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增瑜,字懷謹(1905—1938),山西省平順縣老申村人。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共早期黨員,20世紀30年代北平學運領袖,上黨(長治舊稱上黨)抗日武裝先驅。1938年9月19日被錯誤殺害,年僅33歲。50年后,在薄一波、宋平等中央領導的關懷下,通過中共中央和山西省委組織部的內查外調,冤案得以昭雪,名譽得以恢復。
窮苦出身 艱難求學
1905年1月5日,岳增瑜出生在山西省平順縣老申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里。
岳增瑜的祖父早逝,祖母帶著年幼的六個兒女靠給人家縫補度日,家貧如洗。他的父親岳樹芳作為家里的長子,從小就給財主扛長工、打短活維持生計。成家后,由于生活窘迫,他常把小米裝入一個小布袋內,煮飯時放在鍋內煮一會兒,就取出來供下頓再煮,全家人喝這種米水就糠菜炒面生活,鄉人便給他送了個綽號叫“坐月子先生”。后來他潛心鉆研,自學中醫,成為名噪鄉里、德高望重的好中醫,晚年始得溫飽。岳增瑜就生長在這樣一個貧窮但尚得溫飽的鄉村中醫之家。
岳增瑜自幼聰明,好學不輟。白天隨父親在地里干活,晚上伏案念書識字,13歲考入平順縣東藏寺高級小學,1920年考入山西省立第四中學校。在中學期間正是“五四運動”發生不久,他受革命思潮的影響,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宣傳進步書刊和革命道理,被選為學生會主席。他領導學生多次鬧學潮、罷課游行,受到閻錫山政府的通緝。
中學畢業后,由于被閻錫山通緝,岳增瑜在山西已無法存身。1924年他跑到北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攻讀心理教育學,后入研究生院學習,獲得北大碩士研究生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并受聘到中國大學當兼職教授。
一個窮家子弟在北大上學是很不容易的,經濟壓力很大,一年需要二三百元學費。所幸當時閻錫山為了籠絡人心,為了表示他愛惜人才,對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每年省里資助50元,府里資助30元,縣里資助20元,共100元。岳增瑜就是靠這100元錢,再加上一些同鄉親友的支援以及他經常寫些文章投諸報刊,并著書、譯文得些稿費,支撐著完成了學業。
追求光明 投身革命
北京大學是一座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高等學府,“五四運動”發源于此,中國共產黨的著名創始人如李大釗、陳獨秀等居于此。岳增瑜在北京大學期間,積極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一面探求剖析祖國百年積弱的原因,一面探求強國富民的革命道路。他經常帶著這些問題,到北大圖書館研讀,從而在北大圖書館認識了李大釗。在李大釗直接教育和影響下,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早期黨員,是山西省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從此,他便把整個身心投入到中國革命事業之中,積極領導學生運動,成為著名的學生運動領袖、職業革命家。
1927年4月6日,李大釗被捕那天,岳增瑜和一些同志正在俄國公使館內的李大釗家開會,突然在外放哨的李夫人及其女兒喊道:“快,快,有情況……”岳增瑜和一些同志翻墻跳到俄國兵營,可李大釗和鄧文輝等因處理文件沒來得及轉移,被荷槍實彈的軍警抓走。4月28日,李大釗等20人慘遭殺害。
岳增瑜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仍然繼續學習馬列主義,宣傳革命道理,活躍在學生與民眾之間。1928年紀念“二七大罷工”游行示威時被捕,他在獄中仍堅持斗爭,后在組織的營救和學校保釋下出獄。當年反動軍閥李石曾把北大改為學院,岳增瑜等為了維護北大在世界上的榮譽,領導學生進行斗爭,終于在1929年恢復了原校名。
