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味人權
Richard Falk(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法教授)
《外交政策》(雙月刊)
2004年第2期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出版
今天人權的花樣比飲料的口味還要多:人權的版本有亞洲的、伊斯蘭的、歐洲的,還有美國的;維護人權的方式有制裁、更換政權,還有老式的道德教誨。人權具有普遍性的觀點已逐漸勢微,建立地區認同感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強調人權的特殊性,西方內部在人權方面的統一性言過其實。打擊恐怖主義的任務刻不容緩,但在其過程中仍然要尊重人權,盡量勸阻立法、司法和決策機構背離人權標準的動向。經濟制裁并不有助于全世界人權狀況的改善,阿拉伯國家的政府不尊重基本人權不是文化和宗教習俗的必然結果,人權和民主可以在中東扎根,但主要通過內部斗爭來實現,運用西方的實力和財富去脅迫建立人權和民主只會適得其反。
普京的“下半時”
安德列·卡馬金(專欄作家)
《結論》雜志(周刊)
2004年3月16日
俄羅斯“七日”出版社出版
俄羅斯總統大選在意料之中完成了,普京開始了他任期的“下半時”。左右俄羅斯宏觀經濟的是外匯儲備和石油價格,從近期看,這兩項重要指標的變化趨勢是樂觀的。美國民主黨候選人克里如果上臺,可能會穩定美元的匯率,有利于扭轉盧布對美元的強勢。而伊拉克戰爭并未改變歐佩克主導國際石油價格的狀況,俄羅斯與之加強協調,國際油價應該不會大起大落。這些對普京下一步改革的開展十分有利。為實現2003年制定的十年發展戰略,普京可能需要“加時”,俄羅斯的謀士們提供了多種方案,包括:效仿德國,由總理擔任國家首腦,普京改任總理;合并個別聯邦主體,使俄羅斯重新選舉,這樣普京甚至可以繼續連任兩屆;在俄白聯盟建立后由普京出任新的聯盟總統。
安卡拉居于其間
Grenville Byford(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里海研究項目成員)
《華盛頓月刊》 2004年3月刊
《華盛頓月刊》
編輯部出版
一年前,美國迫不急待地對伊拉克發動了戰爭。與此同時,白宮發現自己同它的長期北約盟友土耳其陷入了一場激烈的斗爭。半個多世紀以來,土耳其人始終是美國在歐洲、亞洲和中東交界處的重要盟友。這一時期,土耳其已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只是在西方國家眼里做得還不夠。土耳其軍方經常從其長期形成的“前西方”的價值觀出發,干涉本國的政治進程。不過,在對伊戰爭前夜,土耳其人有了一個新政府。由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義與發展黨取得了政權,并做出了進行經濟改革和實現更多民主的承諾。新政府自詡由“保守的民主黨人”組成,其中以虔誠的穆斯林占多數。新政府將努力去掉自己的“伊斯蘭教徒”標簽及其負面內涵。
報道限制與信息的變質
武田徹(東京大學尖端科技研究中心教授)
《論a座》雜志(月刊)
2004年第4期
日本朝日新聞社出版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采取了兩種媒體控制手段:第一,根據“迪巴”系統原則,大量發布戰爭信息,獨霸電視播放時段,使對其不利的信息沒有播放空間。第二,讓大量隨軍記者進行采訪,以增加報道可信度,但不讓其觸及“陣亡士兵尸體”等敏感核心信息,限制其報道取向。日本此次派遣自衛隊至伊拉克,學習了美國的辦法:首先,限制媒體采訪被派遣的自衛隊員及其家屬。采訪到的信息若涉及安全及生命問題,未經許可不準隨便發布。其次,由駐伊自衛隊統一信息發布,滿足媒體獵奇需求,同時控制消息來源。但因為日本媒體可通過阿拉伯媒體獲取信息,此種手段能否成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