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純
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那就是你自己《中國青年》:你自己的人生目標一直就很篤定嗎?
李開復:我剛進入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發現自己對它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只在中游。但我愛上了計算機,每天瘋狂地編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同學的重視。終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成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默默無名的計算機系。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我對自己承諾,大學后三年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在計算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網友曾問過我,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我說:“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impact),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后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對我來說,人生目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幫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我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只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我覺得后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當我收到學生一封封迷茫的來信,給他們寫回信時,我也會想:“如何讓回信對他有更大的影響力?”于是,我決定發表三封信,并把我和學生的交流放在我的網站上。
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那就是你自己。我建議你不妨閉上眼睛,把浮現在腦海里的第一個理想記錄下來,因為不經過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誠的。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15年后,當你達到完美的人生狀態時,你將會處在何種環境下?從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
當我決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時,我發現我最欠缺的是演講和溝通能力。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臺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我做助教時表現特別差,學生甚至給我取了個“開復劇場”的綽號。因此,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比如,要求自己每個月作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臺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并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當我反復練習演講技巧后,我自己又發現了許多秘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于是,我仍準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于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后,我周圍的人都夸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
你要知道你最多能做到什么程度
《中國青年》:你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但對成年人而言,按興趣做事是一種奢望,很多情況下不得不被外來的“壓力”逼迫著工作。你遭遇過這種狀況嗎?又會如何處理?
李開復:工作之后,要求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還是有的,因為它可能是公司工作的要求,但是用自己不喜歡的方式去工作,就沒有必要。舉個例子:一次開會時,有個下屬對我很不客氣,他說你不給我這幾個人,我就完全不可能完成我的工作,難道你聽不懂我的話嗎?我的工作方式通常很謙和,不喜歡在開會的時候罵人,但是如果我不批評他的話,就無法使整個團隊信服。我記得我當時是這樣回答他的,那你還能幫我找出其他的途徑嗎?他說,你還是沒有聽懂我的話,我就是需要這么幾個人。我說,既然我無法給你人手,那我必須愿意接受有些工作做不完。你能不能告訴我什么工作你做不完。話說到這里,他自己就知難而退了。事后很多員工跟我說,沒想到,一個人可以用很尊敬別人的方法,去阻止他不禮貌的行為。
如果你做老板,就不能太縱容自己的手下,不然你就會喪失自己的威信;但也不能因此總在人前指責他,那就傷害了他的尊嚴、他的面子,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中國青年》:現在打開網頁,搜尋“李開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中國青年的心聲,如感謝,“從這篇文章中,我始終可以感受到李開復先生對于中國青年的拳拳深情,他充分利用馬家爵事件對中國青年的沖擊,以事實為依據,真誠地勸誡中國當代青年如何逐步走向個人的成功之路,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求得自己心里的平衡、快樂”,也有一個學生稱呼你是“發現天才的天才。”
李開復:(笑)這是一個無意的結果。
《中國青年》:無意識卻又有益的工作?
李開復:對,我相信它對微軟在中國的商業發展并沒有直接的影響,但長久來看,會有間接的貢獻。一個人要喜歡微軟,當然非常好;他要是不喜歡微軟,卻喜歡我的演講,從中有所收獲,那也很好。如果成千上萬的學生和家長通過聽我的演講、看我的文章,找到最好的成長道路,那更加激動人心。
《中國青年》:微軟是世界一流的大公司,與此同時,樹大招風,官司頻起,身處其中,有時候會不會也覺得挺艱難?怎樣去應對?
李開復:也還好。面對艱難和挑戰,每個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我可以給你講個故事。我們公司有個訓練,就是把員工帶到一個“孤島”,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設身處地為角色考慮,模擬不同人的心態。在作這個訓練時,大家可以體會到公司人文方面的良苦用心。具體的訓練內容我不能透露,因為這涉及到公司的“機密”,不然后面的人去了就沒意思了,但是負責這個課程的人每過一年會看到,微軟的管理人員每年所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情。剛開始打官司時(指美國司法部起訴微軟壟斷案),管理人員表現是火氣很大,心里很不平衡,為什么會對我們這樣不公平。然后過了兩年,官司快打完的時候,管理人員的狀態是很謹慎、很怕做錯事,很怕又有麻煩。又過了兩年,管理人員開始重視別人的想法,而且考慮問題不光想到自己,也開始為別人著想。其實只有我們贏得別人的信賴,客戶的、股東的、外界的信賴,事業才會繼續和壯大。
《中國青年》:下一步的理想是什么?
李開復: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思考如何把高深的技術轉移到對用戶有用的產品上來。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穿行,我是少數對這兩者都能夠懂得的人,跨越“研究”與“產品”這兩個領域,我也是少數對這兩者都有心得的人。前一陣子有記者問我,什么時候離開微軟?我的回答是,我很確定微軟是我服務的最后一個商業公司,因為我的目標是做一個有巨大的影響力的人,沒有其他的任何公司能幫助我達成這個愿望。
《中國青年》: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像你文章中提到的能做到“優秀”、做到“卓越”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對大多數人而言,“平凡、在理想與現實中交錯受挫”是種常態。我們可以一味地鼓勵年輕人,去激情、去奮斗、去改變自我,一切就隨之而改變嗎?
李開復:還是那幾句話,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很多學生存在的問題是不能挑戰自己,有學生看過《成長》這本書以后給我寫E-mail,我真的很討厭死記硬背,看過這本書后就更不喜歡背書了。我就趕快給他回信,千萬不要不去背書,不去背的話,你高考考得不好,GRE考得不好,不能達到你的目標,反而帶來更多的傷害。我只是指出一個“怎么找到最好的自己”的方法,并不是要你拒絕“挑戰”,那些看起來令人厭煩的事情也是一種“挑戰”。
另一方面,自覺性是最重要的,你必須知道你能做與不能做的,比如一個人他可以盡量地謙虛,但他的謙虛有一定的程度,你要他再謙虛,就不可能了,像我不是個很容易和別人起沖突的人,但也不能超過我的界限。所以每個人一定要知道他最多能做到什么程度,然后朝著優化的方向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