1929年春天的一天,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到北方視察工作。在胡錫奎陪同下,來到北京大學本齋元字第一號房間李光偉宿舍,在這里參加了北大支部干部會,聽取了支部的工作匯報。岳增瑜參加了這次匯報會。劉少奇對支部的工作作了肯定,并對當前形勢與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劉少奇的視察,極大地增強了大家的信心,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同年,日本東京逮捕中國留日左派學生,黨、團市委決定發起援助留日被捕同胞后援會,由北大首先開會,呼吁成立北平援助留日被捕同胞后援會。后援會成立后,岳增瑜被推選為負責人之一,積極從事這一活動。
在北大期間,他還和同學同鄉、平順縣豆口村的趙作霖創辦《新平月刊》,宣傳革命道理,揭露時政腐敗、社會黑暗,對欺壓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惡霸劣紳的罪惡行徑,給予無情的揭露與抨擊,為民申張正義,喚起民眾,使惡霸聞之喪膽。
他經常給家鄉的親朋捎寄《共產黨宣言》、《新平月刊》等進步書刊。回鄉時,又經常到各村調查民眾疾苦,宣傳革命道理,不少青年在其幫助下,走上革命道路。
一次,他從北京回到潞安府(長治),正遇上官府扣壓平順、壺關、黎城、潞城等府八縣的數千名已經支差期滿、斷了糧草的民夫。官府不顧民夫的死活,迫使他們支遠差,車馬滿街面,民夫叫苦連天。他聞之義憤填膺,拍案而起,只身闖入公堂,申張正義,為民請命。他斥責官府說:“為官者,民之父母,理應為民作主,怎能這樣不義不仁,無理無信,殘害百姓。既然你們讓鄉親父老攜帶一月糧草支差,那么他們30天支差任務已經完成,就應言而有信,讓他們回家。如今卻又硬逼他們支遠差,他們的糧草已空,讓他們吃什么,怎么活?豈不置他們于死地嗎?古云:苛政猛如虎。你們這樣做,豈不比猛虎更兇嗎?如果官府非要這些鄉親父老支遠差不可,那就請官府先拿出一筆錢糧,借給他們食用,由我來擔保。”
這些當官的雖然對岳增瑜氣恨,恨他不幫自己反幫這些民眾說話,可是他們也深知眾怒難犯。這個北大學生也不是好對付的,輕易得罪不得,不然,他們會把這些事登在報刊上,弄得全國皆知。這樣一來,既丟人敗興,讓上司得知,還會怪吾等辦事不力,這烏紗帽也就難保了。因此,不得不釋放了全部被扣押的民夫車馬。
岳增瑜在上黨名聲大震。
組織學運 南下請愿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東北三省,蔣介石政府不抵抗的投降政策,激起了全國愛國同胞,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憤慨,富有革命傳統的北京大學學生更是義憤填膺,熱血沸騰。在民族危機十分嚴重的情況下,9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宣言,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北平黨、團市委積極響應,于12月初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抗日運動,組織大專院校向國民黨政府請愿示威。
12月1日,北大學生會負責人岳增瑜、王俊奎等發動群眾,召開了抗日救國大會,會上選舉岳增瑜、王俊奎、千家駒、劉鉞(子威)、趙作霖、吳廷謬、靳瀛、王毓銓等19人組成“北大學生南下示威團”。由于岳增瑜大膽勇敢,很有膽略,能力過人,又善于團結廣大學生,深得大家信任(王毓銓語),遂被推舉為總指揮。會開完已11時3刻,示威團仍決定下午3時在操場集合,前往前門火車站。

