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有句名言:“美國人的企業是事業。”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說的。
今天,我們已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把企業當作事業去經營和追求。
企業的經濟學定義大家都很熟悉,茲不贅述。有人對企業之“企”作了拆解:企業是人至上的事業,有人才有企業,沒有人就沒有企業。這種拆解既形象生動而又深刻豐富地說明了企業是人的事業,以及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企業對人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是有一個歷史過程的。從最初的工具人到經濟人再到社會人和觀念人,有個把人從僅僅作為賺錢的手段到逐步把人當作目的,從片面的目的逐步到全面的目的,從對人的忽視、異化到對人的尊重、發展的過程。人本管理是對物本管理的揚棄和超越,是管理理論的集大成,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最新階段。對中國企業來說,必須深刻認識這種必然性和大趨勢,才能不斷做強做大自己,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堅持以人為本與利潤最大化是不矛盾的。從實踐看,通過損害顧客和損害員工以提高利潤率和利潤量的企業往往是短命的。持續成功的企業家和企業,都堅持以人為本,把顧客和員工當作上帝,把顧客和員工當作親人。通過感動上帝、感動親人,其利潤的源泉就會永不枯竭。得人心者得市場,就是得顧客之心、得員工之心。為此就要堅持以人為本,使企業的各項工作人性化、人文化和人本化。對顧客坑蒙拐騙、對員工強取豪奪的企業,盡管可能得利于一時一地,但決不可能長久。
堅持以人為本與承擔社會責任也是一致的。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一個不肯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是不會或者難以堅持以人為本的。研究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其經濟績效是成正相關關系的。在企業發展史上許多成功的百年企業都以承擔社會責任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摩托羅拉“以公平的價格向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光榮地服務于社會”。再如亨利·福特以高出業界2倍的工資雇用工人,在供不應求條件下大幅度降價出售T型車,以實現其“讓更多的人買得起車,能夠享受用車的樂趣;讓更多的人就業,得到不錯的工資”的人生目標等等。
堅持以人為本,對中國企業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極大的緊迫性。一方面,當前許多企業的非人性甚至反人性的問題比較突出和普遍,已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凝聚力、競爭力和社會形象;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以后,企業已置身于國際的外在制度的變遷過程中,而且這種變遷具有強迫性和不可逆性。如國際上正在興起的SA8000認證,對企業健康、安全、工作時間、報酬標準等作出了規范。現在美國開始強制推行這一標準,歐日也可能緊隨其后。對此與其一味指責它是“陷阱”,不如盡快轉變觀念,全面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一則利己,二則利人。與歷史趨勢和世界潮流作對,是不明智的。
總之,所有的企業經營者、管理者都應認識到,在以人為本的新時代里,企業即人,人即企業;事業即人,人即事業。目中無人的企業或事業是難以健康成長、發展壯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