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來水流進中國
鄧云鄉(xiāng)《燕京鄉(xiāng)土記》說:幾十年前,一般居民飲水主要是靠買甜水吃。甜水就是味道好的井水。自明末,北京城里就有送甜水的行當,北京人稱賣水的鋪子叫“井水窩子”,不過并不是什么人都夠得上買甜水。據庚子年間(1900)的高枬日記說,讓人擔水一家每月要花二兩銀子,這錢當時能上街割二十斤豬肉了。
北京人吃水不易,上海也是“城中食水腥穢,飲者多生疾病”。《李平書七十自述》說:“每次失火,延燒數(shù)十戶,俱因潮退河涸無從取水之故。”所以早在光緒初年“官商曾議仿西洋法,設機器鐵管,引水灌注城內四隅,以濟民食”,但據光緒二年(1876)刊刻葛元煦《滬游雜記》說:“后以費巨不果。”光緒四、五年李平書等士紳,又曾倡議于南市設自來水廠,但因“風氣未開,守舊者眾,無人贊同”。光緒六年(1880),恒昌、怡和等幾家洋行通過公共租界工部局組織了自來水公司,并于當年十一月在倫敦注冊。光緒九年(1883)6月29日英商自來水公司建成供水,“水管……自靜安寺起,至小東門止,遍地埋設,一氣流通。又于沿街每十數(shù)步豎一吸水鐵桶,高四尺許,下面與水管聯(lián)絡,頂上置一小機括,用時將機括拈開,水自激射而上”。
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是我國第一個自來水廠,最初它只向租界供水。水廠竣工后,《字林滬報》編輯李平書與友人姚安谷“赴廠考察”。安谷弟弟蘭谷是水廠的工程技術人員,“指示一切,頗得肯要”。于是李平書和姚氏兄弟共同發(fā)起“引水入城”的工程。他們先在二洋涇橋(延安東路四川路一帶)賃屋設局,承銷法租界及城中用水,但“雇夫挑送,倩人四出勸用,乃應者寥寥,每日銷水不及百挑”。直到光緒十年(1884),買自來水吃的人才漸漸多起來,乃議“借用租界之水,自設水管,于交界處立表記數(shù)償值”。但因負責與自來水公司議訂合同的官員臨時調遷,上海華界的自來水仍然只能以每擔十文,“飭水夫送去”。
英商自來水公司因其壟斷上海的自來水,往往借供給租界外居民用水的名義,擴大租界的范圍。光緒三十年(1904)英國人的自來水管已經埋到了閘北,同時他們還給當?shù)鼐用窬幇l(fā)租界門牌。后因當?shù)鼐用駨娏曳磳Γ麄儾虐选白饨玳T牌”換成“水電門牌”。直到宣統(tǒng)元年(1909),因上海閘北市場日見繁盛,居戶日多,為了不讓洋人水電公司滲透,才在恒豐路底的潭子灣,成立了官商合辦的“閘北水電公司”,并于1910年開始供水。
其實早在1879年(光緒五年),李鴻章在旅順建北洋海軍時,就曾用鐵管引附近泉水。因系軍用,供水范圍不大。這條軍用水管后來轉入日本人手中,供水范圍才有擴大。而香港的自來水供應則始于同治二年(1863),比上海更早,但只是造蓄水池、鋪水管而已,并沒有真正建造水廠。
天津自來水廠始建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光緒二十七年(1901),德國人在青島修建的水廠也開始供水。早期東北的水廠大多屬日本人辦的南滿鐵路株式會社。廣州增步水廠創(chuàng)建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采用官商合辦的方式集資。北京的自來水也是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周學熙等人籌辦。“京師自來水公司”用安定門外孫河的水作水源,在東直門建水塔。過去即使飲“甜水”,因含鹼太多,所以“茗具三日不拭,則積滿水鹼”(《酌中志》)。自從有了自來水,北京人再不用為水鹼擔憂。但因北方河流經常干枯,自來水公司后來仍打機井利用地下水源,這樣的自來水含礦物質還是很高,所以北京人家的開水壺仍然積了厚厚的水鹼。
(圖文摘自劉善齡著《西洋風———西洋發(fā)明在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