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不久前表示,未來十年,全球貧困人口將會減少一半。
全球貧困人口絕對規模居高不下。盡管我們在反擊貧困的斗爭中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但今后的扶貧之路依然不平坦,有時還會更加艱難坎坷。但是,人們追求富足、向往公平的愿望永遠不會減弱,并會不停息地為之奮斗。當然,扶貧之路上的經驗教訓是要及時總結的……
20世紀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積累極為豐富的世紀。然而,在我們這個富裕的星球上卻大面積地分布著并不斷衍生出貧困。
貧困狀況的差異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目前全球近60億人口中,有28億人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2美元,其中13億人不足1美元。
為了消除貧困,各國政府、民間組織、國際組織近幾十年來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過去20年,由于發展中國家人口的上升,貧困人口(指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口)的絕對規模居高不下。而且,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不均衡,導致各國的貧困現狀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上世紀80~90年代,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明顯下降,但其他一些地區卻上升了。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貧困發生率(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急劇下降,從1990年的29.6%降到1999年的15.7%,下降了近14個百分點。然而,南亞的貧困發生率僅從41.3%下降到34%,只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且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位于各地區之首。從51頁表格中可以看出,2001年,南亞與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貧困人口占總貧困人口的比例與20年前相比大大提高了。從非經濟指標來看,發展中國家的嬰兒死亡率從1970年的10.7%下降到1998年的5.9%,但落后的醫療條件以及嚴重的艾滋病危機,使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這一比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人均期望壽命為52歲,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低13歲,比經合組織國家低25歲。1982年~1996年,在東亞國家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南亞國家的文盲增加了1700萬,撒哈拉以南地區增加了300萬。
同樣是扶貧,為什么有的國家成績斐然,而有的國家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呢?
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首先,扶貧的效果依賴于一個國家的制度與政策。
眾多發展經濟學家認為,決定長期發展的因素是制度與政策。制度“好”的國家給扶貧資金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使之能夠最大化地發揮作用,進而使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走上快車道;制度“壞”的國家會導致扶貧資金的使用存在巨大的浪費,不僅扶貧資金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外來的扶貧援助還延緩了其制度的變革,使原有的問題變得更糟糕。有兩個例子非常能說明這方面的問題。一是戰后著名的“馬歇爾計劃”。自美國提出對歐洲的援助計劃后,在歐洲各國健全的經濟、法律制度的配合下,歐洲很快實現了復興。二是世界各國對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援助。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環境,援助的效果遠低于人們的預期,這個地區的貧困范圍和貧困程度都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在一項由世界銀行主持的民意調查中,84%的被訪者認為:由于腐敗的原因,對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援助大部分被浪費掉了。扶貧資金浪費不僅給現有的反貧困事業帶來巨大的消極影響,而且造成不利于該國今后接受援助的國際環境:由于資金使用效率低,會使援助資金向那些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良好的國家和地區傾斜。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世界銀行的扶貧援助資金與受援國的使用效率還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但到了90年代,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就變得十分顯著了。這充分說明,制度與政策在扶貧事業中的影響是關鍵的,為了使稀缺的扶貧資金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發展中國家必須要對落后的制度進行改革,并且采取合適的配套政策。
拒絕開放的負作用
其次,扶貧不要拒絕開放,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三駕馬車越跑越快,將世界經濟拉到全球化的道路上來,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不參與國際分工。事實說明,融入國際市場的速度越快,經濟社會的發展步伐也就越快。全球化所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促進了后進國家的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運作解決了不發達國家的投資不足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化對于東道國的人力資本的積累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全球化對于后進國家的正面影響。當然,全球化也是有風險的,短期內可能會沖擊一國經濟,但這并不能成為拒絕開放的理由,每個國家都不可能回避這種挑戰,能做的只有抓住其中寶貴的機會。
