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中考前的一次模擬考試,由于我班考場坐次安排不開,只好把幾名學生安排到另外一個考場——階梯教室。被安排的學生都動作麻利地整理書包準備離去,只有她面有難色。她是我班成績最好,也是我最得意的學生。我關切地問她:“怎么了?病了嗎?”她輕聲說道:“老師,讓我在本班考吧。”我詫異地問為什么。她支支吾吾地說:“老師,我……我在不熟悉的環境里,怕……怕考不好。”我愕然。回憶起來,由于特別關注她,三年來她幾乎一直在本班考場考試。出于喜愛,我差點就要答應她了,可是我又轉念一想,這樣做,對于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恐怕不利。于是,我斷然拒絕了她的要求。考試成績出來后,她考得出人意料的差。這個學生失聲痛哭,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分析]
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為什么偏偏在考試的關鍵時刻退縮了呢?這是一個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她到底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什么問題?
顯然我的這位學生正是由于在學習環境上的不適應,才造成心理負擔過重,以至出現了心理問題。她的這一心理問題恰恰應該通過內求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改變她的內在看法與需要以適應環境。該怎樣適應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說明,智慧、意志和自覺意識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有重要價值。“適者生存”是生存競爭的普遍規律。適應環境的能力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提高的。環境是客觀存在,不能因為我們對它不適應而改變它的現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身。同樣,在學習環境中,我們不能被動地受環境的制約,只有改變自身去適應它。
時下的中學生,存在著很多不適應學習環境的問題。他們過大的心理壓力,導致成績一落千丈,有的學生甚至對生活喪失了信心。這一問題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解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迫在眉睫。教育部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該怎樣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引導他們逐漸適應學習環境呢?
教師應及時地發現在這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地幫助他們分析查找問題的原因和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下方法有助于心理問題的解決:
榜樣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以熟知的中學生做榜樣。給學生講身邊發生的事例,講事例中的人物是怎樣走出心理誤區,調整好心態,適應學習環境,從而取得成功的。
歸因重塑:幫助學生查找學習失利的原因,和他一起分析問題,告訴他要努力調整心態,自我提示:我有實力,不怕周圍環境,我一定能成功,以此來激勵自己。
增加個人的知識、技能:現代社會是快速變遷和知識爆炸的社會,中學生要不斷通過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主動參與社會生活:通過同學交往、師生接觸以及在其他一些公眾場合來積累、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還可以使自己從團體活動中獲得學習與表現的機會。
坦然面對現實環境:中學生要想順利地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就需要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冷靜地判斷事實,理性地處理問題,隨時調整、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
尊重、寬容他人:尊重他人,履行諾言,維護他人權利,欣賞他人長處,注意遵守法律而不侵犯他人,接納他人,樂于向他人學習,聽取他人意見,承認并欣賞他人獨特性格的存在。這樣的性格對于適應社會非常重要。
具備幽默感:有幽默感能詼諧地看待自己的錯誤,能看出自己行為的可笑之處。這樣,一方面可松弛緊張的神經,使不良情緒得到正常發泄,另一方面能減少身心的痛苦,緩解緊張的同學關系與沖突。
經過我的悉心教導與培育,加之她的不斷努力,我的這位學生終于走出了不適應環境的誤區,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高中,使自己的天空更加美麗。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第87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