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在走出經濟危機、邁向再次繁榮的路途中,能否克服舊有的各種問題,獲得持續、健康的經濟發展?
2003年,泰國經濟實現了6.3%的增長,在亞洲地區僅次于中國、越南之后,位居第三。如此驕人的成果無疑增加了他信治理國家的信心。在一次公開場合,他信稱:“2004年,泰國的GDP增長率將達到8%,2005年將達到10%。”這一承諾頓時讓泰國人民備感鼓舞。可是,對于這個目標的實現,他信究竟有幾分把握?
CEO式的國家領導人
他信無疑是東南亞爭議最大的國家領導人。記者將他描述為“CEO式的國家領導人”,學者認為他是泰國“全球化的經理人”和“轉變的代理人”。他信的施政風格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概括:公司式的管理模式、強人的政治手腕、成為地區領導人的抱負。
他信認為,管理國家如同管理公司,多年的公司管理經驗使他受益匪淺。他曾說,“管理政府和管理一家公司是非常相似的。在新經濟秩序下,全球自由貿易就像是公司合并和采購。”事實上,他信在經營泰國最大宗出口商品大米時,就試圖采用類似公司合并的手法。2002年3月,泰國和緬甸成立了促進大米生產的聯合委員會。同年中期,他信與印度政府舉行會談,希望能加強兩國在大米產業方面的合作。他的終極目標是與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結成卡特爾聯盟,以便控制大米的國際價格。
他信上任后,從不掩飾想成為地區領導人的決心。領導國的職能之一就是提供或幫助建立“公共商品”,他信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將目標鎖定在一直議而不決的“亞洲債券市場”上。2002年,他信再次提出建立亞洲債券市場的建議。在他的推動下,2003年6月2日,“亞洲債券基金”正式啟動,建立亞洲債券市場的構想成為現實。他信的決斷力和行動力開始受到地區媒體的關注。

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著干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泰國開出了藥方:進行嚴格的金融體制改革,實行更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對此,他信公開表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他信認為,泰國的經濟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城市中的工商業人口。在以出口為導向、外資大規模涌入而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中,他們是受益者,但同時又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最大受害者。二是貧窮的農業人口,他們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沒有獲得實惠,但只要能獲得足夠的資源,他們將成為推動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他信認為,要使泰國經濟獲得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對這兩類人提供資源和機會,使他們能夠保持生產力和競爭力。有鑒于此,他信采取了雙軌的經濟政策:
在國內,放寬對個人和中小企業的放貸條件。首先,推遲欠債農民還本付息的時間,目的是對農業債務進行重組,使之與糧食生產周期相匹配。其次,建立“城鄉運轉基金”。第三,建立“人民銀行”和“中小企業銀行”。人民銀行主要為鄉村中貧窮的傳統生產者提供生產資金。建立中小企業銀行則是他信政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計劃的一部分。中小企業占泰國GDP的40%~50%,出口總值的38%,雇傭了國內69%的勞動力,因此他信一直將中小企業作為重點扶植對象。
在國際上,積極拓展泰國產品的市場空間。泰國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泰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來自國外需求的增長。他信雖一直強調要減少國內經濟對海外市場的依賴程度,但仍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拓展國際市場,并以“泰國商品的國際推銷員”自居。2003年1月,他信與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舉行會談,兩國政府同意在“兩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的框架下整合兩國經濟,互相開放市場。2003年10月,泰國與澳大利亞完成了《泰澳自由貿易協定》的最后談判。今年,泰國與美國、日本等國的自貿談判也將陸續展開。除了鞏固與傳統出口市場的關系之外,他信還積極擴展中國、印度等非傳統出口市場。2003年6月,泰國與中國簽署了兩國在《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獲”方案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議。根據該協議,雙方將從2003年10月1日起,實現蔬菜和水果產品的零關稅。
各種條件的限制
在他信政府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刺激下,2003年泰國GDP的增長率取得了6.3%的好成績,2004年泰國GDP的增長率是否能夠達到8%,還有待觀察。目前看來,泰國經濟進一步的增長仍受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
首先,外部因素的限制。泰國經濟的增長仍然主要靠出口來拉動。泰國的貿易伙伴主要有美國、歐盟、東盟和日本。這四個經濟體中,除美國經濟出現復蘇跡象外,其他經濟體對泰國產品需求的增長都甚為有限。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由于中國大陸和泰國貿易基數較小,短時期內中國市場對泰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受到限制。雖然近幾年來,由于泰銖貶值和勞動力價格較低等因素的作用,泰國傳統出口產品的份額有所回升,但是在這些領域,面對印度、中國、越南等成本更低的生產者,泰國的競爭力正快速喪失。
其次,債務問題仍然嚴重。他信對草根經濟的扶持雖然使民眾感覺到手頭可支配的錢多了,國內需求似乎也被提升了,但許多問題仍未被得到實際解決。一些專家認為,泰國政府在清除公司呆賬方面的措施并不得力。現在,泰國的公司債務問題依然較為嚴重,約有25%的上市公司陷入無法償還債務的窘境。他信政府為鼓勵消費而加大公共開支、放寬信貸的做法,也遭到了一些反對者的質疑。他們指出許多借款人并非將借來的錢用于投資,而是直接用于消費,這使得政府原本想刺激投資的希望落空。由于無法在限期內償本付息,一半以上的借貸者不得不舉借高利貸。因此,民眾并非變得更加富裕,而是更加貧窮。
第三,國內基礎設施和國民教育水平的局限。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泰國面臨著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泰國現在的勞動力中有將近80%只有小學或更低的文化程度。大學年齡段的泰國青年中有22%雖在高等學院中注冊,但其中大部分是在業余大學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課程質量大部分不能達標。因此,轉換到更高附加值和高技術產業所需的技能性人才處于短缺的狀態。
此外,泰國還面臨著一些非經濟因素可能帶來的干擾。一方面,今年年初禽流感的肆虐使經濟受到了一定沖擊;另一方面,泰國國內恐怖勢力的重新抬頭也對經濟穩定發展造成一定威脅。
歸根結底,泰國經濟在2004年和2005年能否達到8%和10%的既定目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泰國在走出經濟危機、邁向再次繁榮的路途中,能否克服舊有的各種問題,獲得持續、健康的經濟發展。如果盲目追求數字,泰國經濟還可能面對發展過熱帶來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