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的調整階段過去后,業界對于要不要上3G的爭議徹底消失了。在中國雖然決策層依然保持著相當的克制,但整個3G產業的味道已經變了。雖然,整體的3G網絡并未真正建成,但從運營層面來說,3G時代的業務競爭已經開始。而在設備層面,被一拖再拖的時間表弄得神經緊張的本地設備廠商不得不先期投入、預謀先機,而相比于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中國企業等待的代價則顯得更為昂貴。
3G多云轉晴
在3G最早啟動的日本市場,隨著NTT DoCoMo、KDDI和沃達豐KK相繼開通3G業務,競爭日趨激烈。采用CDMA2000技術的KDDI表現尤為突出,截至今年7月,其用戶數已超過1700萬人,且75%的用戶都為3G用戶。
NTT 雖然早在2001年底就部署了3G業務,但由于初期覆蓋范圍不足和手機數量較少等問題,一度處境艱難。進入2004年,隨著其3G網絡覆蓋的日臻完善及手機種類、質量的不斷改善,它的WCDMA業務的用戶數增長迅速。
韓國是另一個3G成功的典范,其3400萬移動用戶中已有3000萬人使用高速數據業務的事實足以令人矚目。目前韓國共有將近800萬CDMA2000 1X EV-DO用戶,WCDMA網絡也已經開始部署。
一度被3G牌照所累的歐洲,也開始迎來3G的啟動。較早啟動3G的和黃電訊通過降低資費和增加手機數量,正在走向健康的發展軌道。2004年春,沃達豐在德國、葡萄牙和意大利市場相繼推出了3G業務,T-Mobile和Orange也宣布了將在今年推出3G業務的計劃。
即使是被認為新型應用較為落后的美國,以移動數據為代表的3G應用也正逐步得到用戶的認可和喜愛。日前,幾家美國移動通信運營商紛紛宣布了部署3G的計劃。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Verizon Wireless宣布將在今年底使其三分之一的網絡用戶用上CDMA2000 1X EV-DO高速數據業務。
據有關方面公布的數據,截至2004年6月,全球共有97家運營商提供3G業務,43個國家鋪設了3G網絡,51家廠商生產了3G設備,485種3G移動終端投入商用,全球3G用戶也已突破1億個。這一切都表明,全球3G已徹底告別陰霾,進入全面復蘇和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整個業界的信心也在逐漸恢復。已經有分析師在建議買入和黃的股票,雖然和黃盈利的時間并不確定。現在看來,李嘉誠很有可能因為在3G方面的精確判斷再次上演傳奇。李超人早就明確地告訴投資人,雖然3G的前期投入、技術成熟時間都超過了預期,但整個3G市場依然讓人期待。
一個看得清的3G
在3G的最初階段,伴隨著3G的非理性投資,對于3G技術的認識并不完全清楚、理性。一個最要命的問題是,除了帶寬的增加以外,運營商看不到真正能打開消費者錢袋的方法。雖然,現在運營商仍舊沒有找到具體的方法,但是業務的發展方向似乎已經有了。
3G的殺手應用是什么?這個問題曾經是人們對3G不能樂觀起來的一個重要理由。現在這個問題依然存在,2G時代短信業務的神奇讓業界一同期待3G能夠帶來新的殺手應用,但即便是現在3G網絡已經在歐洲以及亞洲的部分地區開始部署,殺手應用始終不見蹤影。
然而,3G運營商似乎已經容忍了殺手應用遲到的現實。現在,和黃、NTT等3G運營商的業務組成中的確沒有一個業務能夠像短信一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3G網絡的業務優勢還是得到了體現。歐洲的3G網絡運營商正在以傳統網絡運營商20%的成本推出其移動語音業務,3G網絡的帶寬優勢能讓這些運營商為其客戶提供諸如個性化的音樂下載、視頻服務、無線寬帶接入等新業務。
“與傳統的語音服務不同,3G運營商的業務將會極大地體現出客戶個性化的要求。”MERCER公司的分析師認為,日本和韓國的運營商的經驗已經反映出3G業務的一些特性。“某些用戶對音樂下載服務非常感興趣、某些用戶會對游戲特別感興趣、某些用戶則會對交通服務感興趣,一句話,客戶按照業務類型的劃分將會越來越細。”
