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領域能否并行兩個標準?“e家佳”與“閃聯”未來的命運如何?這些問題只有市場能夠回答。關于這一點,EVD、數字電視、WAPI等一連串中國標準的經歷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教訓。
標準透視
標準是一種產業和經濟的秩序,往往也是產業存在的技術方案,標準對內可以促進產業、分工和貿易的發展,對外意味著技術壁壘和產業壁壘。標準對垂直鏈條意味著產業利益分配的工具,對橫向競爭者意味著產品差異化的能力降低。
標準的分類可以按照標準的層級分為:國際標準、區域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按照強制能力可以分為強制標準和建議標準。但如果建議標準獲得了市場壟斷地位時,它也就具有了很大的強制能力。
對標準最廣泛的分類是法定標準和事實標準。事實標準又分為獨家壟斷和聯盟模式。像“WinTel事實標準”就是獨家壟斷模式,特點是廠商并沒有追求標準化管理機構的許可,升級為法定標準,標準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三者統一,集中在壟斷市場的個別廠家身上。聯盟模式往往意味著標準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分離。聯盟標準又可以分為開放標準和封閉標準。開放標準對聯盟外的成員授權、許可和開放。
閃聯和e家佳所依據的標準在標準體系中屬于開放標準。它們吸納滿足條件的企業加入,完善產業鏈;標準的管理者是工作組、各個專利的所有者歸屬提交標準的成員單位、使用者是工作組許可使用標準的企業;標準組最重要的目標是促使標準通過信產部審查,上升為法定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一個領域,需要幾個標準?
在數字家庭領域存在兩個標準是主管部門信產部科技司不愿看到的,也是聯盟中的企業避諱談論的,更是媒體所抨擊的。然而如閃聯和e家佳所宣傳的、也正如他們的概念產品所展示的,他們確實都致力于數字家庭建設。
為什么不能在一個領域中并行兩個標準呢?
互聯網實驗室的咨詢顧問劉雙桂分析,就標準本身而言,應該存在多個標準還是單個標準,應該由標準帶來的社會效益決定。標準作為一種秩序,涉及到兩個社會成本:一個是產品相互不兼容所必須付出的兼容成本;另一個是兼容帶來的個別企業壟斷成本。就像右圖中所看到的:標準軸的左邊是一個標準的世界,右邊是沒有標準的世界。沒有標準,相當于每種產品都是一個標準。這個時候,要實現不同產品、系統之間的兼容成本非常高。比如電視機廠商為了滿足用戶錄制節目的需求,就要自己生產一種硬盤和電視機一起銷售。結果是廠商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進行采購和開發,為這種單一的應用模式耗費成本;消費者購買時要花更多的錢,卻白白浪費了家里電腦的存儲資源。如果在電視和電腦之間有一種兼容途徑將大大降低社會成本。
另一方面,假設存在一個壟斷的標準,這時壟斷成本會非常高。壟斷標準的廠商往往控制整個產業鏈,運用談判能力壓榨過多的利潤。這樣一來,會削弱產業鏈其他環節的積極性,從而造成社會生產效率的降低。像DVD標準,由于我國沒有自己的標準,只能采用國際壟斷的標準,3C、6C聯盟張開血盆大口收取專利費,國內企業無計可施。同時,每臺DVD專利費從5美元漲到21美元,出口銳減78%,深圳小碟機廠集體死亡,碟機產業面臨生死考驗。從長遠看,標準掌控在少數廠商的手中,可能導致生產被鎖定在非效率的技術路線上面,這種危害更大。
所以說,標準壟斷帶來的收益是兼容成本的降低,同時也帶來了高昂的壟斷成本。沒有標準雖然盡可能地減少了壟斷成本,但又造成兼容成本。因此,需要找到兩條曲線的交點,也就是最合適的標準數量,達到壟斷和競爭之間的平衡,這樣才能帶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
中國標準:難言的滋味
