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王擁軍教授的辦公室,豁然映入眼簾的是辦公桌旁白墻上懸掛的“寧靜致遠”的草書橫幅。使我們感覺到這位文質彬彬的年輕教授心中,一定有著高遠的志向。
王擁軍1982年畢業于河北醫學院醫療專業,1989年博士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師從于我國著名的神經病學專家孟家眉,孟家眉教授生前曾是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的學術帶頭人,是公認的腦血管病專家。孟教授平時不愛說話,一身學究氣,可因善于總結、知識面廣而深受學生們的愛戴。
王擁軍立志考取孟教授碩士研究生,起因是1985年襄樊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在所有的專家都闡述藥物及診斷的細枝末節的研究成果時,孟教授卻大講腦血管病的現狀:“診斷技術突飛猛進,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讓王擁軍大為吃驚、大為仰慕,這兩句話也在王擁軍的心中刻下深深烙印。近二十年過去,兩句話猶在耳旁,因為中國腦血管病目前仍然是現狀未改,據說:在北京,送到八寶山的每五個逝者中,必然有一個死于腦中風,醫學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
1999年,帶著恩師的期望,王擁軍赴美國阿肯色醫科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經過兩年的學習研究,王擁軍在血管生物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收獲。
2001年5月,王擁軍離開了條件優越的美國,登上了實現恩師遺愿、推動我國神經病學發展的漫漫長路。在天壇醫院戴建平院長和王忠誠院士的主持下,出任神經內科主任。與此同時,北京市科委經過考察,很快立項,撥款80萬元,天壇醫院匹配80萬元,正式激活“卒中單元”——市級重大疾病科研項目。
當王擁軍說出“卒中單元”這個詞時,還真讓人有些納悶。后來,聽了他的解釋,我們才明白,卒中,在醫學上就是急性腦血管疾病;單元,指的是一種綜合有序的組織機構。通俗地說,是用多學科醫療小組的集體力量來診治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在卒中單元,除了主管醫師、主管護士,還有肢體康復師,語言訓練師,心理咨詢師,從患者入院開始,共同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治療與康復鍛煉。另外,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爭取時間至關重要。而卒中單元對治療過程管理都有明確的規定,例如急性腦血管病人到醫院后第一項檢查應該是什么,病人多長時間內做完CT,多長時間內打入點滴,多長時間進入病房,哪些是必需藥物等都有嚴格規定。所以在卒中單元里,不少病人在急性期過后兩三天就已離床下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早期康復訓練。
經過一年的研究,王擁軍領導的科研小組發現:卒中單元內的病人比普通病房的病人死亡率降低2.4%;功能恢復較好,體現在:日常生活能力指數提高9.8%、神經功能缺損降低14.9%、整體健康水準提高22.4%;住院時間平均縮短5%。在不增加醫療費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社會、家庭和個人負擔。
中國組織化卒中醫療體系,以天壇醫院卒中單元為開端,正在向國際體系靠近。2002年,全國各地的三百多家綜合大醫院紛紛到天壇醫院卒中病房參觀學習。香港腦科學會主席黃家星醫生稱贊,天壇醫院的模式是最標準的卒中單元病房。
據悉,國家十五攻關課題中卒中單元計劃位列其中,北京組織化卒中醫療工程正準備激活。盡管腦血管病的醫療模式轉變非一日之功,但王擁軍堅定地說:“這種加速轉變是社會的企盼,因為病人不能等待。”
從卒中單元開始,進行腦血管疾病的治療開始進入新的時期。但是這種工作又是艱巨的。王擁軍列舉了一些現象,譬如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檢查及治療,10個醫生恐怕能采用5種方案。再次證明了雖然診斷技術日新月異,但由于診斷與治療方案的混亂,導致臨床治療效果千差萬別。孟家眉教授曾帶領學生們共同翻譯了國際上第一部腦血管病指南《卒中-1989》,孟教授親自執筆的《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在臨床廣泛使用,臨床上的規范診療不僅是國際醫學界的最新成果,更是幾代中國醫生的不懈追求和當代醫生的迫切愿望。
王擁軍回國后,組織各醫院的神經科教授,多次研討并制定了我國《指南》的方向及細節。2002年底,在王擁軍的主持下,由眾多國內神經科專家共同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神經科臨床指南《BNC腦血管病臨床指南》。該《指南》的出版,代表了我國神經科領域與國際標準的進一步接軌,也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代表著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作為一位學科上的專家,在某個領域的獨特造詣是至關重要的。王擁軍在緊跟國際最新進展的同時,根據孟家眉教授設立的研究方向,對血管病變與多重危險因素的關系進行了大量富于創意的科研工作。率先在國內提出了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流及脂質氧化的病理及臨床關系,在國內外大型學術會議上作了學術報告,產生了一定的影 響。
眾所周知,血脂異常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但血脂又是人體正常的生理性物質,維系著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怎么會導致疾病呢?
在孟教授的命題下,王擁軍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對血管疾病的病理過程進行了大量實驗,并從中發現,由于吸煙、情緒、血壓變化、化學物質等對人體的侵害,導致血管產生大量的氧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與體內的膽固醇發生反應,產生一種有強毒性的氧化脂質,這種氧化脂質會在血管內大量沉積,并導致血管的狹窄和血栓的形成。這一發現,不僅回答了為什么臨床上許多患者的血脂是正常的問題,同時也解釋了氧化與人體衰老的實質內在聯系,同時也為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基礎實驗完成后,王擁軍領導的科研小組又在臨床上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發現腦血管疾病與體內氧化水平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且體內的氧化程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該結果已在國內外相繼發表并引起學術界的強烈反響。
根據長期的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觀察結果,王擁軍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聯合方案,即帕斯(PAS)治療原則。對于經檢查發現有血管病變的患者,使用P(抗氧化劑:丙丁酚)A(抗血小板劑:阿斯匹林)S(降血脂劑:他汀),大大降低了臨床事件的發生。
采訪即將結束時,王擁軍說,中國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正在不斷上升,我國每年有120萬人死于急性腦血管病,存活的腦血管病致殘率有75%,這些患者不僅導致國家550億的醫療支出,患者承受了巨大痛苦,更給社會、家庭造成了極大負擔。因此與疾病的戰斗不僅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目標,也是全社會共同的話題。王教授期望著更多有志之士能從事于這項造福人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