中國和越南的貧困程度曾經十分嚴重,但兩國近年來在發展經濟、減少貧困方面的成績都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以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拉美國家20世紀60~70年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推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形成了內向型的發展模式,其結果是對外的債臺高筑和內部的貧困增加,與中國和越南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是,在1996~1998年各地區關稅水平的比較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和南亞是相當高的。
避免不平等的加劇
再次,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要避免收入不平等及社會不平等的加劇。
不平等的加重會使增長的減貧效果遞減甚至為負值,經濟發展的“蛋糕”為少數富人所瓜分,而廣大貧苦百姓則繼續掙扎于貧困線上,甚至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斷地加入到這長長的貧困隊伍中來。假如越來越多的人被排除在能夠創造財富的、有報酬的就業機會之外,那么社會將會分崩離析,而我們從進步中獲得的成果將付諸東流。在近一屆的印度大選中,盡管人民黨在執政期間使GDP的增長令人矚目,但增長的成果未能惠及低收入群體,而這則成為人民黨在大選中敗北的重要原因。
一項“好”的政策應當密切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他們由于性別、民族、等級地位、地理位置以及無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遭到排斥,陷入貧困的幾率極高。其中,提高婦女在社會改革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對于一國的反貧困事業是至關重要的。
從性別角度看,貧困人口更多地為婦女,而且婦女的貧困深度指數很高,因此婦女貧困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婦女貧困狀況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童出生率、死亡率和文盲率的高低。提高婦女地位,一方面能夠改善性別關系、重建社會和經濟平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貧困人口的減少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1995年世婦會的“行動綱領”將貧困確定為婦女問題的核心,呼吁各國政府和多邊發展機構以貧困婦女為目標,全面改善社會經濟條件和政策以減輕婦女的貧困。拉美國家的婦女一直在有組織地進行保護婦女權利的斗爭。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一些開發項目注重發展婦女自助組織,使其在扶持機構的幫助下從事簽訂當地建設合約的任務,如:修建道路、改善飲用水和電力供應。此外,目前在一些小額信貸組織中,如印度的SEWA銀行和FWWB會員網絡、多米尼加的ADOPEM組織,其服務對象全都是婦女,而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也強調貧困婦女是其主要目標群體。此外,為扶持社會弱勢群體,需要一套全民關注的社會救助體系,關注教育,關注兒童,關注殘疾人,在此方面中國的經驗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
更要關注特殊貧困
最后,要重視相當一部分國家特殊的貧困原因。
以非洲為例,由于黨派、部族、宗教之爭,地區、邊界問題以及爭奪自然資源等原因,非洲地區戰亂不斷,政變頻仍。據統計,在過去十多年里,3/4的非洲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卷入戰亂。長年累月的戰亂使得許多非洲國家難以維持正常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穩定局面,基礎設施遭受重創,經濟蕭條,物價劇烈波動,投資者望而卻步,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非洲的貧困。另外,非洲大部分國家為農業出口國,國際市場上長期的、嚴重的農業高壁壘不利于非洲國家,這無疑又是雪上加霜。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今,在發達國家普遍實現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同時,貧困悲劇卻以不同的版本在其他地區一幕幕上演。人類歷史表明,即使存在很好的經驗可供效仿或選擇,但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因素也可能使得那些“好”的或“有用”的制度和經驗難以被采納。這大大增加了落后國家謀求發展、擺脫貧困的難度。盡管如此,人類追求富足、向往公平的良好愿望卻從來沒有減弱過,為實現這些愿望的努力也從來沒有減少過。
但愿人類遠離貧困與不幸!


閱讀背景
戰場上的艾滋病孤兒
艾滋病孤兒上戰場?你也許不會相信,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據聯合國統計,非洲大陸目前約有12萬“娃娃兵”,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已經死去的艾滋病人的遺孤。這些小兵,大的有十幾歲,小的只有七八歲,甚至沒有一支步槍高。非洲自1982年發現首例艾滋病患者以來,累計已有近千萬人死于該病,而且呈逐年上升趨勢。一位國際兒童問題專家說:“無家可歸的孤兒多了,軍中的娃娃兵相應也就多了?!避娭兄辽儆酗埑?,而且對于流浪兒來說,隨隊生活多少還有些安全感。
在許多人正在想方設法減肥的時候,多數非洲人仍在為明天的早餐發愁。他們一天的生活費不足1美元,看病吃藥,錢從哪里來?全非洲能得到雞尾酒療法治療艾滋病的人最多也不過1%。
絕望的約尼
印度北方邦的農婦約尼再也忍受不了貧困的折磨了,她抱著年僅3歲的女兒自焚而死。丈夫沒有活計,家里債臺高筑,兒子身患癌癥,這都是約尼必須面對的。為給兒子治病,丈夫向別人借了20萬盧比(4166美元)。兒子病逝后,絕望的約尼選擇了自殺,丈夫在試圖搶救妻子和女兒時也被燒傷。南亞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