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共和兩黨,紛紛花大力氣在選票的技術環節上打主意,相互監督,力爭將更多支持本黨的選民推入投票站。而種種天方夜譚般的投票怪聞的產生,是不是正揭示著民主的一點點異化呢?
投票還有手段嗎?不就一人一票,匿名投票,寫下自己中意的候選人?事實并非如此。作為老牌民主國家的美國,各種操縱和影響選票的手段也在二百年來不斷翻新。每次大選中,兩位候選人不僅互相攻訐政策,也相互較量手段。由于2000年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最終以537票惜敗于佛羅里達,今年的美國大選中,民主黨人對選舉程序投入了更多的關注。
其實,美國大選不僅有總統選舉,還有參議員、眾議員、州長等選舉。
“格里蜥蜴”式劃分選區
去年,得克薩斯州在進行參議員選舉時上演了一場肆意劃分選區的鬧劇。當時共和黨操縱的國會將選區強行劃分,原先是民主黨地盤的第11選區被重新劃分得又細又長,目的是幫助布什總統的一個盟友當選眾議員;南部的選區則由許多南北向的狹長選區組成,為的是將支持民主黨的大批拉美裔選民壓縮到寥寥幾個選區。這種做法遭致民主黨州議員的抵抗,他們拒不出席投票。一時間,因劃分選區而引發的風波在得州鬧得沸沸揚揚。
其實,這種肆意劃分選區的現象早已有之,已被美國人稱做“格里蜥蜴”現象。“格里蜥蜴”一詞來源于19世紀初期,當時一名叫格里的馬薩諸塞州州長,為了本黨和個人在州選舉中占得優勢,將州內選區劃得奇形怪狀,好像大蜥蜴,長“手”長“腳”還有長長的“尾巴”。人們為了調侃他,就創造了一個新詞“格里蜥蜴”。
“格里蜥蜴”現象的出現及兩百年來的長盛不衰,與美國的投票制度有關。美國的大選不是一人一票的“直選”,而是“間接選舉”。先是一人一票在他們所在的州投票,然后再由各州的選舉人根據投票結果,選出總統。美國選舉制度體現的是州權,即總統候選人只要能夠贏得州內半數以上的選區,就可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全國共有538張選舉人票,分布于各州。哪個候選人獲得538張選票的270張,就能夠登上總統的寶座。2000年美國大選,在佛羅里達州的600多萬張選票中,布什與戈爾的差距僅有537票,布什以微弱優勢贏得了該州的25張選舉人票,從而最終以271張選舉人票贏得總統競選。
然而,選區并不是固定的,州內如何劃分選區,由各州議會自行決定。于是,劃分選區就成了任人操縱的領域。如黑人選民向來是民主黨的票倉,但如果共和黨主宰的議會能夠將黑人聚集地都盡量劃在少數選區內,那么該州即使黑人的絕對數量眾多,也僅能在少數選區內高票獲勝,而如果共和黨的支持者均勻分布于各個選區,并且能夠占到恰到好處的優勢,就能夠獲得更多選區的勝利,從而贏得整個州的選舉人票。
最新上演“格里蜥蜴”一幕的是賓夕法尼亞州。上屆大選后,共和黨控制了該州議會,他們利用精確的計算機技術劃分選區,以致選區形狀古怪。結果是,雖然賓州民主黨人比共和黨人大致多出50萬,但是國會席位卻只得到七個,比共和黨少了五席。最高法院已經于去年接受了對賓州共和黨人的起訴,是否能糾正這種不公現象,人們正期待結果。
“誤”奪投票資格
2000年佛羅里達州選舉中最具爭議的人物,除了小布什,就是共和黨州務卿、佛羅里達州布什選戰陣營聯合主席之一的凱瑟琳·哈里斯,她同時還是佛州選舉辦公室主任。民主黨在選后對她的黨派傾向提出強烈批評,原因是她“借”用法律“誤”奪選民投票資格。依據美國法律,定居他州者以及重罪犯人不得投票,而哈里斯利用選民登記,雇傭了一家私人公司,將許多與重罪犯同名甚至類似姓名的人一律打入不得選舉的名單,事后發現,竟冤枉了上千人。由于美國黑人的犯罪率高于其他種族,因此在哈里斯“清洗”的名單中,黑人占了絕大多數。可是黑人又是民主黨的票倉,這可能導致民主黨損失了好幾千張選票。