把標準的經濟分析原理應用到數字家庭領域,我們可以看到,在國際上已經存在數個標準,中國必須要建立自己的標準,抗衡國際巨頭的壟斷力量,這是政府需要牽頭做的事。而究竟應該有幾個標準存在,哪個標準應該存活下來,或者都存活不下來,這應該由市場決定,過多的干預只會干擾市場規律,導致偏離平衡點,甚至導致標準被扼殺在搖籃里。關于這一點,我們已經和正在經歷各種各樣的標準教訓。
8月8日,一度被人們看作高清碟機行業標準的EVD標準公示期滿,卻沒有如期成為國家推薦的行業標準,原因是競爭對手HVD和HDV一再推遲公示期內的功能測試和實驗樣品主客觀測試時間。本來信產部為了保障國家行業標準的公正性、權威性,規定公示期間必須對EVD、HVD、HDV三方進行相應測試,但卻對企業拖延測試時間沒有出臺懲罰的措施,造成了EVD標準被無限期擱置的尷尬處境。
然而EVD標準真正的尷尬在于它是政府和市場選擇背離的怪胎。政府選擇EVD標準是看重它的“自主知識產權”身份。新科集團副總樊文建說:“其實,中國政府包括DVD生產企業都希望以EVD技術與6C聯盟的DVD專利進行交叉使用,這樣就可以少交甚至不交專利費?!盓VD標準的推出只是中國針對國外標準和專利而推出的一個談判的籌碼。
然而EVD產品并不被市場青睞。早在2001年12月,北京阜國就推出EVD樣機,并宣稱“EVD有望終結DVD時代”。然而,兩年多過去了,EVD整機始終無法打開市場。與此同時,EVD在市場上又面臨著同類產品的強力競爭。在北京市場上,北京凱誠高清推出的HDV比EVD價格大約低200元,而上海晶晨半導體公司主導研發的HVD產品價格也只有EVD的2/3多。EVD在失去市場的同時也失去了企業的信心,原屬于EVD聯盟成員的創維、長虹、萬利達、TCL等企業同時又加入了HVD陣營,這是企業在高清碟機市場前景不明的情況下的直接反應。
雖然信產部在積極協調各種標準之間的關系,但有官方名分無市場之實的EVD標準終究氣短,即使其成為了國家標準,市場影響力也難有保證。
受累更深的是“數字電視地面接收通用標準”,曾經我國的數字電視技術占據世界最前沿,標準方案一度受到國際電聯普遍認可,可能先于日本成為三個國際標準之一。而自1996年來的8年時間里,當數字電視業務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如火如荼地開展時,我們的標準確定計劃一改再改,報送方案一拖再拖,至今未決。眾多國內終端廠商只好在交納了高昂的專利費后將產品送到國外,去另一個更加殘酷的市場廝殺。
長期以來,各持一套地面傳輸標準方案的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勢均力敵。清華大學的背后是國內八大主要電視機生產廠商和三家主要廣播設備企業,上海交大則有前國家計委投入的研發經費,并與七家滬系企業組成了上海聯合體。兩套方案誰也融合不了對方,一個有業界支持,一個有官方背景。從開始的計委到后來的發改委,政府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測評,換了一個又一個的協調部門,依舊改變不了相持的局面,標準遲遲無法出臺,一拖就是八年。
今年的“中國數字電視產業高峰論壇”上傳出消息,在中國工程院的協調下,清華大學和上海交大已經能夠坐下來談了,標準有望在2005年年中正式頒布。從技術的領先者到產業的落后者,數字電視標準在各方力量的積壓下,早已遠離了正常的市場環境。
而讓國人最為心痛的是WAPI標準的無限推遲。雖然說在中美談判中,我們在WAPI標準上的讓步換來了美方在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特別是軍用的高科技產品限制上的讓步,但在研究制定WAPI國家標準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設備研發的過程中,許多國內外企業已經根據國家要求,投入了大量資源。最后關頭的談判結果使得這些企業的巨大付出與希望化為泡影。中國標準之路的種種教訓給了閃聯和e家佳的未來發展一個重要啟示,標準的實現需要產業化,產業化的成功與否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其他力量的過多干預只會干擾產業的正常發展,即使曾經干預過導致的矛盾也應該由市場解決,反之將會錯上加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