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掌握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2.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比較、分析能力,培養實驗設計能力、操作能力,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3. 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增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單質碳與二氧化碳、氧化銅發生的化學反應。
一、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看動畫嗎?
生:喜歡。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動畫。(播放動畫。)
師:想一想片中的悲劇是怎樣發生的?
生1:煤燃燒要消耗氧氣,我看到那個人把門窗都關嚴了,我想,是不透空氣,房間里的氧氣被消耗完了,那個人沒有氧氣可呼吸,死了。
生2:可能是煤氣中毒。我聽說過煤燃燒時產生煤氣會使人中毒。
生3:煤爐中的煤在燃燒,就要有氧氣,同時要將生成的氣體和煙塵排到室外,一定有煙道,因此煤燃燒消耗盡房間里的空氣不太可能,所以我也認為是煤氣中毒。
二、新課
師:誰分析的對呢?(投影結論:煤氣中毒。)
師:同學們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實際上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氣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煤燃燒產生煤氣你能用化學方程式表達出來嗎?
(一生到黑板寫,其他同學在本上寫,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寫得很好,關于碳的燃燒我們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已經學過了,讓我們共同回憶一下。
(播放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師:請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一生到黑板寫,其他同學在本上寫,教師巡視。)
師:這既是氧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碳的化學性質。
(板書課題。)
師:這兩個化學方程式說明碳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
生(全體):可燃性。
師:仔細觀察這兩個化學方程式,從碳與氧氣的量的關系上看,什么情況下生成一氧化碳,什么情況下生成二氧化碳?
生4:兩個碳原子與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氧化碳,一個碳原子與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二氧化碳,也就是24份質量的碳與32份質量的氧氣反應時生成一氧化碳,12份質量的碳與32份質量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氣的質量相等,需要碳的質量是2倍的關系。
師:你分析得太透徹了,我們習慣于將碳的質量確定為一定值,此時氧氣的質量是2倍關系,氧氣少則生成一氧化碳,氧氣多則生成二氧化碳。籠統地說,是氧氣不足或氧氣充足。不僅如此,在煤爐里,碳在高溫的條件下會與二氧化碳反應,一氧化碳會燃燒。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完成這兩個化學方程式,解釋你這樣寫的原因。
(一生到黑板寫,其他同學在本上寫,教師巡視。)
生5:碳的氧化物我們只學過也只聽說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這兩個反應中,反應物只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物也只能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高溫或點燃時氧氣會參加反應,生成物中不會有氧氣,只能是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
師:你寫得很正確,說的條理性也很強。在煤爐中我們有時會看到藍色火焰,實際上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燒。在一個燃燒得很旺的煤爐里會發生三個化學反應:自下而上分別是碳燃燒、碳與二氧化碳反應、一氧化碳燃燒。
(投影同時顯示。)
如果煤爐上層溫度過低,不能達到一氧化碳的著火點,一氧化碳就會擴散到空氣中發生煤氣中毒事件。
師:觀察這四個化學方程式,有三個反應是在點燃后會燃燒,從能量的角度看燃燒是什么能轉化為什么能?
生1: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生2: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師:他們誰說得對?
生6:內能就是熱能,熱能又叫內能,他們都對。
師:在化學學科中我們多采用熱能這個名詞,有熱能放出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放熱反應,燃燒的反應一定是放熱反應。再看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的條件是加熱,它需要外界不斷地供給熱量,否則反應不會發生或停止,我們稱之為吸熱反應。正是碳燃燒放出的熱使碳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反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是一種重要能源,人類是怎樣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的熱的?
生1:生火、做飯、取暖。
生2:發電、驅動汽車、飛機。
生3:用火箭發射衛星、開動機器。
師:假如沒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
生1:沒有火,吃生飯、不能發電,汽車、飛機不能開,化學反應也不能發生。
生2:人類沒有用火的時候也能生存,現在科學這么發達,我們可以利用太陽能。
生3:沒有熱能,科學也不會這么發達,再說太陽放熱也是因為太陽內部正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要是沒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地球將變得漆黑、冰冷,不會有任何生命。
師:同學們的想像力很豐富。我們來單獨分析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它屬于哪種反應類型?
生(全體):化合反應。
師:如何從得氧失氧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生1: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碳得到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失去氧也生成一氧化碳,所以碳是還原劑,二氧化碳是氧化劑。
生2:化學方程式中的兩個一氧化碳可以寫成兩個一氧化碳相加的形式,由一個碳原子得到一個氧原子生成一個一氧化碳分子,由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失去一個氧原子生成一個一氧化碳分子。碳得氧被氧化是還原劑,二氧化碳失氧被還原是氧化劑,這個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師:你分析的和老師分析的一樣(投影演示分析過程)。這說明碳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
生(全體):還原性。
師:你能聯想到碳與我們學過的哪種物質的化學性質相似?
