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人員是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人員要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以提高其職業判斷的能力。為此筆者就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的重要性及加強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等方面加以論述,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繼續教育
會計人員是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會計理論和實踐不斷飛速發展變化,會計人員原有的知識結構、業務水平很難適應經濟環境的多變性,很難滿足各方面對會計信息披露的需求,這必然影響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判斷。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素質的高低將最終影響到會計報告的質量和有關方面據此做出的決策。
一、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的重要性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面臨不確定會計事項的情況,依據一定的職業規則和積累的經驗,對具體的會計事項所做出的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具體表現為會計原則的選擇和協調、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會計估計、重要性原則的運用等。
西方國家早就意識到職業判斷在會計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英國會計準則在序言中指出:“會計準則并非僵硬不變的條文的匯總,它不能取代根據各種信息作出判斷的活動。”加拿大在會計建議中指出:“沒有一種規則能適用于所有的情況,也沒有任何事物能替代職業判斷。”
盡管我國有會計人員1200多萬,但是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偏低的現象比較突出。據初步統計,國有和縣以上大集體單位的會計人員具備中專學歷人數僅占我國會計人員總人數的47.07%,其中具備本科學歷的占2.32%,具備研究生學歷的僅占0.7%;在專業技術職務方面,會計師占6.2%,高級會計師僅占0.2%。這樣的會計結構很難適應市場經濟和加入WTO后會計和財務管理的需要。同時,我國會計人員還存在著知識結構陳舊老化的現象。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較低,直接影響了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提高。
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只是對會計工作提供指導和方向,它沒有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經濟事項,它不可能提供所有會計問題的答案,特別是對以前并沒有遇到過的經濟事項,更是只提供一些會計方法供會計人員選擇。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求會計人員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和水平。
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都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因為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是否能正確開展會計核算,能否正確核算企業的經營成果,從而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會計人員只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廣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在實際工作中作出恰當、正確的職業判斷。
二、加強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力
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以及對新技術的接收能力會影響企業對外披露信息的質量。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會計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都是巨大的。
目前全國在校的會計專業學生數量較大,會源源不斷地充實會計隊伍,改善會計人員的學歷結構,也肯定會為會計這一職業注入新鮮活力。據統計,我國1032所高校中,已有488所設有會計專業,在校生達58萬之多,占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10。高校學生雖然受到良好的系統教育,但畢竟理論多于實踐,更何況一個人在校學習的知識畢竟有限,必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所以,不管學歷多高,繼續教育都是人生所必需的。
繼續教育,又稱終身教育、更新教育,是對專業技術人員不斷進行知識、技能的更新和補充,培養其創新能力,提高其專業技術水平,完善其知識結構的教育。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普遍重視開展繼續教育活動,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也設有專門機構,負責全球性的繼續教育工程。我國開展該項活動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并逐步制度化、體系化。
1.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法律依據。
在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有其充分的法律依據。《會計法》第7條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第39條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應當加強。”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1998年1月23日財政部發布,1998年7月1日起試行)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對象、級別、內容和形式、組織與實施、檢查與考核作了較為詳盡的規定。
《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2000年5月8日發布,2000年7月1日執行)第15條規定:“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實行定期年檢制度。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年檢原則上每二年一次。”年檢的內容第一項即為“完成規定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和學時情況”。第16條規定:“持證人員無故不參加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或不符合其他規定條件的,不予通過年檢。”第20條規定:“持證人員未參加或未通過會計從業資格管理部門年檢的,其持有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自證書載明的有效期限終止之日起自行失效,并自失效之日起兩年內(含兩年)不得重新申請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會計人員對繼續教育認識不足,實用主義較強。第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使用教材不統一、不規范。第三,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時間較短,相應的考核機制較為薄弱。
2. 做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的重點。
(1)加大宣傳與組織工作力度,提高認識。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范圍大,涉及社會各個層面,要順利開展這項工作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提高單位領導和會計人員對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取得會計人員主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同時讓單位負責人認識到這是其法定責任,取得群眾的關心和幫助,以充分調動和激發會計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熱情,通過宣傳,努力形成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促進育人、選人、用人一體化機制的建立。
(2)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內容應靈活安排,使用教材要有針對性。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安排不能“一刀切”,這樣會影響會計人員對繼續教育的積極性。我們在繼續教育管理過程中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會計具體工作的差異、會計人員層次差異和行業差異,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多個培訓內容,并對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會計人員使用有針對性的教材,使每一位會計人員都能從培訓中受益,進而增強會計人員接受培訓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繼續教育質量。
(3)確保培訓時間,建立和完善考核機制。《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高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和中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68小時,其中接受培訓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20小時,自學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48小時。初級會計員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72小時,其中接受培訓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24小時,自學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48小時。
(4)不斷改革、完善繼續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繼續教育的方式應該不拘一格,繼續教育內容要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重點在會計人員急需的知識更新、技能補充、思維變革、觀念轉化、心理調整等方面。如加強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相結合,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加強會計人員的政策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教學要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5)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師資隊伍。應注意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會計學術組織等社會教育資源在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的作用和優勢,鼓勵、支持其開展和參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與本地區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任務相適應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網絡。同時依法加強對培訓單位的管理和監督。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案例庫、法規庫,實現教育硬件設施的電子化、信息化,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具有普及性和永恒性的特征,是法定的權利和義務,是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力的有效途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王秀安.論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2).
2.李雪峰.淺析會計職業判斷.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3.宋海紅.談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經濟師,2003,(2).
4.劉洪學.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經濟師,2001,(1).
作者簡介:南京理工大學財務處會計師。
收稿日期:200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