南京政府教育部獲悉后,立即電告北大校長蔣夢麟:“報載北大學生將全體來京請愿,務須設法制止之,并盼電復。”但這并沒有阻止學生們的南下請愿行動,北大300余名學生按時會集前門火車站準備南下,但遭到了車站站長的拒絕,站長說:“南京已有命令,不讓我給你們開車。我是政府任命的站長,不能不服從政府命令。”北大學生聞言后極為憤慨,岳增瑜當機立斷說:“同學們,車站不讓上車,我們就臥軌,不答應條件絕不離開。”于是大家都擁到鐵路上,或坐或站,致使前門車站來往車輛受阻,進不來,出不去。這就是盛傳一時的北大學生“臥軌事件”。
站長不得不同意他們登上火車南下。
他們一路上在北平、濟南、南京等地發表演說,呼吁群眾組織起來積極投入抗日救國的斗爭:一、反對政府出賣東三省;二、反對政府接收國聯提案;三、反對劃分國際共管的中立區;四、反對投降帝國主義的外交;五、全國民眾自動武裝起來;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出境;七、收回日本在華一切租界;八、反對政府壓迫民眾運動;九、爭取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十、全國被壓迫民眾聯合起來;十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十二、要求政府立即對日宣戰。
12月3日中午12時,北大學生示威團到達南京下關。這立即引起國民黨政府的極大恐慌,蔣介石指示國民黨中央黨部派代表前往火車站安撫學生,企圖軟化學生斗志,但他們的陰謀沒有得逞。
北大學生示威團的同學們在南京貼標語、散傳單,高呼“反對政府出賣東三省”、“反對投降帝國主義的外交”、“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進行游行示威。北大學生的示威行動,激怒了國民黨政府,12月5日國民黨政府派出大批軍警上街包圍抓捕他們,一批批學生被捆綁押上汽車拉走。在這關鍵時刻,岳增瑜對軍警高喊:“我是總指揮,你們把同學全放了,由我一個人負責。”但這并沒有阻止軍警的野蠻抓捕行動,岳增瑜等180多名學生被抓捕到了南京“孝陵衛”軟禁。
這就是以北大學生為領頭,繼“五四運動”、“三一八”之后,轟動全國的“一二·五”事件。
在南京孝陵衛,岳增瑜和王俊奎等被捕代表,召集秘密會議,提出“政府未恢復我們的自由以前,一致絕食,以示抗議”的建議,得到全體被捕同學的響應。大家忍著饑寒,同國民黨當局開展了堅決的絕食斗爭。為了鼓舞同學們的斗志,岳增瑜還即興新編了“北大歌”:“北大北大,一切不怕,搖旗吶喊,示威南下,努力奮斗,救我中華。既被繩綁,又挨槍把,絕食兩天,不算什么,作了囚犯,還是不怕,不怕不怕,北大北大!”
北京大學南下示威團學生的被捕,引起全國青年學生的強烈憤慨。南京中山大學的學生首先走上街頭示威聲援,其他大學也熱烈響應,掀起全市學生總罷課的高潮。不到十天時間,全國各地的學生紛紛組成示威團聚集南京聲援抗議。北大等北平3000多學生還包圍了火車站,準備向南京進發。上海兩萬學生也上街游行示威,三萬學生準備到南京與北大聯手。武漢、濟南、杭州、太原、安徽、徐州等地學生也紛紛走上街頭,游行示威,學運浪潮席卷了全國。
迫于壓力,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派兵將岳增瑜等北大被捕學生押上囚車,送回北平。
但北大學生南下示威引發的全國性抗日救國學生運動并沒有結束。全國各地的學生云集南京,掀起了更大的游行示威行動。12月17日上午9時,各地三萬余名學生組成浩浩蕩蕩的示威隊伍,再次到國民黨政府、中央黨部和外交部門前示威。因國民黨《中央日報》刊登評論誣蔑學生示威運動的文章,大批學生涌入并砸了在珍珠橋的《中央日報》社,遭到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當場打死學生30余人,重傷100余人。這就是著名的南京珍珠橋慘案。
“珍珠橋慘案”發生后,社會各界紛紛斥責國民黨政府迫害愛國學生的暴行。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了更大更強烈的抗日救國、爭取民主、反蔣獨裁、營救被捕學生的熱潮。北平、南京、濟南、武漢等地學生、工人、市民也都爆發了罷課、罷工、罷市以及搗毀國民黨黨部的斗爭,給國民黨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面臨日益擴大的全國學生、民眾的抗日愛國運動,蔣介石被迫于12月15日下野,國民黨政府也被迫宣布無條件釋放全部被捕學生。
