的總體情況,讓受眾在這個大背景下,系統地了解爆炸事件的背景。
增加人文因素。災禍事件發生后,有三個側面可供報道,即災禍事件本身、災禍事件的受害者以及災禍事件引發的政府或社會行為。受西方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西方媒體把災禍事件的受害者作為報道主體,讓受眾關注他們的情感、命運、生存狀態等。西方新聞界認為,采訪災禍事件的受害者等可為整篇報道融入人情味,否則,只是冷冰冰的數據。采訪對象包括事件的調查者、當事人、目擊者和其他相關人員;采訪內容涉及災禍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發生時的情景及造成的危害,災禍的責任人和受害者的情況等。
以真實的統計數據說話。美國作為典型的西方國家代表,被稱為“統計社會”。美國人認為:“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在于掌握更多、更精確和更及時的事實”,“數字能為復雜的社會問題提供不言自明的答案”。①在美國,政治、經濟、就業、體育等狀況無不從量的角度加以分析說明,統計學的原理貫穿在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統計學的理性思維方式下,西方媒體尤其強調運用真實的統計數據,把災情數字的事實報道透明化,告知受眾傷亡人數、經濟損失、受災面積等。
西方媒體還要求災禍報道謹慎地處理以下問題:
記者的職責是客觀全面地報道災禍事件;事發原因在未確定之前,不要在報道中下結論。因為報道失當有可能導致“新聞侵權”。記者要避免花過多的筆墨描述事發原因,如以上報道,記者始終沒有道出爆炸事件的肇事者,因為官方還沒有發布權威的信息報道只是提供了相關的新聞背景,并據目擊者的言辭,客觀地描述了事發現場的情景。
滿足受眾知情權與保護個人隱私權之間的沖突,主要體現在采訪工作上。記者為確保報道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增添報道的人情味,采訪災禍事件的當事人,有部分當事人將拒絕接受采訪,他們認為記者的采訪侵害了個人隱私權或名譽權。但研究表明,如果記者能把握好采訪的“度”,充分尊重當事人,沉浸在痛苦中的大部分當事人還是愿意接受采訪的。
災禍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者在接受采訪時,可能因驚惶失措或個人偏見而夸大新聞事實,這時記者就須進行冷靜的分析與判斷,防止聽信一面之辭,錯下結論。
西方的災禍報道本著“以受眾為本”的新聞理念,重在“疏”,而非在“堵”;重在快速而真實、客觀且全面地告知受眾災禍事實。在全球化的時代,各國媒體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我國要在災禍事件的報道上贏得主動權,增強政府和媒體的公信力,西方這種以受眾為中心,力求時效,注重統計數據的報道理念,值得借鑒。
注釋:
①丹尼爾·亨延頓《美國人民主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