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體態(tài)語言。它不僅可以密切師生感情,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感。
一、組織教學——細微處流露真情
體態(tài)語言運用得好,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控制和調節(jié)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意觀察學生用體態(tài)語言表達的反饋信息:學生凝神目視教師,說明學生情緒高昂,對教師所講充分理解;學生嚅動嘴唇頻頻舉手,表示有話要說;學生眼神呆滯游離,做小動作,說明注意力分散;而學生精神不振,面露痛苦,則很可能是身體不舒服了。了解了學生在教學中的體態(tài)語言的反饋信息,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體態(tài)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調控教學:講課時,教師的眼神要巡視課堂,不要漏掉任何角落,使每個學生都感覺到教師在注視自己,使他精神振奮,專心聽講;發(fā)現(xiàn)學生精神溜號,或做小動作時,可利用讀課文或學生思考的機會走到他身邊,輕輕拍他一下或用眼神示意他,使之注意力集中,避免直呼其名影響教學及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看到學生不舒拍他的后背,以示關心鼓勵。
二、傳遞信息——直觀地表情達意
我在教《荷塘月色》的時候,為學生范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一段時就充分運用了體態(tài)語言。我的手勢時而高,時而低,時而用雙手擬成裊娜地開著的荷花,時而又似羞澀地打著骨朵的荷花,再加上我充滿感情的朗讀,學生的情緒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課文那優(yōu)美的意境及傳神的描繪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表現(xiàn)。學生學習一些優(yōu)美的寫景狀物文章時,教師都可在輕柔的抒情語調基礎上,時而用和諧愉悅的表情,時而用恰到好處的動作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從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中進入那栩栩如生的意境,領略作者贊美自然的熱烈情感。
對于一些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識,如果恰當?shù)剡\用體態(tài)語言。同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高一《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涉及到了“移步換景”、“定點換景”、“定點定景”、“定景換點”幾個概念,學生一時搞不清楚,我就在講臺上具體直觀地逐一進行演示,既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這些概念,又挑起了課堂氣氛。
在教《廉頗藺相如列傳》時,當分析到“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時,我運用體態(tài)語言,逼真地將藺相如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借助我的體態(tài)語言去理解藺相如那種以死護璧的忠肝義膽的偉大精神,學生情緒因而達到高潮。
三、交流情感——此時無聲勝有聲
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面部表情,可以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如,指導學生朗讀時,就可以運用面部表情來表現(xiàn)文章所蘊涵的情感:表現(xiàn)歡樂時,容光煥發(fā),眉開眼笑;表達氣憤時,面色嚴肅,橫眉立目;表現(xiàn)悲傷時,面容凄楚,眉目低垂;而表達蔑視時,則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在教授《紀念劉和珍君》時,當讀到“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哪里還會有什么言語”時,我面帶怒容,加重語氣,準確地表達出魯迅對當時段祺瑞政府殘害無辜惡行的極端憤怒和對黑暗社會的怒不可遏的揭露控訴之情。教師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啟發(fā)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運用體態(tài)語言,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當教師提出問題,而學生卻沒有進入思索狀態(tài)時,教師可做出思索這個問題的表情,也可自言自語,以此感染學生,使學生隨著教師的思考而進人思考狀態(tài)。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課堂教學可以順利進行。所以,教師要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藹的態(tài)度、靈活的教學,通過舉手投足、一顰一笑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定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得當?shù)捏w態(tài)語言是教師在教學中真情的自然流露,不能矯揉造作,給學生一種刻意的感覺。另外還應注意,運用體態(tài)語言,要符合授課內容的需要,要恰到好處,該用則用,不該用別強求。只有這樣,才能讓這無聲的語言與有聲的語言更好地配合,產(chǎn)生一種和諧的美感。
(作者單位:大興安嶺地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