南下示威請愿,岳增瑜名振北平,聲播全國。
1936年1月,與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遙相呼應,岳增瑜在北平參與發起和組織文化界、教育界、新聞界149人,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救國會”,他是負責人之一。
返回家鄉 抗日救國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岳增瑜喬裝從敵人刺刀下逃出北平,取道天津、青島、鄭州、太原,準備奔赴延安。不久太原淪陷,整個華北只剩下晉西北的偏關縣、晉東南的平順縣未被日寇占領。岳增瑜輾轉回到了家鄉平順。他主動和犧盟會取得聯系,積極協助犧盟會宣傳、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活動。他還主動聯系長治鄉村師范校長史紀言、教導主任王中青、平順縣北社鎮小學教師曹述敬等人,共同商量組織抗日游擊隊問題。親自到平順縣苗莊村曹錦章家(原北平朝陽大學學生),動員其交出手槍,一起去打游擊抗日,并在他的家鄉平順縣濁漳河兩岸的河溝組織起了漳河游擊隊。由于他在家鄉的威望很高,很多熱血青年紛紛投奔而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游擊隊便發展到100多人,岳增瑜自任大隊長,游擊隊正式命名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18路軍漳河游擊隊”。
游擊隊成立后,在岳增瑜帶領下,機動靈活地不斷在平順邊沿敵占區的潞城、黎城出擊,還經常趁夜深入河南省林州縣縣城、農村,河北省涉縣等日軍駐地襲擊或騷擾敵人,搶奪槍支彈藥,奪取各種物資,使游擊隊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不到半年,漳河游擊隊就成為一支揚名上黨、威震敵膽的抗日武裝。
1937年秋,托派頭子張慕陶被閻錫山任命為“山西人民抗日自衛軍”總指揮,到長治組建隊伍。聽說岳增瑜要組建游擊隊,便想找岳增瑜拉隊伍。11月中旬岳增瑜到長治,隨史紀言、王中青、楊蕉圃等人去見張慕陶,一見面就說:“我聽說你是個老托。”張慕陶說:“我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者。”并吹噓他發展自衛軍的計劃,要搞十個縱隊,十個支隊……希望岳增瑜和鄉村師范同他合作。岳增瑜說:“我坦率地告訴你,我只信仰共產主義,接受共產黨的主張和領導。你是信仰托洛茨基主義的,這我們就是背道而馳,不能合作的……”同托派頭子張慕陶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隨著抗日戰爭的進展,八路軍總部進駐晉東南,129師移師上黨,八路軍的獨立游擊支隊開進平順漳河流域。為了擴大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更好地對日作戰,岳增瑜毅然將他一手組建的這支抗日隊伍——漳河游擊隊,并入獨立游擊支隊,并成為這支人民武裝的中堅力量。
身陷囹圄 血濺上黨
1938年農歷正月十八那天,鬼子進了東陽關,日寇九路侵占長治。國民黨平順縣縣長甄冥廷在日寇的進攻面前,聞風喪膽,如驚弓之鳥。2月28日,他攜公款和大批煙土,與他的姘婦及政府一些官員棄城潛逃,在龍鎮趙城村被克扣了糧餉的公安局人員開槍打死。這就是山西省平順縣歷史上有名的“趙城事件”。
