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豪
目前,以央視《今日說法》為代表的法制節目群體,已擁有較高的收視率和收視群體。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仍有部分節目沒有處理好法理性與電視特性、新聞特性的關系,或是單純地報道案件偵破、事件進展的詳細過程,較少地關注法理是非,顯得故事性有余而法理性不足;或是過分重視“說法”,生搬硬套法律條文,說教氣息濃厚而可視性差。
在近3年的法制節目制作中,筆者認為:要提高節目的質量和對觀眾的吸引力,在堅持法制節目“說法”特性的前提下,應當更多地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關注案件對當事人帶來的悲或喜、警醒與反思,從而讓觀眾得到更多的啟示。
一、跳出“就案說法”,關注人物命運
2000年6月19日,河南電視臺正式推出了每天一期的法制欄目《法制時段》。從那時起,欄目組上下緊緊圍繞“追蹤法制熱點、普及法律知識”的宗旨,創作出《“12·9”案審判紀實》、《民告官啟示錄》、《誰來贍養我》等一大批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節目。身為《法制時段》的一員,起初筆者在采訪制作節目時,一直遵循著展示案情——講述判決結果——專家點評的“三段式”結構,雖然能夠完成“普及法律知識”的任務,但節目卻顯得單薄,可視性不強。后來,筆者在采制節目時,嘗試著深入到法律、事件背后,對人物的命運予以關注,力圖給以理性見長的法制節目多一份感性色彩和人文情懷。
2001年4月,我獲知一條線索,洛陽市有一個叫樓林昊天的孩子,剛出生時因在醫院過度吸氧造成雙目失明。幾年治療無望,起訴醫方的官司也久拖未決。出于對昊天命運的關注,記者來到洛陽。“我心里太苦了,這幾年,為了給孩子治眼,我跑遍了全國各大醫院,仍不見好轉。和醫院的官司也沒有結果。”一見到記者,孩子的母親林彩云就失聲痛哭。
我們趕到昊天所在的幼兒園。他長著一雙大大的眼睛,卻因失明深深地陷下去。當時他正在吃飯,別的孩子吃起飯來有說有笑,十分輕松,他卻躲在角落里,用手摸索著,吃得很慢。這一幕,深深地印在筆者心里。
因為被告方是洛陽一拖集團下屬一家醫院,這家單位在當地有相當的背景和實力,所以,接下來的采訪異常艱難。筆者克服種種困難,連續做了《盲童討說法》、《盲童討說法反饋版》兩期節目。與以往不同的是,記者嘗試著以小昊天的命運為切入點,多維剖析這起訴訟的法理內涵。節目播出后,很快在社會上引起反響,有的觀眾來信說:“節目沒看完,我就哭了,孩子太可憐了,醫院咋這么不負責任呢?”更多觀眾詢問小昊天的近況,眼睛治療情況如何?而陜西、浙江、廣東等地,不少與林彩云遭遇相近的父母,也找到記者尋求幫助。最終,通過多方努力,使這起拖了幾年的醫療糾紛案得以解決,50多萬元的賠償款也送到了林彩云母子手中。
事后反思,這組節目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大的反響,主要是突破“就事說法”的框框,從人物命運的角度給予了關注。濃厚的人文情懷使它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電視是當代文化的晴雨表,文化的嬗變肯定要對電視的傳播內容和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的大型新聞欄目《東方時空》正式開播,1994年又推出了《焦點訪談》。“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為電視節目關注普通人命運,倡導“人文關懷”的開始。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間》欄目,正是通過關注普通人生活的紀實性報道,用充滿人文教化的電視追求,構造一部由“小人物”構成的歷史。中國電視新聞的發展表明:“如果說,80年代中國電視新聞傳播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基本得以確立,那么90年代的中國電視,則體現出更為深刻的人文精神:人類生存的意義從更多的角度上得到表現,普通人的命運備受關注。”近年來,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關注普通人的命運,成為眾多法制節目的選擇。而諸多因素,使這種選擇成為必然。
是法制節目的使命使然。眾所周知,通過鮮活真實的案例,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弘揚法制精神是電視法制節目的使命。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轉型期,貧富差距在拉大,弱勢人群在增多,權力大于法的現象還沒有根本解決,法制節目所給予的關注,不僅具有媒體的監督作用,而且也可能成為社會穩定的調和劑,從而為弱勢群體打開一扇有冤可訴、尋求公正的大門。而具有深厚人文關懷的法制類節目,以法律的名義關注人們的生存環境,以法律的名義責成人們遵守法律、富有社會責任感,它調節著“小人物”日益失衡的心理空間。是電視的特性使然。作為新聞的一種,電視法制節目要得到觀眾的認可,可視性和接近性是其必然的追求。法制節目的表現對象一般是案件或者可能發展成案件的事件,其中的當事人總是處在矛盾的漩渦中。這時候做什么和為什么做都能夠表現出他內心最真實的思想觀念,同時,他在案件和事件當中的行為又將直接影響他一個時期的生活。所以,案件中當事人的命運,是法制節目不應回避、也無法回避的。從新聞的接近性上講,法制節目只有立足于群眾,才能影響群眾。以專業為出發點,以群眾為著眼點,法制節目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增強其指導性和感染力。
二、如何體現法制節目的人文特色
在堅持“說法”、普法特性的前提下,如何體現電視法制節目的人文特色,以提高法制節目的質量和感染力,通過自己的實踐,結合電視同行的經驗,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選材上,在瞄準我國法制建設進程中重大事件和大案要案的同時,注意選取普通群眾遭遇到的看似不起眼、卻具有現實針對性和豐富法律內涵的案例或者事件。
前兩類題材無疑應當是法制節目的報道重點。然而,生活在和平建設時期的多數群眾,所經歷、所面對的是大量的小案例、小事件。但對于缺乏專業知識的他們來說,這些小案例就能成為解不開的結,就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從普通群眾中選取具有典型法律意義的題材,其先天的貼近性、親切感是其他類型的題材所無法取代的。
2.切入角度上,提倡平民視角,避免“高高在上”,一副教訓人的模樣。
電視法制節目的主要功能在普法,收視對象是普通百姓。面對案件當事人的命運變化,電視編導不是遠遠地理性地對人物進行解析,而是盡量貼近人物,去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信念,尋找他們怪異行為的內在依據,通過對人物本身的關注,把思想意識、法律精神的轉達與案件進展、人物形象的感染力融為一體,從而讓觀眾產生心靈的共鳴。力戒把自己對案件的理解主觀地強加給觀眾,或者為了追求所謂的“刺激”和“煽情”,過分渲染細節,甚至夸大事實。
3.“說法”部分,有關專業人士對法理的闡述,應當盡量淺顯易懂,避免照本宣科,圖解法律。
不但要報道事實,還要將事實上升到法律的理性去認識,從普法的角度講述每一個法律案例,使觀眾在被故事情節吸引的同時,也學到了法——這是電視法制節目與其他類型專題節目的區別所在。重視“說法”毋庸置疑,但如何把事件中的法理闡述得淺顯易懂,卻值得推敲。這就要求法制節目工作者,既要邀請專家或者法律工作者參與進來,讓專家從法律的角度引導觀眾明辨是非,又要力求從普通觀眾易于理解的角度去辨析法理,給觀眾留有思考、回味的空間。
近來,有的同行提出,電視法制節目把專家和觀眾一起請進演播室,讓觀眾和專家以對話的形式,共同探討案情,分析法理的設想。雖然這種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但無論從觀眾接受角度,還是從增加節目的人文關懷上講,都不失為好的構想。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