這樣劃分客戶群體的做法,是把原來期望的殺手級應用融化在了不同的業務類型中。諸如“視頻應用”之類的業務很有可能只是一種技術的統稱而不是原來理解的某一項業務。對于運營商來說,如何正確理解不同客戶群體的不同應用需求而有針對性地推出自己個性化的業務將成為一種全新的挑戰。
FROST&SULLIVAN中國區總經理王煜全認為:“3G時代,單純的一、兩個殺手級應用不可能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雞尾酒一樣的殺手級應用組合。運營商根據不同的客戶類型做一定的客戶細分,如職業白領、時尚青年、商務人士,設計出符合其需求的增值業務產品組合。我們可以稱之為‘業務包’。正如雞尾酒一樣,不是一種單純的液體,而是針對不同人的口味調制不同的酒。”
3G的到來對產業價值鏈的改變也被業界所關注,3G時代的競爭規則越來越明顯了。易觀咨詢公司的報告指出,3G的產業環境體現了產業經濟的規模性、產業價值的整體性、產業環境的依存性。在由運營商、終端廠商、設備制造廠商、內容提供商組成的鏈條上,彼此間的界限不像以前那樣明顯了,運營商更多地開始在終端及內容的制造、銷售中發揮主導作用。在產業環節的進一步細分中,各環節的利益關系也在重新分配。
對3G技術認識深入的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業界對3G信心的增強。雖然更特別更有吸引力的應用、更廉價更易用的終端對現在的3G來說依舊是需要致力解決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傷害到3G網絡要不要建設的本身,在中國同樣如此。
中國標準成熟
2004年11月11日,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與大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加速TD-SCDMA在中國的商業化進程,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出資2.5億元人民幣獲得大唐移動的部分股權并對大唐移動TD-SCDMA進行產業化投資,雙方合作的級別和規格相當高。這一投資由于處在中國3G問題又一個集中討論的階段而顯得格外敏感,但這已經不是TD陣營的第一次擴軍了。
2002年10月30日,TD-SCDMA產業聯盟在北京成立。大唐電信、南方高科、華立、華為、聯想、中興、中國電子、中國普天等8家企業成為聯盟的首批成員。但是,當時主流的國際電信設備企業并不看好該技術的前景,因此少有參與。
決策層對TD-SCDMA的堅決支持對這一標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劃分給TD-SCDMA最寬的頻率、加大資金的投入和擴大產業聯盟等。在這樣的強烈暗示下,主流制造公司開始有所行動。
很長時間以來,決策者一直拒絕對3G政策作最細致的表態。但是,扶植TD-SCDMA這一中國標準的決心卻早已經表露無疑,在其他利益關系尚不明朗的時候,TD-SCDMA的前景無疑是最有底的。這也使得國際廠商開始采取更靈活的方式促進中國3G時代的到來,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幫助中國企業開發TD-SCDMA技術。
西門子、北電網絡、德州儀器、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等主流制造企業逐漸進入到TD-SCDMA的陣營當中。而在這些國際主流設備公司的促進下,從芯片到終端制造的TD-SCDMA產業鏈開始逐步完善。而這一結果也很有可能直接帶動中國的3G進程。
決策層放行3G
2004年年初以來,來自決策層的公開表態已經表明,中國政府啟動3G市場的時機正在逐漸成熟。
今年4月吳儀副總理率團訪美時對外表示,中國政府承諾在3G技術方面采取中立立場,允許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根據各自的需要自由選擇何種標準,中國監管機構不介入專利費談判。
