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現實
《新共和》(周刊)
2004年6月7日刊
美國《新共和》
雜志社出版
美國當前的對伊拉克政策充斥著謊言、傲慢自大和自欺欺人,需要基本的戰略重估。美國必須從國際、政治和地區的角度采取補救措施,調整對伊政策。布什的重建“五步計劃”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但該計劃姍姍來遲且缺少實際內容。美國調整對伊政策必須考慮以下因素:主權移交應著眼于提升伊拉克過渡政府的合法性,應由聯合國而非美國對伊移交主權;如果美軍沒有提出固定、及早的撤軍時間表,占領當局將成為充滿敵意的伊拉克人的攻擊目標;伊拉克政府應該思考政治現實,而不是盲從于美國的教條和指令;巴以和平必須取得顯著進展,否則“后占領時期”的伊拉克將是反美和反以色列的。(李慶春摘譯)

推進日中“工程分工”
堺屋太一(日本著名學者)
《呼聲》
2004年5月刊
日本PHP研究所出版
日本經濟將來的優勢在于知識型高工資勞動集約型產業。雖然一般觀點認為,資本集約型產業主要存在于發達國家,勞動集約型產業主要存在于發展中國家,但作者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工程分工”的現象逐漸擴展,即將綜合計劃、技術開發、設計制作、產品設計、零件生產、組裝和流通銷售、宣傳廣告等工作程序分別放在不同國家實施。日本應該將技術和設計等知識型勞動集約型工序放在本國進行,而將零件生產和組裝等資本集約型工序安排到中國進行。這樣能有效降低日本的失業率,并使中日兩國經濟互補發展。(霍建崗摘譯)
美國外交政策中“州”的作用正在上升
Peter Howard(美國大學學者)
《國際研究展望》
2004年5月刊
布萊克韋爾出版公司出版
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美國各州在塑造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作用在日漸增長。“州伙伴關系項目”(SSP)要求美國國民衛隊經由軍事合作計劃與外國軍隊結成伙伴,州級的國民衛隊因此成為實現美軍對外合作計劃的主要部門,而國民衛隊在國際維和行動及本土安全保衛中的作用也在得到強化。此外,盡管美國多數重大決策是由總統、政府及國會做出,然而各州在執行政策時的作用卻在不斷增大。雖然從聯邦政治、外交決策等角度的分析不能充分解釋州的這一作用,但從實踐的角度看,州在美國外交政策執行過程中,包括在國家安全事務等“高級政治”中的作用正在不斷上升。(張志新摘譯)
東盟為何調整其外交政策
———從“不介入內政”到“開誠布公地討論內政”
Hiro Katsumata(新加坡國防戰略研究所博士后)
《亞洲觀察》(雙月刊)
2004年第2期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近年來,東盟正在逐步改變其不干涉別國內政的政策。究其原因,解釋有二:一是理性主義觀點,認為自上世紀末金融危機和印尼森林大火后,東盟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環境污染和社會問題,需要調整不干涉內政的政策。二是建構主義觀點,認為東盟國家受全球價值觀標準變化的影響,更加關注“人權”和“民主”問題,而在不干涉內政問題上立場松動。雖然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對推行自由價值觀不感興趣,但受西方自由、人權和民主價值觀影響較深的泰國和菲律賓則是“彈性介入”政策的積極鼓吹者。作者認為,兩種觀點都有合理的一面,應當相互聯系起來,才能深入認識東盟調整其外交政策的動因。(張學剛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