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以身作責,時刻關注生命,珍愛生命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尊重人的價值、自由、尊嚴。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關心學生的心理感受,經常做到換位思考,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到被關愛、被尊重,讓學生在得到被人尊重的快樂中,感受到關心愛護別人的重要性。
我一直認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所以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精神風貌,治學態度,心理素質,與人交往等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這樣你才能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博愛、嚴謹去感染學生。比如,在做生物實驗時,對生物材料決不能草草處理,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節課中,實驗之后,我領著學生把它們放回學校墻邊的陰暗處,學生眼中的溫柔,深深地觸動了我。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遠勝于好幾節課的說教。
二、在生物課上進行美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生物界物種繁多,色彩斑斕,形態迥異,蘊涵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對培養學生情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講“花的結構”時,電腦屏幕展示了幾十種花,高潔的蘭花,嬌柔的梨花,富貴的牡丹,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學生們為它們的美所折服。在講到人體的八大系統時,呼吸系統吸收的氧進入了細胞,消化系統消化的有機物進入了細胞,循環系統承擔運輸的職責,排泄系統排泄代謝的廢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是統一的指揮者,引導學生體會生命活動中的“統一美、和諧美和秩序美”。
學到DNA結構時,它的雙螺旋梯形結構,讓學生聯系舒淇做的洗發水廣告,長發飄飄的女子,在雙螺旋的樓梯上飄然而下,DNA鮮活的生命之美,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另外,DNA上的成對基因各司其職,這是一種“對稱之美”。DNA在復制的過程中,邊解螺旋邊復制,使差錯降為最低,可以讓學生欣賞到科學的“嚴謹之美”。DNA旋轉方向與地球的自轉方向一致,這是自然界普遍聯系的“神秘之美”。
三、在生物課上以境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對未采的責任感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強烈的愛,這應該是最大情大義的情感,可是現在的學生卻有些淡漠了,簡單地說,教已經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當生物課上講到病毒一節時,我用很大的篇幅介紹“非典”病毒,當時電腦大屏幕出現了北京大學的法律系碩士童增寫的一篇文章《最后一道防線——中國人基因流失憂思錄》中的一些報道,比如文中談到“非典”病毒可能是腮腺炎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混合體,在自然條件下是不能產生的,可能是實驗室的產物,而且這種基因專門識別華人的基因。當時,我一再強調這種說法只是一種猜測,沒有足夠的證據。可是,學生們已經義憤填膺了,我看出了他們的憤怒和感覺到的恥辱。馬上告誡他們,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不受人家的欺負。
四、用生活實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進行光合作用的學習時,提到我們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只有百分之十幾,低于國際標準的百分之三十。砍伐一棵50年樹齡的樹木,被砍伐的價值只有幾千元。而它一年產生氧氣的價值就有30多萬元,涵養水分的價值有30多萬元,吸收有毒氣體的價值是30多萬元,這樣一棵樹的整個生態價值有200萬元之多。這一系列數據的比較,學生們很有感觸,砍伐樹木的危害真是太大了。
森林是地球之肺,從人與自然唇齒相依的角度,以嚴肅的態度幫助學生學會關心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培養關心人類、關心環境的情懷。
五、發掘生物學知識產生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學生的學習特點只是對知識的本身有興趣,對知識產生的過程及發展趨勢不太關注,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加以展開。如學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時,講述袁隆平的奮斗史,很能鼓舞學生。袁隆平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的一個偏遠的農村,他熱愛農業科學,潛心鉆研提高水稻產量的措施。他利用9年的時間,先后在湖南、廣西、云南等地開展田間試驗,每年至少有300天在稻田里開展科學研究。在此過程中袁隆平也遭到了嘲諷和非議,認為他搞雜交水稻是天方夜譚,因為水稻千萬年來一直是自花傳粉的。對此,他付之一笑,繼續從事自己的事業。終于在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了雜交水稻。有人計算過,如果把世界上種植的水稻的一半改為雜交水稻,增產的稻谷足以養活1億多人。袁隆平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這些過程充分體現了科學道路的艱辛曲折和認識論的哲理,蘊藏著豐富生物學思想和方法瑰寶,這些過程的教育和啟發對學生的一生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理解科學道路上的艱辛,這些都是良好的挫折教育。
在世界的基礎教育領域里,對中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發掘生物科學中的人文之美,是每一位教師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教師要博取眾家所長,深刻挖掘教材,兢兢業業,潛心研究,才能把人文的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心中。為培養出積極、善良、頑強、有責任感的新一代學生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