在4月舉行的博鰲論壇上,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透露,中國對3G的開發十分重視,信產部在一些國際組織、企業的支持下一直在跟蹤這個項目的發展。信產部在今年初組織了大規模的3G技術試驗,目前還在進行網絡試驗。但他明確表示,中國并不急于立刻確定3G的技術標準,同時中國3G牌照的發放要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的認證方式,主要以技術成熟與市場培育成熟為標準。
而從年中開始,業界對于3G牌照即將到來的判斷信心陡增。包括愛立信總裁思文凱在內的許多人的預測都相當樂觀,而且大家的預測似乎也比較的接近,幾乎都認定是在2005年,只是具體是在當年的5月或者是7月、10月等具體的日期上并不一致。
聯系到信息產業部、TD-SCDMA聯盟內部曾經多次表示該標準將在明年中期達到商用,這樣的推測似乎非常合乎情理。另一個推斷也被人們廣泛提及,2008年奧運會期間,中國的3G運營水平一定要能達到同世界接軌甚至有所超越,中國移動在簽約2008年奧運會之后,其高層也證實中國移動有信心利用3G網絡服務奧運會。按照這一要求,留給中國運營商的時間似乎不多,2005年牌照頒發的說法也講得通。
信產部高層認為遲遲未發3G牌照的主要原因在于3G終端還不成熟。但是,最近包括夏新等國內手機企業在內的終端制造企業已經多次表示,自己企業的3G終端已經準備好了。照此看來,中國3G啟動時間也應該快到了。
運營商預演3G
2004年11月底,中國移動全球最大的軟交換網工程交割順利完成,為這家全球網絡規模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向3G網絡過渡提供了便利。而在此之前,有消息稱中國移動已經開始在部分地區部署2.75G的EDGE網絡。
2004年,中國聯通的CDMA1X網絡也已經完成建設,在網絡帶寬上都有能力運營3G的業務。即使是中國電信、中國網通這兩家固網運營商同樣也有機會,小靈通網絡給了它們一個演練移動業務的平臺。從這一層面來講,中國3G的競爭時代來到了。
聯通移動搶奪3G先機
2004年,中國聯通在網絡質量上徹底翻身了。從2001年開始,中國聯通在三年時間里建成了全球容量最大的CDMA網絡。現在,聯通已經成功地將CDMA網絡全面升級到CDMA1X,雖然中國聯通仍將自己的CDMA1X網絡稱為2.75代,但它的確是一張具備傳送3G數據的高速網。事實上,在ITU所定義的3G標準里,2.75代網絡已被稱為3G網絡。
業界普遍認為,中國聯通這一耗資680億元的CDMA1X網絡使中國聯通在中國3G牌照頒發之前,就已經能提供包括可視電話在內的幾乎所有的3G業務。根據中國聯通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聯通CDMA1X網絡的上網平均速度為每秒80K到100K,已經達到了3G水平。在聯通A股增發路演時,中國聯通高層對投資人明確表示,在未來向3G的網絡演進過程中,中國聯通只需要做一定的網絡升級就可以了,整體性的投資不會太多。
中國聯通增值業務部有關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上網速率已超過中國香港3G網絡的CDMA1X網,預計從第四季度起可以和韓國、日本市場一樣,同步為用戶提供CDMA1X的最新業務,陸續開通的新增值業務包括流媒體、可視電話等。聯通高層信心十足:“CDMA1X是一張面向3G的手機網,到今年第四季度,聯通CDMA用戶將能像日本、韓國的3G用戶那樣享受最新的手機數據業務。”
今年4月,聯通搶先推出了支持手機看電視的“視訊新干線”業務。聯通高層當時稱,可提供除可視電話外的所有3G業務,“甚至在歐洲的3G網上,手機的服務內容也沒有這么多”。在高調宣布聯通CDMA第三期第一階段建設完工的同時,中國聯通副總裁呂建國透露,“聯通正在考慮是否推出基于CDMA1X的手機可視電話業務。”
中國聯通“雙模手機”的正式商用在一定條件上為中國聯通3G計劃的實施又掃清了一個障礙,業界普遍認為這種手機產品的出現既為中國聯通解決了自身G網用戶如何過渡到3G網絡的問題,同時也現實地解決了3G網絡如何同2G網絡共存的問題。
在解決了網絡帶寬、業務應用以及雙網共存等問題后,中國聯通的3G路徑已經非常清楚。中國聯通原總裁王建宙認為:“現在還很難說出2G與3G之間明顯的界限,不像1G和2G那樣區別明顯,同樣的產品,只是3G的速度更快一點。聯通希望用戶面對這樣的升級演進時慢慢體會,到某個時候,他會說,我現在已經是3G用戶了!”
