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毅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在當前國內外局勢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電視輿論監督節目應當承擔怎樣的角色?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本文擬就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全面認識電視輿論監督,堅持發揮黨的喉舌作用
“牢牢把握輿論導向,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增強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引導新聞媒體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是《決定》對媒體的要求,也是我們黨的一貫原則。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就指出:輿論監督,不僅包括批評報道,而且包括對黨務、政務活動的報道,對重大情況重大事件的報道。正確認識和全面理解輿論監督的真實含義,對我們切實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傳播學研究成果表明,傳播效果與傳播方式之聯系,取決于受傳者的文化水平。對于文化水平較高的受傳者來說,由于其自身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較強,如果只對其傳播一方面信息,很容易引起質疑。如果對其傳播正反兩方面的信息,反而能令他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對這部分受眾,采用兩面都說的方法,能夠得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反之,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受眾,對其傳播兩面信息只會令他迷惑茫然,對這部分受眾,采取一面說的方法會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文化水平也得到極大提高。但是,應該看到,占我國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文化素質還亟待提高。有關資料表明,目前中國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相當于美國100年前的水平。在這種背景下,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批評報道為輔,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會穩定。電視輿論監督節目在實際操作時,要講究形式和技巧,發揮電視形象傳播的特長,努力提高傳播效果。要“進一步改進報刊、廣播、電視的宣傳,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只有將到達率高的優勢轉化為接受率高的事實,才能真正達到希望的宣傳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把握好正面宣傳和批評性報道的度的問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做好批評性輿論監督報道,真實反映人民心聲
1.提高素質、擺正位置、當好橋梁、努力發展
從本質上講,新聞媒體是傳播者,是人民群眾對社會環境進行監督的橋梁。批評性輿論監督節目的使命在于通過對社會上一些影響較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和某些落后現象的揭露、批評,給人們以啟迪和警示,達到促進問題的解決和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發揮電視輿論監督的威力,必須要有一支“政治強、素質高、作風硬、業務精”的采編隊伍作保證。在采訪報道中,要正確處理記者對新聞價值及轟動效應的追求和對社會道德及社會文化規范的尊重這一對矛盾關系,努力使我們的報道有利于解決問題,有利于黨和政府改進工作,有利于人民群眾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全局,有利于穩定。實質上,最終有利于人民。
2.尋求輿論監督的社會性合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
輿論監督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作為社會監督的一部分,輿論監督必須尋求社會有關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這是新時期輿論監督實踐獲得的寶貴經驗,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輿論監督的獨有特點。
首先要尋求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機構的支持。在我國,各級黨政機關在自覺接受輿論監督的同時,也是輿論監督的堅強后盾,既積極支持新聞單位的輿論監督,又在各自職權范圍內認真查處和解決輿論監督中所暴露的各種問題,使輿論監督落到實處。實踐表明,輿論監督和行政干預的結合,使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事實上,隨著我國民主政治進程的推進,目前輿論監督的環境已大為改善,各級政府都制定了相關政策支持輿論監督的進行。2004年6月底,上海徐匯區建立社會輿論監督回應制度,組織專人每天從上海市多家媒體上收集對徐匯區的負面報道,由區委宣傳部制成統一的“徐匯區社會監督處理表”,交給各責任部門處理。徐匯區委、區政府要求責任部門必須在3個工作日內提出處理方案或直接處理結果。2004年7月,《深圳市預防職務犯罪條例》草案完成第四稿,規定:新聞記者在宣傳和報道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過程中依法享有知情權、合理懷疑權、批評建議權和人身安全保障權。任何單位和履行職務的人員都應當配合、支持,自覺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對新聞媒體揭露出來的問題,主管部門應當在7日內進行全面調查,并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事實上,我們的電視輿論監督正處于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之中,所有的從業人員都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使我們的輿論監督節目更上一層樓。
其次,要尋求社會公眾的支持。進行新聞輿論監督,重在調查取證。新聞從業人員無論是以公開身份采訪,還是進行隱性采訪,都離不開公眾所提供的幫助。否則,新聞從業人員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當然,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除了媒體和監督機關的責任之外,每個社會人都有責任。
3.更新觀念、開拓內容、創新形式、樹立品牌意識
在社會變革時期,新聞輿論監督應該成為時代航船的“望哨”,觀風測雨,察視暗礁,及時發出警示。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電視輿論監督的巨大力量在于能夠及時、不斷地把改革進程和社會生活中孕育著的新矛盾和迫切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提出來,引起群眾和有關部門的注意,促進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電視輿論監督不同于黨政部門的信訪辦,不是調解委員會,更不是紀檢、執法機關,不可能報道群眾企盼解決的每一個問題,應該選擇那些帶有普遍意義的焦點問題,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操作,集中力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復沖擊,選擇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報道。并且通過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的培養,努力形成自己的名牌欄目,穩定受眾群體,提高傳播效率。
總之,《決定》預示著我國民主進程的推進,將給我們營造一個日益寬松的輿論監督環境。所有相關電視從業人員都應該積極投入到《決定》的落實過程中去,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勤奮工作,求真務實,為促使我黨執政能力的提高盡心盡力。
(本文是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廣州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