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欠發達地區要走符合區域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即走特色經濟、差別經濟和錯位經濟的區域合作和競爭道路,企業城市化(園區化),防止產業結構調整操之過急導致產業空心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深刻內涵及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道路
要弄清欠發達地區能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如何走,首先要理解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
珠三角、閩東南、浙江沿海、蘇南等發達地區都有自己的工業發展道路,這些發展道路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目前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進入良性循環階段(與羅格納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相反),自我發展能力很強,按照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這些先行發達地區經濟也就可以自動持續成長了,他們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發展勢頭很猛,將率先實現現代化,并在全國繼續發揮改革開放先導作用、加快推進現代化的示范作用、經濟增長中的主體作用和對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回顧珠三角、閩東南、浙江沿海、蘇南等發達地區的工業發展歷程,他們的共同經驗就是利用各自良好的區位優勢,抓住中國的早期改革開放和買方市場機遇。
發達工業化國家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以及我國珠三角、閩東南、浙江沿海、蘇南等發達地區走過的工業化道路,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某種程度上看也是以環境生態的較大破壞和以資源的過量消耗為代價的。同時我國以往的工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量的擴張解決短缺矛盾,在短缺經濟時代,只要產品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這些發達地區的工業經濟正是抓住這個機遇發展起來的。但在我國已加入WTO、買方市場和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的今天,我國經濟已進入依靠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發展、在發展中加快結構調整的階段,不調整就不能繼續前進、不調整就不能健康發展的階段。粗放式經濟、先污染后治理、“處處冒煙”的經濟將無法長期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下去。
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全新發展模式的確定正是建立在對傳統工業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基礎上的,是相對于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片面工業化”以及發達國家和地區走過的傳統工業化老路而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作為一個涵蓋多重歷史任務的經濟發展過程,新型工業化遷涉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為此,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要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要轉變政府職能,打破行政區域分割,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分配制度等各項體制與機制創新,加快城市化進程;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區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國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改革開放既是強國之路,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積極參與國內外合作與分工,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利用別人的力量發展自己,是一條絕佳的路徑。可以預見,新型工業化道路既是希望之路,也是一條充滿挑戰的不平坦之路。
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和區域競爭的多重挑戰下,作為我國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化路在何方?無疑也是新型工業化道路。但新型工業化道路不能“一刀切”,各地區要結合區域實際,走符合區域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欠發達地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走特色經濟、差別經濟和錯位經濟的區域合作和競爭道路,企業城市化(園區化),防止產業結構調整操之過急導致產業空心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
二、走特色經濟、差別經濟和錯位經濟的區域合作和競爭道路
信息化發展要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必須有工業化基礎,沒有工業化基礎就無所謂帶動。我國欠發達地區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初期,個別地區尚處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渡階段,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的首要目標。欠發達地區工業化要改變傳統發展思維和模式,既不能照搬外國發展模式,又不能照搬國內發達地區過去的發展模式,也不能死守過時的經驗,而要體現時代特色、區域特色,采取綜合措施,走符合區域實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即走特色經濟、差別經濟和錯位經濟的區域合作和競爭道路。
走特色經濟、差別經濟和錯位經濟,就是要充分利用欠發達地區已有的資源優勢、特色優勢,或創造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欠發達地區要與其他地區合作、避免與他們過度競爭,提高自身競爭力。近年來,欠發達地區工業發展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與發達地區盲目攀比、一再重復建設,一哄而上的結果必然是一哄而下。為此,要打好三張牌——生態牌、勞動力牌和土地牌。發揮特色優勢,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最大優勢一般體現在生態環境保持較好、勞動力及后備土地資源豐富。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可以提高區域吸引力,并增加其經濟發展機會。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要開發利用好這些優勢,保持這些優勢。
與發達地區主要形成垂直分工關系。欠發達地區由于其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很難在產業發展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齊頭并進和開展競爭,因此應該發揮欠發達地區的相對優勢進行因地制宜的開發,搞差別競爭、錯位競爭,甘愿做發達地區的“綠葉”、配套者、協作者、初級產品加工者,與發達地區形成垂直分工關系,同時也不放棄由各種特色優勢提供的水平分工機會。
三、企業城市化(園區化)
企業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應重視企業城市化對所在城市的促進作用,各級城市要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使鄉鎮企業逐步成為城市企業。企業能提供財稅、增加就業、促進消費、帶動城市建設,對所在城市的帶動作用很大。
2. 從長遠來看,企業城市化會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要推行經濟導向和行政導向并重,柔性政策和剛性政策兼施,引導不同規模的企業向不同層次的城鎮集聚,實施有序的企業城市化進程:資產規模小型的企業可以向一般鄉鎮集聚;資產規模中等的企業可以向中心鎮集聚;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可以向縣(市)城集聚;資產規模特大型的企業可以向中心城市集聚。在實際操作時,視企業的經濟實力,可先實行企業總部城市化,即把企業的管理機構遷至相應的城市,以便共享城市的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等優勢,通過城市,占領市場,積累資本,培育知名度;然后再將企業生產部門的城市化。
3. 城鎮企業園區化。企業生產部門應向各級城鎮的各類工業園區集中,為此,應制定差別政策,對入區的企業在稅收、水電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拉動原有分散布局的企業進入工業園區,新建的廠房必須進入工業園區。應發展中心鎮以上的各類工業園區,各類工業園區應培育自己的專業特色,吸引大范圍的同類企業或相關企業。每個鄉鎮要集中建設一個工業園區或開發區,現有的各類工業園區或開發區應盡量發揮作用,配合小城鎮建設,促進人口和產業集聚。對于搬遷后騰出的土地要加強土地整理。
4.要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工業園區特別是重點特色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整合園區要堅持“統一布局,分層管理,納入城市化,提高集聚度”的要求。提升園區要堅持與發揮區域經濟優勢相結合,與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機制創新和共性技術攻關相結合,與加快舊城改造、新區拓展、完善城市功能分區相結合。努力把園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新窗口,產業升級的新高地,城市發展的新組團,以園拓業,以業興城。園區建設要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寶貴的土地資源。
四、防止產業結構調整操之過急導致產業空心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必然要由第一產業依次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表明,工業內部結構也將經歷先以重、化工業為主,然后向高度加工工業轉移,并發展到技術密集化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產業結構調整操之過急,新舊產業銜接得不好,用一句俗語形容就是“青黃不接”:原有的產業衰退了,為了生存向后進地區轉移;可新的產業還沒有充分發展,補不上轉移出去的缺口。
欠發達地區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初期,這一區情決定了傳統制造業仍是其主導產業。落后地區沒有制造業的充分發展和提高,其他產業不可能獲得良性的發展,就業問題將更為尖銳,人民生活也不可能得到普遍的提升,社會穩定就會受到威脅。欠發達地區大量富余勞動力轉移和新增就業人口的巨大壓力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必須既重視提升勞動生產率,又著眼于擴大就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
五、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基本國情是: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導致我國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后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后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欠發達地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本區情與全國類似,欠發達地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體體現在:吸取發達地區的經驗教訓,一開始就高起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切實防止發達地區現有的嚴重污染企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在欠發達地區搞低水平重復建設。降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自然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保持良好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陸立軍等著.區域經濟發展與欠發達地區現代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2.錢志新主編.江蘇跨世紀的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唐德善,河海大學教授、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屠高,河海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博士生;唐琳,宿遷市交通局。
收稿日期:200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