中國聯通的進攻態勢給對手帶來了很大壓力。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移動正在部分地區部署EDGE網絡,并在廣州和深圳兩地進行商用試驗。此外,廣東移動有望于年內完成網絡建設并推出該服務,廣東移動GSM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將達到180kbps以上,是GPRS的三倍,也大大超越了CDMA1X。同中國聯通的CDMA1X一樣,EDGE同樣被稱作是2.75代網絡,但同樣都可以提供3G業務應用。
雖然目前針對EDGE還有許多不同意見,但是借助EDGE網絡,中國移動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進自己3G業務的預演。目前,EDGE應用在一些地區的推廣力度正在加大,中國移動已經對自己的終端合作伙伴提出了終端采購的要求。索愛最近就針對性地推出了一款面向中國市場的EDGE手機。
在軟交換網的交接儀式上,中國移動副總裁李躍表示,目前中國移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3G。的確,對于一家用戶規模接近兩億戶的移動運營商來說,如何順利完成向3G網絡的轉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在今年7月中國移動簽約成為2008年奧運會獨家移動通信網絡服務商時,中國移動副總裁魯向東已經明確表示,3G肯定會在北京奧運會上得到使用。但現在留給中國移動的時間不多了,從網絡建設到業務應用,都需要中國移動通盤的戰略考慮。
在3G的長遠計劃方面,中國移動也早已做好了準備。2003年年中時,中國移動高層曾經預計中國移動的3G規劃會在2004年年初做好。而也就在不久前,有美林分析師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移動已確認其內部預測,3G業務展開的最初兩至三年內可能需要600億元的資本開支。美林的報告同時指出,中國移動目標的3G用戶為3600萬戶,為現有用戶的20%以上。
固網運營商的3G前途
當有人問及原中國移動CEO王曉初在3G時代是否害怕來自中國聯通的競爭時,王曉初回答,他更害怕拿到3G牌照的中國電信。而在不久前的大“換班”當中,王本人也“如愿”地被換到中國電信。這一個說法似乎很能說明中國的固網運營商在3G運營方面的前途。
不過,現在的中國電信、中國網通這兩個固網運營商還在為傳統固定業務的頹勢而苦惱,在移動、IP應用的沖擊下,固網運營商如何實現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關于網通、電信要發展3G的消息由來已久。目前,中國網通在天天在線總部建有自己的3G實驗室。12月2日,上海貝爾方面稱,中國網通采用其網絡設備在北京部署3G實驗網絡。有消息說,不久前中國網通內部曾經做過一個專門的調查,調查哪些人在拆分前曾經做過移動的業務……。中國網通以及其下屬的一些單位的確正在廣泛地征召3G業務的人才。
而中國電信的3G方案在媒體的傳說中已經有過好幾個版本,此前有媒體報道說,中國電信計劃投資800億元建設3G網絡,而來自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消息說,中國電信在上海的3G實驗網絡已經建成了。
原中國電信副總裁常小兵在回答關于3G的問題時卻相當謹慎。“如果我們拿到牌照,我們會利用各地的網絡設施,在3G網絡建設中進行綜合利用,包括維護營銷體系。中國電信希望確保在3G方面的投資能夠有收益。”他明確否認中國電信已經有了確定的3G方案。“即使能拿到3G牌照,我們在初期的網絡投資規模也不可能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我們會選擇有效益的地區逐步向外發展。”
昂貴的等待
3G牌照發放的時間被一拖再拖,于是,眾多寄望于中國3G產業的本地設備廠商不得不先期投入、等待時機,而相比于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中國企業等待的代價則顯得更為昂貴。華為在3G上已經投入了幾十億元,卻仍沒得到相應規模的回報;中興、UT斯達康等設備商同樣在缺少國內市場支撐的情況下遲遲發展不起來。與海外同行相比,曾經以技術領先和成本優勢在全球市場獲得快速發展的中國設備企業,眼下已經開始體會到了后勁不足的尷尬,而3G市場的啟動將直接刺激到他們的成長。
在已經結束的中國3G外場測試中,華為、中興、UT斯達康幾家中國設備商和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北電等國外廠商共同參與了測試設備的提供,而作為中國最成功的電信設備企業,他們在3G上的布局絕不僅僅是建網,而是從系統設備到手機終端的全面收獲。對他們來說,3G并不僅僅意味著龐大的設備市場,一旦能在設備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對于其3G手機的銷售也將起到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其實,國內廠商對3G的關注并不比國外企業晚多少。早在1995年,華為就已經啟動了3G關鍵技術的研究,1998年開始進行商用系統研發,至今累計投入資金已超過50億元,投入研發人員3500多人。華為負責3G業務的高級副總裁余承東不久前向外界透露,公司每年大約1/3的研發是在3G領域;僅2004年一年,投入3G研發的費用就接近10億元,并且申請了上千項技術專利。