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競選辦公室為了黨派利益,也出現了“誤”奪選民投票資格的事。他們故意刁難選民,在選前對競選辦公室發去的電話或郵件不進行回復的,就列入“不活躍投票人”名單中,剝奪選舉權。結果,該市12萬人口中竟然有5萬多上了這份黑名單。許多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剝奪了選舉權。
今年,民主黨早早就提出,剝奪投票權的過程必須公諸于眾,允許公眾監督,競選辦公室應排除黨派影響,選舉權與銀行賬戶一樣不可剝奪等,把工作做在了前面。
“傀儡”投票機
2000年選舉之后,美國國會為使選舉更加“職業化”、“公正化”,通過了《幫助美國人投票法》,向各州撥款以鼓勵使用投票機。目前,投票機在美國選舉中已經日益普及。人們只管投票,后面計票的工作完全交給機器來做,最后輕松地讀取結果。這項程序增加了選舉的科學性,減少人工計票帶來的失誤,但也引起很多爭議。
據稱,投票機的程序最容易被外界的“黑客”和內部的計算機工程師所操縱,稍稍修改其中一個程序,機器就可以自動轉換選票。共和黨參議員查克·哈吉爾曾經做了20年弗吉尼亞居民,轉到加州后,居然在1996年和2002年兩次競選參議員成功,且得票率超過80%。民主黨對此深為懷疑。后來美國《紐約時報》有報道:其最大疑點來自大選中使用的計票機,而生產這種計票機的美國信息系統公司的前任老板正是哈吉爾。另一種被各州廣泛使用的投票機來自DIEBOLD公司,其老板公開聲稱希望布什當選,并為布什陣營大量捐款。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選舉中,該公司七次秘密修改程序,使得共和黨候選人以少量優勢當選。但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投票機沒有設計書面打印記錄,因而無從復議。這些懷疑也就不可能得到印證。
選舉過程中的突然停電或機械出現故障以及投票機的觸摸屏使用不當,都容易出問題。今年1月,在佛羅里達州議會選舉中,棕櫚灘和布羅沃德兩個縣的勝者僅以12票勝出,可是空白票竟有137張之多。137人特意跑到投票點,怎么可能只是為了放一張空白票!人們普遍懷疑機器的問題。正因如此,佛州民主黨參議員已向法院要求,投票機必須帶有書面記錄。越來越多美國專家也呼吁,投票機最好由多家公司競標和制造,防止一家操縱;政府應聘請獨立公司測試機器并將測試指標公開;保留書面記錄;允許人工驗票。加利福尼亞州已第一個規定在2006年要實現可打印投票記錄,俄亥俄州緊隨其后,美國國會也正在全國范圍內做出同樣要求。
除上面提及的一些影響投票的技術手段,其他投票手段不勝枚舉。像大選前選舉州長的日期的改動、某些全民議題的表決時間變更等,都會對選舉結果產生某種影響。
2000年佛州537票決定總統的事實已經表明,選戰日趨激烈,幾百票幾十票的差距都會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剝開美麗的民主宣傳,選舉是美國民主最核心最主要的體現。民主需要爭取人心,但是看不見,摸不著,選舉需要爭取選票,卻實實在在。民主、共和兩黨,紛紛花大力氣在選票的技術環節上打主意,相互監督,力爭將更多支持本黨的選民推入投票站。而種種天方夜譚般的投票怪聞的產生,是不是正揭示著民主的一點點異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