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反思的能力和反思的習慣。教師應基于新課改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有反思才會有發展,有反思才會有改革,有反思才會有提高。
要反思,首先要發現問題,沒有問題,何需反思?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發現問題,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回顧教師作為學生的經歷來反思
所有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被關注,被表揚,希望老師能夠理解自己;所有的學生都討厭老師照本宣科,討厭課堂死氣沉沉。“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句古語也適用于教師與學生間。學校有很多老師正在讀本科、研究生課程班,假期要接受一些專題培訓,經常有機會再當“學生”,我們可以把自己重新放在學生的位置上,體會做學生的苦與樂,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學。
回憶自己還是學生時發生的一件令你感到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事情。回憶自己的學業、自己的發展得益于哪些老師?哪一個老師的哪個行為傷害過自己?自己最喜歡的老師有哪些特點?最討厭老師什么行為?
二、通過榜樣教師來反思
優秀課例的觀摩學習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捷徑。教研組要經常組織觀看高水平的課堂教學實況,學習榜樣教師在課堂上所體現的先進的教學思想、高水平的教學藝術,以此來開闊眼界、啟發思維,以他人之長,補已之短,結合實際進行模仿,進而創造性地改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師在準備優質課前,并沒有過多時間去準備有可能抽到的課題,而是花大量時間翻看關于教學的書刊、文章,看教學名家的錄像帶、VCD光盤,甚至一天看10多個課例,對于特別精彩的課例則反復看,收獲很大。
很多報刊文章都在批判公開課,說公開課太虛假,我們卻要提倡公開課,因為很多老師受益于公開課的準備。老師們常說一句話,“準備一節公開課扒一層皮”,是的,準備課太辛苦,但每次回過頭來反思整個準備過程,都會感覺進了一大步,不論課上得成功與否。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表面上是在為一節課忙碌,實際上是在進行突擊性的教學研究。我們是否能達成共識: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難得有機會接受學科專家、權威和優秀教師的指導,難得將自己的教學活動置于大庭廣眾之下,接受同行的評判。所以,要多爭取機會進行教學展示。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教學風格上各有差異,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使用上也有很大差異,而這種差異是一種寶貴的教學反思資源。所以,要加強集體備課,同事之間相互啟發,優勢互補,對比競爭,共同促進。蕭伯納曾風趣地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還是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有研究顯示,無論是在學習風氣濃厚還是較差的學校,教師新的教學觀念的來源占第一位的都是從其他教師那里學來的。
三、通過對自己教學的回顧進行反思
對于教師來說,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是最主要的教學反思途徑。主要是指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以及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的理性分析。比如教學日記、教后感、一段時間的教學回顧、教育隨筆等。
我們的教案應該有教學后記這一環節,把課堂教學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教學過程的“亮點”環節以及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反思、總結,并提出解決辦法與設想。
進行教學反思需要教師勤于動筆,及時記錄所做、所思、所感、所悟,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而使自己逐步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作者單位:七臺河市逸夫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