生(全體):氫氣。
師:我們來回憶一下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投影裝置圖),如果用木炭來還原氧化銅,你能猜測一下反應會如何進行嗎?請你寫出你猜測的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生寫出兩個化學方程式。)
生3:我想這兩個反應也有可能同時發生。
師:誰的觀點正確呢?請你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于木炭還原氧化銅,同時驗證生成的氣體。把你的設計圖畫在紙上,一會兒請同學到前面來解釋你的設計。
生3:這是鐵架臺、試管里裝好木炭和氧化銅的混合物,單孔膠塞將生成的氣體導出,這支試管里裝澄清的石灰水,這是酒精燈在加熱,如果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就證明是二氧化碳,否則就是一氧化碳。
生2:我們的設計跟生3的差不多,只不過導出的氣體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直接通到酒精燈的火焰上,如果氣體燃燒就是一氧化碳,否則酒精燈火焰會變小,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生5:我們把他們倆的結論結合起來,讓生成的氣體先通過澄清的石灰水,如果生成二氧化碳,石灰水變渾濁,再導出在后面接一個氣球,如果生成一氧化碳,氣球就會鼓起來。
生7:生3的裝置如果生成一氧化碳,從石灰水中出來會使人中毒,要是既生成一氧化碳又生成二氧化碳的話,生5、生2的裝置都不行,我的設計跟生3的一樣。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好,我們就按照既能驗證是否有二氧化碳,又能驗證是否有一氧化碳生成的裝置來做實驗。不過老師要求將氣球改為酒精燈,如果有一氧化碳生成,我們當場處理掉。
(將用到的儀器發到小組。)
師:同學們注意看一下,老師也來完成這個實驗,不過,老師用的加熱儀器是酒精噴燈,同學們用酒精燈。各組實驗的儀器氣密性老師都在課前檢查過了,請同學們直接來完成實驗。(師到生處取木炭與氧化銅的混合物,酒精噴燈點燃后請一位同學到前面觀察實驗,師到各組巡視指導)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到的結論。
生4:我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右側點燃的酒精燈沒有氣體燃燒,說明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不過我們沒有看到紅色的銅生成。
師:這是老師用的試管,這是第一組同學用的試管,都帶著膠塞和膠管,止水夾夾著,這是第二組同學用的試管,膠塞已經拔掉,看一看里面的物質顏色有何不同,說明什么問題?
生8:我發現酒精噴燈火焰溫度比酒精燈火焰溫度高。老師用的那支試管里明顯有紅色的銅生成,而第一組試管里的物質顏色比第二組的淺,說明溫度越高反應越快,越好。停止加熱后,第二組敞口,生成的銅又變成了氧化銅,所以跟反應前一樣黑,第一組試管里有一點銅,顏色淺一些。
師:既然如此,我們將錯誤的化學方程式擦去,將反應的條件改為高溫。在這個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什么?
生(全體):氧化劑是氧化銅,還原劑是碳。
師:從黑板上四個有碳參加的化學反應的條件看,要么是點燃,要么是高溫,在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又如何呢?
(播放一組圖片。)
生(全體):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與氫氣的化學性質相似:常溫下性質不活潑或穩定,在點燃、高溫或加熱時表現出可燃性和還原性。下面,我就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兩個實際問題。
三、練習
(投影問題一:怎樣證明金剛石由碳元素組成的?)
生9:在密閉的容器中充入足量的氧氣,放一小塊金剛石,將金剛石點燃,檢查生成的氣體只有二氧化碳。
生10:我認為應該先稱量金剛石的質量,點燃金剛石后將氣體全部通人足量的石灰水中,稱量石灰水質量增加的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再由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碳元素的質量正好是金剛石的質量才行,否則金剛石中若含有氧元素也會出現生8的結論。
師:你掌握的知識太多了,解決問題干凈利落。
(投影問題二:自然界中沒有單質鐵,高爐煉鐵是用焦碳與三氧化二鐵反應得到鐵,請寫出該化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四、小結
練習后學生歸納本課內容、談體會。
評析:
本節課教學運用新課改基本理念,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更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調動學生的主體行為,使課堂生動活潑又富有吸引力,具體體現為:
1.以問題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多次創設問題情境,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學生在不斷提出問題,研討問題,解決問題中逐步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習過程成為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體現了對學生質疑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2.多種學習方法并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假設、交流、探究、設計、實驗等多種學習方法學習,使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嘗試探究,感受、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和獲得的過程。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窮盡所有內容,而是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研究和創造的空間。教師從“導演”退位到“觀眾”,把舞臺完全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充分而舒展地表達、發散、創新。
本節課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一是碳的還原性的教學中,三個對比實驗現象還不明顯,需進一步研究;二是一氧化碳燃燒在本節課出現是否合適。
責任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