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無望的傳言下,百度選擇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Google為投資方,迅速的轉變背后其實掩藏著雙方的無奈。
處于媒體漩渦中的百度又一次刺激著媒體的神經,但這一次的主角卻是Google,曾被百度CEO李彥宏稱為對手的Google不僅僅用1000萬美金的代價封住了百度的嘴,也順利地成了百度的投資人,而這也是Google在美國以外的最新投資。一切都變化太快!
李彥宏滴水不漏的回答中沒有任何破綻,“是百度選擇了Google。 Google第一次提出參股意圖時,百度一口便回絕了,但是后來細想之后覺得對大家都有好處,談判了3個多月后,終于定了下來。”他表示,選擇Google是因為對方更懂得搜索價值,也有利于百度品牌的提升。盡管Google并未對此次投資表態,但這顯然意味著Google將考慮在搜索和在線廣告業務增長最快的中國市場中聯合或收購競爭對手,更使人們猜想到將來中國搜索市場的競爭格局很可能在雅虎和Google兩巨頭之間進行。但拋開表象,注資更像是Google與百度情非得已的選擇。
Google:曲線進入
盡管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對Google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商業周刊》一篇標題為“除了搜索,Google還應該干什么”的文章,仍然用大量篇幅闡述了Google所面臨的難題。標準普爾的分析家也認為,為了保證長期持久發展,除了專注于搜索市場,Google還應當實施多元化策略。但從目前來看,Google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國際市場。在互聯網最為發達的美國,Google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但它同時也在IPO招股書中坦承自己在美國以外市場的經驗不足,國際擴張計劃可能面臨失敗。去年Google收入僅有26%來自于國際業務,2002年為21%;在中國的業務也經歷了波折,由于雅虎重金打造的YST技術開始奪回失地,Google的技術優勢也逐漸消失。Google顯然比誰都明白這一點,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網絡用戶居全球第二并迅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市場,就成為其在納市上市后的首要任務之一。
此外,雖然Google在中文搜索領域里頗有建樹,連全球最大的華人互聯網公司新浪都使用它的技術,但在戰略上,雅虎在新一輪會戰中坐擁了中國土生土長的3721,尤其是在銷售渠道上,早已占據了先發優勢。 雅虎收購3721后組成了陣容強大的中國搜索研發團隊,推出了YST簡體版、繁體版和英文版(百度則只有簡體版),并先于Google把服務器搬到了中國,搜索質量和速度明顯提升。另有消息稱,雅虎即將推出的中文搜索門戶也已經進入了測試階段,將于不久之后上線。“強攻中文搜索市場”成為了雅虎中國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對手的一系列舉動使Google面臨著明顯的競爭劣勢。
在上市前夕給未來股東一個姿態,進軍中國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將是給投資人最好的回答。Google曾宣布要在上市后大力拓展中國市場,但在它未將觸角伸進中國之前,中國搜索市場已是硝煙彌漫。試想,如果Google只身前往中國市場淘金,將會面臨在全球市場不分伯仲的雅虎的追擊、號稱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度的本土作戰,而把挑戰Google作為口號的中國搜索聯盟也不可小覷,目前僅在中國設有一個辦事處的Google似乎還難以應付。看來,除了在中國增設分公司外,注資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曲線進入中國市場才是最好的選擇,只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上市之前Google的出手會如此之快。
百度的上市砝碼
對于百度來說,下決心引進Google投資也是不得以而為之。這一兩年來百度走得并不順利,先是遭新浪棄用,與3721的官司也不斷見諸報端,然后是坊間流傳其上市無望。而最近又恰逢美國股市的中國指數一路下跌,近期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幾乎都是“流血上市”,就連每年有幾億收入的盛大都差一點兵敗納斯達克,百度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自從去年9月退出競價排名技術商角色以后,百度希望能夠成為中文第一搜索門戶,Google無疑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但百度顯然不甘示弱,6月初它以超過3億的中文網頁和超過6000萬的日流量宣布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接受融資,通過與Google的聯手加強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實力、提高國際市場的知名度,自然是CEO李彥宏的如意算盤,但事實上選擇最大的競爭對手為投資方還有著更為緊迫的原因——上市。百度上市無望最主要原因還是來自于Google,因為只有在接納了Google之后,納斯達克投資人才能了解到搜索市場有多大,也只有在Google上市之后,納斯達克才會接納百度,Google已成為百度在納斯達克的樣板。有了Google的投資,百度上市多少會多一些勝算。通過Google探路納斯達克并為此做準備早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不過也有知情人士認為,Google投資的1000萬美金僅占了百度3%的股份,這對于納斯達克投資人的誘惑力似乎還少了一點。
百度把雙方合作的前景描繪得非常誘人,但必須正視的是,這次注資對于雙方來講都是小額投資,并不能決定雙方今后在市場上不以兵刃相見。對百度來說,會不會形成以大欺小的局面很難說;而對Google而言,會不會形成左右手互搏的局面也還很難確定。而美國互聯網王牌分析師薩法曾在其著名的《黃金搜索》報告中指出,搜索業加速整合是必然趨勢。這樣看來,百度選擇Google是無奈但卻最好的選擇。
搜索格局突變
不過,盡管這一決定是雙方無奈的選擇,但Google上市和力拓海外業務仍將使得本就戰火不斷的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競爭變得格外激烈,市場格局的演變也令人十分關注。業內人士分析,Google很可能在上市后向百度注入更多的融資,從而達到并購的目的。事實上,人們對Google收購百度的控股股份或者與百度形成業務合作關系的關注由來已久,盡管百度CEO李彥宏一直拒絕對此發表看法,但從百度接受Google的首筆融資中可以窺見,這種可能性將隨著Google的正式上市而越來越大。而此次注資與之前Ebay通過增持易趣股份實現最終收購極其相似,這也在業界引起了諸多的猜測。
百度被Google收購的結果很可能是,中國搜索市場變成由雅虎中國、Google兩巨頭主導的格局。在兩者分別擁有3721和百度的市場份額及客戶資源的情況下,加上自身的龐大實力,雅虎以門戶、電郵和搜索三種優勢為利器,Google則以技術和品牌見長,兩巨頭之間的激烈競爭將難分伯仲。此外,除了搜索巨頭們外,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強大對手,那就是微軟。
中國搜索市場將真正成為這些巨頭們大展身手的舞臺,中國本土的搜索領航者紛紛臣服于海外巨頭,或許將使得在技術上并不見長的中國搜索聯盟更加無力抗爭。在危機四伏的情勢下,中國搜索聯盟真正要做的,不僅是保留一個松散的聯盟和力拓勢力范圍,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個合作緊密的團隊,在技術、資金投入上下工夫,才能避免出局。而一些市場人士認為,其他如新浪、搜狐和網易等門戶,由于采取單打獨斗的方式,很難與本土其他搜索公司全面深入合作,在后臺技術上也只能依靠雅虎或Google提供,在搜索市場的份額將會日漸萎縮。
百度接受Google融資,以及Google上市的日漸來臨,將在中國搜索市場引發一場愈加激烈的競爭,然而鹿死誰手,格局如何演變,仍然需要拭目以待。無論Google與百度最終如何選擇,對于Google來說,本土化依然是其難以繞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