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知識量急劇增加的今天,任何學校都不可能使學生學到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那么學生在學校應該怎樣學習才能對他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更有利、更有價值呢?實踐證明,自學對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淺談一下在自學中,如何掌握自學方法和培養自學能力。
一、掌握自學方法
1.課前預習,培養自學習慣
預習可以使學生感知教材,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意識的形成。同時,學生可以把教材中的障礙和疑問提煉出來,做好深入學習的準備,以便在教師授課時加以解決。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而且還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使學習的知識更深入、更廣泛。
學生課前預習時,對整篇課文進行粗讀即可。即,瀏覽一遍課文,知其大意,找出疑惑,并提出問題以備上課時解決。每課如此,久而久之,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養成了。
2.課中探索,提高閱讀能力
課中探索是學生自學的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安排以探索為核心的自學活動,主動閱讀,積極探索,以逐步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目的。
在學習中,要及時理清學習目標和探索目標,即本章或本節要學習什么?然后細讀,把握好對哪些內容要強行記憶,對哪些內容要概括總結,對哪些內容要摘記等,最后把本節課的綱、目、知識點提煉出來,形成知識網絡。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其創新精神。
3.課后練習,養成復習習慣
課前要預習,課中會學習,課后應復習。學生自學時應認識到預習、學習和復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在復習中,不僅要注意掌握自學方法以及閱讀能力的再提高,更要注意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要理解“不是概括化的知識不是知識”這句話的深層涵義。只有概括了的知識才便于學習、掌握和記憶,只有掌握概括知識的方法,才能真正達到自學能力再提高的目的。
概括知識一定要做到綱目清楚,通過藝術加工將提綱內化成“腦圖”。在學習每一章、每一節時都要繪制腦圖,然后再把每一個腦圖串聯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更大的知識“網”,最后把這知識網中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這樣實踐多了,學生就能逐步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總結為解決問題的規律,最后化為自身的能力。
二、培養自學能力
1. 讀到位
自學時,在粗讀課文后,要用筆畫出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段、章,并進行細讀,咀嚼這些字、詞、句、段、章的含義,然后加以理解、消化、記憶。李政道博士曾說過:“求學問,先學問。只求答,非學問。”因此,在讀的過程中要多問一些“為什么”,同時還要試做或仿做例題,以達到讀懂、讀透、讀到位的目的。最后,還要對本文進行概括總結,使之形成知識網絡,達到牢固掌握知識并內化知識的目的。
2.練充分
課文讀完后要及時做課后練習,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做練習時應注意格式規范,落筆準確,并在此基礎上加快做題速度,使學生在練習時有充分的時間做大量的、多層次的習題,從中理清思路,以達到擴展思維的目的。
3.知明白
學生在自學時,做完每一個練習后都要核對—次答案,在核對答案時,要從做錯的題中找出錯誤的原因,必要時,可打開教材再讀一讀與此題相關的教學內容,然后再糾正過來,并把正確的答案寫在錯題旁,使學生明白錯在哪里?以后應注意什么?過一段時間再把這些做錯的題拿出來重做一遍,起到糾正錯誤、復習鞏固的作用。
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可以改變以前“吃等食”的現象,激活了學習欲望,增強了自學的信心,養成了自學的習慣。發自內心的學習,不但使學生會學習而且還愛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后的愉悅和成功后的滿足。
自學可以學習教材中的內容,也可以學習教材外的內容;可以學習老師教的內容,也可以學習老師沒教的內容,只要想學習,古今中外,各門各類的書者阿以瀏覽、學習、研究。因此,學習者的思維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創新意識也會增強,倉嘶能力不斷提高,對一些興趣課題也會認真研究、探討、歸納、總結,這樣不但擴大了知識面,拓寬了思維,而且給今后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望奎縣火箭中學)
責任編/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