2004年初,葡萄牙INQUAM宣布建設CDMA2000,這是CDMA技術第一次在歐洲突破,而供貨商就是華為。不管WCDMA、CDMA 2000 還是TD-SCDMA、,華為對三種制式都有所準備,在研發上則是齊頭并進。在WCDMA、CDMA以及GSM方面,預計華為今年銷售額達到120億元,其中海外市場占三分之二,約為80億元。目前華為公司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術,成為全球少數幾個能夠提供全套商用系統的廠商之一;與此同時,華為CDMA 450的全球市場份額已占到67%。無論是WCDMA還是CDMA2000,華為已然與老牌移動設備供應商并駕齊驅,位列國際3G第一集團。
另一方面,華為在終端方面也試圖一改2G時代的無所作為,特別是吸取了錯失小靈通的教訓之后,更準備在3G手機上一展身手。在2004國際通信展上,華為一口氣推出了3款3G終端,其中,U626是國內第一款支持可視電話功能的雙模手機,也是面向大眾的普及型3G單模手機。華為方面提出要將手機終端的銷售額做到4億元,被業內驚呼為“瘋狂的目標。”看來,華為同時搶奪3G手機終端制造和電信設備兩塊市場份額的意圖已十分明顯。
另一大設備廠商中興同樣投入巨資對3個標準都進行了研發,并將3G終端作為2005年銷售額突破的重點。移動通信設備和移動終端是給中興帶來大幅增長的兩大功臣,在公司2003年年報中,兩者分別增長54.16%和234.55%,而這種增長主要得益于CDMA和小靈通。在3G啟動后,電信和網通兩大運營商對小靈通的投資將逐步減少,因此3G手機成為中興力圖實現突破的下一個增長點。在2004國際通信展上,中興拿出了至今為止最小的WCDMA手機,而WCDMA正是被幾家運營商廣為看好的主要3G標準。目前中興手機的銷售額中基本上是CDMA、GSM、小靈通三分天下,而在未來的3G時代,WCDMA會成為中興的主要發力點。
除了終端,中興在3G方面的研發方向還有數據卡、模塊、固定臺、芯片、協議棧、手機外觀等。中興在2004年10月首家發布了全套基于全IP平臺的集成解決方案,并現場演示了語音、視頻和音頻點播、高速無線上網、視頻電話、FTP文件傳送,而這些正是目前最被移動運營商看重的熱點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中興在2004年初宣布進軍系統設備的渠道銷售領域,開辟了面向行業和企業網市場的“第三戰場”。2004年6月15日,中興通訊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面向渠道領域的“藍色數據行動2004”巡展活動,全面展示中興通訊近年來在IP、多業務路由交換機、寬帶接入、無線接入等數據領域的各種個性化整體解決方案。目前,中興已經發展了遍及全國的渠道合作伙伴,覆蓋了教育、金融、政務、電力、交通、中小企業等重點行業。11月,中興先后贏得了國家稅務總局全國會議電視骨干網、重慶市政府重點信息化項目高端數據產品和電源系統銷售合同,而這2次中標都離不開與當地代理商的良好合作。中興將發展代理商、完善渠道體系作為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之一,以保證公司在企業網市場的穩固地位。
曾經在小靈通市場取得驚人成功的UT斯達康也在3G產品的研發方面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投入,不過至今為止,UT斯達康還沒能拿出3G終端產品。在系統設備方面,UT斯達康在北京與網通合作參與了信產部的外場測試,吳鷹稱對測試結果相當滿意。UT斯達康同樣在3G的三種技術標準上都有所投入,2004年還通過對Audiovox等公司的一系列收購獲得了CDMA關鍵技術。不過吳鷹也表示,將會在PHS和3G網絡的互通方面做出努力,“UT斯達康會開發小靈通和3G的雙模手機,來解決現有用戶的問題以及漫游的問題,我們肯定會對6500萬以上的用戶負責。”
對于中國自己的3G標準TD-SCDMA,國內廠商更是寄予了厚望。日益凸現主流化地位的TD-SCDMA正在成為國內設備廠商發力的一個重要支點,華為、中興、UT斯達康三家都已明確支持TD-SCDMA,并開發出了基于TD的系統設備。不久前,華為與西門子在德國漢堡明確了雙方TD-SCDMA合資公司的細節,稱將于2005年3月啟動商用試驗,目前合資公司投資已達到1億美元。中興作為TD-SCDMA產業聯盟的成員則表示,在WCDMA設備的研發上中興用了7年時間拿出了成熟的商用設備,而在TD-SCDMA方面,商用設備的推出完全可以縮短到1年時間。目前大唐、展訊等4家國內廠商已經完成了TD-SCDMA芯片流片,另外有包括波導、聯想等多家國內手機廠商在進行下一步的終端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