趙城事件后,平順縣公道團團長田成緒自封為縣長,岳增瑜和犧盟會等進步人士堅決反對,主張民主選縣長。結果在岳增瑜等的大力支持下,犧盟會特派員霍勵明當選為縣長。民選政府成立后,決定重建平順抗日武裝力量,并成立了平順縣抗日游擊司令部。岳增瑜被委任為游擊隊總隊長,直接領導并指揮游擊隊總隊。游擊隊在岳增瑜的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逐步發展到兩個營的兵力,1000余人。當時決死隊三縱隊、公道團、河北民軍張蔭梧部等皆想收編,均被岳增瑜拒絕。
趙城事件的發生,客觀上壯大了平順縣的抗日力量,不容置疑是對閻錫山政府的一個打擊。
1938年4月,八路軍粉碎日寇九路圍攻后,閻錫山的第五督察專員公署和他的獨八旅重返長治。不久,戎武勝到長治任第五專署專員,兼決死三縱隊政委。他免去平順抗日政府縣長的職務,恢復了閻錫山的舊政權。戎武勝要收編平順游擊總隊,遭到岳增瑜的拒絕。岳認為戎是閻錫山的專員,不能把共產黨的抗日武裝交給閻錫山。戎認為岳增瑜身為黨員不聽指揮,獨立行動,拒絕收編,不能容忍。中共北方局朱瑞是對岳增瑜有成見的人,趁此機會即寫信叫戎武勝逮捕岳增瑜,正中戎下懷。
正好,岳家和平順縣密峪村的大土豪白仁家有世仇,白家人多勢眾,在閻政府中很有勢力。在縣里,白家組織士紳誣告岳增瑜策劃指揮30多人殺死了縣長甄冥廷。趙城事件時岳增瑜在平順三區老家老申一帶,率領漳河游擊隊襲擊日寇,這里離趙城100多公里,他根本不知其事。后來由于發生了八路軍游擊隊隊員到密峪村大惡霸白仁、白佩家借槍,被白家殺死的事件,縣里請岳增瑜出面解決。岳剛到石城就被趙基海、涂錫道扣押,轉送長治第五專署,囚禁在長治縣監獄。在未經審理的情況下,被第五專署以“煸動警察搶錢謀殺縣長”的漢奸罪名(解放后又加上“托派”罪名),上報閻錫山的省政府批準,在1938年9月19日被槍決。槍決時岳增瑜被游行示眾,但他大義凜然,挺胸昂首,高呼口號。臨刑時,又堅決不跪,昂然站立被槍斃。岳增瑜被囚之后,僅長治和平順就有數千人聯名保釋,為其喊冤,但終因時局動蕩,斗爭復雜而含冤于九泉,年僅33歲。

含冤九泉 終得昭雪
岳增瑜的妻子原庭蘭,山西省長治市大北街人,生于1911年。1928年從長治女子師范畢業后,到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求學。后來和岳增瑜相識,并于1929年結婚,后因懷孕生孩子而輟學。她不僅積極支持岳增瑜投身革命事業,而且親自參加革命斗爭。1931年她同岳增瑜一起參加北大學生南下示威團,到車站后,因身懷有孕,行動不便,中途返回。并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七七蘆溝橋事變”后,隨丈夫回到家鄉參加抗日武裝斗爭。
他們共有四個子女,長女岳原英、長子岳凌霄、次子岳沖霄、小女岳云霄。長女原英出生時,他倆還是學生,為了不影響學業,便把孩子暫寄在北平北海夾道胡同英國人辦的育嬰堂撫養。后來由于“七七蘆溝橋事變”,他們忙于抗日救國的革命事業,長女失落于北平。
岳增瑜含冤而死后,原庭蘭忍辱負重,歷盡艱難撫養三個子女。她先在八路軍干校教書,由于日寇侵犯,干校遣散,因為孩子的拖累,她回到丈夫的家鄉平順縣老申村。在村里她興辦學校,教貧苦農民的子女讀書識字。當選村長后,又帶領鄉親們與日寇展開艱苦卓絕的斗爭,搶救八路軍傷員,開展反“掃蕩”斗爭,并與各種自然災害如災荒、蝗蟲侵襲等進行抗爭,受到鄉親們的尊敬。
然而,由于岳增瑜的所謂“漢奸”罪名,他的父母、妻子和兒女受到可怕的政治牽連。長治解放后,原庭蘭帶領子女回到長治,不到半年就遭到政治迫害,說她是漢奸老婆,強行沒收了她娘家的房產,將她們母子趕出家門。1947年土改時,岳增瑜的父母被株連殺戮。1964年“四清”時,已是長治縣某中學校長的長子被迫害致死。次子從學校畢業便被分配到幾千里之外的福建,在那里同樣受到了各種非人的待遇,住牛棚、遭批斗。所幸的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給他們帶來了轉機和新的曙光。
他們通過不懈的鳴冤、申訴,47年后,在薄一波、宋平等中央領導和一些老同志及中共中央組織部老干局的關懷下,經中共山西省委組織部查證核實,終于澄清了是非,于1988年9月21日作出了為岳增瑜徹底平反恢復名譽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