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中國在亞太地區貿易地位的上升,反映出中國在地區內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大。
目前,亞洲仍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地區的貿易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國在地區貿易中的地位日趨上升,美國的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中國在亞太地區經濟增長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促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副研究員趙江林。
中國成為新亮點的幾個表現
記 者 長期以來,亞太地區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貿易結構。在進出口規模方面,日本和美國一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他國家多以日本為第一大進口國,以美國為第一大出口國。發達國家在亞太地區貿易中相互進出口額排在前位,發展中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居次要地位。1997年后,亞太地區的貿易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成為了地區貿易的亮點,這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趙江林 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和越南的對外貿易相對活躍。從各國的貿易伙伴增長情況來看,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增長最快,增長率較高的國家(地區)依次為中國、東盟和四小?穴臺灣、香港、新加坡、韓國?雪。從出口來看,中國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越南次之,再就是美國、韓國、臺灣。
二是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貿易額在上升,發達國家間的相互貿易額在下降。在各國的區內貿易中,中國和東盟相互間的貿易額都在上升,而美國與日本之間相互貿易額在下降。其中,日本和美國在中國的進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變化不大,反之,中國在美日進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在上升。
三是中國在亞太地區內貿易中所占的份額在上升。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中國從區內進口的份額上升了近六個百分點。2001年中國從區內進口的份額超過東盟,從而使得亞太地區的進口排序從亞洲金融危機前的四小、美國、日本、東盟、中國變為危機后的四小、美國、日本、中國、東盟。此外,中國在地區出口中所占的份額也在上升。2001年中國對區內的出口份額超過美國、東盟,形成了新的地區出口排序,即四小、日本、中國、東盟、美國。
記 者 亞太地區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電子機械和雜項制品這兩大類產品上,在區內貿易份額中占70%以上。金融危機之后亞太地區的產品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中國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趙江林 金融危機以后,電子類產品的進出口在亞太地區貿易中繼續保持上升態勢。1997年~2002年間,該類產品的進口份額上升了近兩個百分點,出口份額上升了三個百分點,這反映出各國的貿易結構有越來越向電子電器類產品集中的傾向。當然,中國、四小、東盟對初級產品和原材料進口需求增長也在加快,顯示出新興工業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和結構轉型的趨勢。
在商品結構的變化當中,中國現象也比較突出。中國是各類產品,尤其是工業品進口增長最快的國家,美國居其次,東盟主要是對農產品和原材料進口增長較快。東盟和中國還是各類產品出口增長較快的國家。以上都直接導致了中國主要產品的進出口份額在地區貿易地位的上升。
引起變化的幾個因素
記 者 發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趙江林:首先是受世界經濟形勢尤其是大國經濟走勢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進口占世界總進口的1/5,其進口增長率更是高居世界和各地區榜首,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由于東亞各國均以美國為最大的出口對象,因而美國進口的增長也就帶動了東亞各國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增長。進入21世紀后,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2001年世界貿易增長出現下滑,美國進出口分別下降了3.3%和5.9%,日本進出口分別下降為了1.9%和10.9%,美日貿易量的下降導致整個地區的進出口增長率隨之下降。
其次,受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的影響。近幾年,由于受中國國內良好的經濟環境的吸引,外資對中國的投資達到了新的高峰。外資的進入使得中國進出口獲得很快的增長。除2001年中國出口增長為一位數外,其余都在兩位數以上,2000年中國進口更是達到52.6%的高增長率,成為地區貿易增長中的一枝獨秀。
再次,受東亞地區合作強化的影響。金融危機發生后,東亞各國普遍感到東亞地區合作勢在必行,因而從1997年底,“10+3”和“10+1”領導人會議開始舉行,重點是加強東亞區內合作,以促進東亞地區經濟穩定發展、防止危機的再度發生。隨著東亞地區合作的深入,再加上1999年中國加入WTO組織后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從地區內的進口開始逐年加大,特別是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盟成員的進口增長很快,從而在地區貿易方面表現出中國貿易地位在上升。
最后是受美國貿易政策的影響。東亞經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崛起后,美國一直在關注這一新興市場的發展。隨著東亞市場的逐步開放,美國開始調整其貿易政策,逐步淡化其對東亞地區的作用,也因此出現了金融危機后美國在亞太地區中的貿易地位逐步下降的狀況。

東亞的緊密性在增強
記 者 亞太地區貿易結構的變化預示著怎樣的發展趨勢?
趙江林 亞洲金融危機后,亞太地區的貿易結構更加凸現了發展中國家在地區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較快增長,成為地區貿易中的新動力。相反,盡管發達國家在地區貿易中仍起著主導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卻在不斷下降,其典型代表是美國。中國貿易地位的上升和美國貿易地位的下降將有可能進一步導致東亞貿易伙伴之間的緊密性增強,而在整個亞太地區的合作則更趨于松散。從產品結構來看,電子機器設備等產品在貿易中的地位上升和所擁有的絕對優勢的份額,將進一步帶動地區貿易的結構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