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小班主任”
一次勞動課上,班上的“活躍分子”孫××學著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樣子,“批評”起一個偷懶的學生來,引得周圍的同學捧腹大笑。瞧他那神氣勁,還真像一位“班主任”呢!
事后我想:何不利用學生這種愛模仿的心理和渴望獨立的“成人”意識,讓他們學當“小班主任”,嘗嘗“管”學生的滋味呢?
“小班主任”制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同學們躍躍欲試,都希望早點輪到自己當“小班主任”。
有的同學提前幾天就把“班主任計劃”定好了。有的“小班主任”耐心細致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有的“小班主任”主動征求科任教師對班上工作的意見……
這些“小班主任”都恪盡職守,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張x x看到同學們浪費糧食的現象嚴重,就主動召開了“節約糧食”的主題班會,并向全校師生發出了“珍惜糧食”的倡議書,在學校帶了個好頭。后來,他被同學們評為最佳“小班主任”。
開展“小班主任”活動,既提高了同學們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又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孫××同學在日記中寫道:“從前,我認為當老師很容易,有時還故意給老師出難題,通過學當‘小班主任’,我知道了當老師既光榮又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將來當一名真正的班主任。”
二、“會診”
我當班主任20多年,所帶的班連年被學校評為“先進班集體”,我個人也先后10余次被評為縣市“優秀班主任”。這與我工作上長期堅持“會診”是分不開的。
每周星期三,我都要利用一點時間與科任教師、學生干部在一起“會診”,互通班上情況,交換意見,統一調整班上的教導工作。 這樣做的好處有三:一是有利于班主任全面、準確地掌握班上的情況,摸清學生的思想動向。科任教師、學生干部與學生接觸時間長,對學生成績優劣、表現好壞、進步大小都比較了解,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可以使班主任對癥下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二是有利于調動科任教師和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全方位、多層次地教育學生,克服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唱“獨角戲”的狀況;三是有利于樹立科任教師的威信,培養和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前段時間,班上浪費糧食現象嚴重。我與科任教師、班干部“會診”后,大家齊抓共管:生物老師結合植物栽培講糧食生產的艱辛過程,政治老師結合國情教育講節約糧食的意義,數學老師扳著指頭算起經濟帳,學生干部建立了“節糧監督崗”,班上召開了“反浪費”主題班會……很快,扭轉了浪費糧食的現象。
三、一分鐘新聞發布會
一次班干部會上,班長趙××向我反映:班上同學之間互相猜疑,一下課,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議論別人,一些“小道消息”不脛而走,鬧得滿城風雨,既分散了同學們的學習精力,又影響了班上的團結。
對此,我在班上開展了“一分鐘新聞發布會”活動。要求每個同學從當天看到的、聽到的國際國內時事中,挑選五條最重要的新聞,用最簡潔的文字發布給全班同學聽,一周一總結,每周評選一名最佳“新聞發言人”。該決定一宣布,同學們紛紛利用課余時間找資料、看報紙、聽廣播、收集整理國際國內時事。同學們中的“小道消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大事。一時間,還真有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氣氛。
人稱“小靈通”的趙××同學為了收集禽流感的有關情況,利用星期天到他爸爸所在單位,幾乎翻遍了二月份的所有報紙,做了大量的筆記。后來他發布的“禽流感新聞”最詳實、最準確,同學們聽后受益匪淺,他也因此被評為最佳“新聞發言人”。他在作文中寫道:“‘一分鐘新聞發布會’既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又培養了同學們從真看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
四、“照鏡子”
一次語文課上,一位女同學在抽屜里偷偷地照鏡子,我輕輕走過去,沒收了鏡子。第二天,我又沒收了一位男同學的鏡子。不到一周時間,我就沒收了5面小圓鏡。
據班干部反映,班上幾乎所有的同學身上都有一面小圓鏡。
于是,我決定利用同學們的這種愛美之心,在班上開展“照鏡子”活動。
我在教室門口設置了一面大鏡子,要求同學們在上課之前照一照鏡子,看衣服扣整齊了沒有,帽子戴正了沒有,身上有沒有污垢。開始,同學們還不好意思呢。我就帶頭照,每次上課之前,有意識地在鏡子前站一會,正衣冠,整容貌。同學們看老師這樣認真,也就跟著照起來。時間一長,便養成了照鏡子的習慣。
接著,我又因勢利導,在班上開展了別開生面的“照鏡子”活動——批評和自我批評。每周星期五下午班會時間,必有“照鏡子”的議程。對照《學生守則》和《師德規范》,老師“照”學生,學生“照”老師,學生“照”學生。師生之間互相監督,互相激勵,比一比,看誰最先改掉身上的缺點,看誰進步快。
通過“照鏡子”活動,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班上的民主風氣、學習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
人稱“惹不起”的王××,以前自由散漫,常常頭不梳、臉不洗,拖拖拉拉遲進教室。自從班上開展“照鏡子”活動以來,他不僅改掉了身上的壞習慣,而且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王××在周記中寫道:“‘照鏡子’活動不光照掉了我身上的壞毛病,而且也照掉了我思想上的壞毛病。”
(作者單位:湖北省枝江市白洋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