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重點
通過詩詞凝練語言藝術的獨特的表現角度,表達豐富的詩意內涵,高度濃縮的詩情、詩境。
二、內容解讀
(一)內容呈現
《渡荊門送別》:美麗的故鄉滿懷深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地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
《秋詞》:鶴的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它沖破了秋天的肅殺。
《赤壁》:詠史以借題發揮,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勝得非常僥幸,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則是機遇而已。
《過零丁洋》: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雙關地寫出了形勢的險要和自身的境況,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
《浣溪紗》上闋寫景,描繪了三幅畫圖,下闋抒懷,由溪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
(二)設置問題情景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是凝練的語言藝術,是濃縮的豐富內容,是真切的思想感情。你能選擇一首詩或一首詞提出值得探討的問題嗎?
(三)交流對活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渡荊門送別》是從什么角度寫景?這首送別詩是否為朋友送行?
明確:這首詩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尾聯中“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到楚地。
話題二:古詩吟秋多以“悲”為基調,為何《秋詞》卻沒有悲秋之意?
明確:自古人們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卻認為秋日比明媚美麗、萬物新意的春天更美好。開頭就奠定了詩人樂觀明快的風格,第三句描寫的高曠豪邁的圖畫,寫鶴的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其實是作者高遠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無悲秋之意。
2.學生與教師對話
話題一:詩為什么以“赤壁”地名為題?詩人的用意是什么?他僅僅是說周瑜的成功嗎?
明確:詩人以地名為題,實則為懷古詠史之作。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決定作用的重大戰役。而只有三十歲的周瑜是這次戰役的頭號風云人物。杜牧卻把周瑜的巨大勝利完全歸功于偶然的東風。杜牧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寫史論,除了表現出非凡的史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感慨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還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不得一展,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
話題二:《過零丁洋》一詩表現詩人怎樣的志向?
明確:詩人痛說了國家和個人的不幸遭遇,堅定地表示了視死如歸、為國犧牲的壯志。
話題三: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了《浣溪紗》這首詞?表明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懷?
明確:作者寫作此詞,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詞中恬靜優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相互映襯,表明了一種豁達的胸懷,難能可貴。
3.學生與學生對話
話題一:你怎樣理解“山隨平野盡”中的“隨”字?用這個字好在哪里?
明確:“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動感,寫活了,給人們以空間感和流動感——將靜止的山嶺寫出了動感。
話題二:為什么先從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有什么作用?
明確:以小見大的手法。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作用是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正因為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辨認一番,發現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話題三:“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事?
明確:一是他在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抗元。
話題四:“惶恐”“零丁”有雙重含義,你能談談有哪兩重含義?
明確: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指形勢的險惡和情況的危苦。
話題五:你能指出其中流傳千古的名句嗎?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明確:①“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耐人尋味,如果真的“東風不與周郎便”,吳國就會遭遇像“二喬”一樣的命運。那么,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詩人舍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這兩句詩鼓舞過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為理想、為事業而英勇獻身。
4.師生與作品對話
話題一:古代著名的詩人、詞人以他們高尚的情操,遠大的抱負,憂國憂民,感悟人生而留名,請你歸納。
明確:①李白初次離別故鄉,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是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戀戀深情。
②劉禹錫反對傳統的悲觀論調,以一只白鶴為頑強奮斗的化身,沖破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帶來生氣。
③杜牧借詠嘆赤壁之戰的史實,抒發對國家興亡的感慨。
④文天祥首先是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然后才是一位詩人,深厚的愛國思想,是他詩歌的靈魂。
⑤蘇軾在逆境中用豁達心境處之,感悟人生的哲理:人可以再年輕,關鍵在于自己,不必自卑自嘆。
話題二:這五篇古詩詞從不同藝術風格抒發詩人自己的情感,請歸納。
明確:①《渡荊門送別》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以小見大,容量豐富,包含了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②《赤壁》風格是以小見大,想像豐富,含蓄別致。
③《秋詞》通過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將詩意和哲理融為一體,既因哲理取勝,又以藝術魅力感人。
④《過零丁洋》充滿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極為感人。
⑤《浣溪紗》在結構上采用過片則變的方法,上片寫景,下片議論抒情,富有感染力。
(四)鏈接生活
鏈接一: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確: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
鏈接二:選擇一首寫景的詩,根據意境畫一幅山水畫并配詩。
明確:①《渡荊門送別》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
②《秋詞》天高云淡的秋日,萬里晴空中,一只白鶴沖天而起。
③《浣溪紗》上闋的三幅畫面:山下小溪邊,生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在啼叫。
鏈接三:扮成春姑娘(春之童)、夏姑娘(夏之童)、秋姑娘(秋之童)、冬姑娘(冬之童)舉行四季賽詩會。
明確:(略)
(五)閱讀體驗
1.你讀了這五首詩詞,對詩的語言有什么體會嗎?
2.你能在熟讀詩乃至會背誦的基礎上,領略詩歌的意境嗎?
3.你能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頭腦中有詩有畫嗎?
4.你能理解古人的寬大胸懷嗎?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三、練習處理
1.背誦并默寫這五首詩詞。
2.課外閱讀《千家詩》。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責任編輯/宋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