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是內政和外交高度一體化的國家,外交問題影響大選,大選通過改變美國國內政治力量對比反過來塑造外交政策。
為什么沒提臺灣問題
對美國來說,臺灣問題屬于外交和安全問題。這次大選中,一方面外交和安全問題主導了競選運動,另一方面,臺灣問題卻幾乎沒有被提及。為什么?
第一,這說明臺灣問題還沒有排到美國的主要政治議程當中,不是美國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對美國來說,反恐、伊拉克戰爭、朝核危機、伊朗核問題、歐美分歧等等才是美國的當務之急,是美國眼前面臨并且亟待處理的問題,美國忙著抓主要矛盾,自然就顧不上臺灣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炒作臺灣問題美國公眾不感興趣,對兩黨候選人也不會起到助選作用。
第二,發展中美合作關系,已經成為美國兩黨和社會的共識,拿臺灣問題說事,會嚴重損害兩國關系。大選反映出,安全和經濟是美國社會關注的第一和第二位的問題。安全方面,在反恐、伊拉克問題、朝核問題上,美國都需要中國的合作和配合。經濟上,中美兩國已經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賴關系。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為維護美國安全和經濟利益,需要穩定、友好的中美關系。
第三,大選中臺灣問題被排在美國外交議程中靠后的位置,并不是說這個問題不重要。只是臺海局勢尚未激化到美國必須馬上拿出對策的程度。只要臺海沒有出事,美國就不會把主要精力放到這一問題上,不會把它提到日程上來。
第四,美國兩黨領導層對“臺獨”的危害有越來越明確的認識。近來“臺獨”勢力日益囂張,大陸越來越加緊反獨軍事準備,兩岸關系僵持。一旦發生事端,美國很可能卷入,這將打亂美反恐戰略部署。所以,兩黨候選人都不愿炒作這一問題,以免偏離反恐大方向,損害美國國家利益。
臺灣問題在美國外交議程中的地位、美國對“臺獨”給亞太地區和平造成的潛在威脅的認識,決定了美國處理臺灣問題的指導思想。即通過加大“阻獨”力度,“維持現狀”,阻止臺灣問題地位的上升。
新政府治下的對臺政策
從這一指導思想出發,選后美國的對臺政策會有這樣一些內容。
首先,強調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比臺灣的“民主化”更重要。在對待“臺獨”的態度上,美國已經明顯把“臺獨”與臺灣“民主化”分開,從過去宣揚、推動臺灣“民主化”,轉而認識到一旦因“臺獨”引發兩岸發生沖突,不但臺灣的“民主化”前功盡棄,美在整個東亞推進“民主化”的努力也會毀于一旦,所以美國會越來越認識到,穩定是“民主”的前提,“臺獨”威脅到穩定。
第二,繼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履行《與臺灣關系法》,但強調的重點和順序有變化。過去美國強調《與臺灣關系法》,幫助臺灣自衛乃至聲稱協防臺灣是為了阻止大陸的統一。現在既然“臺獨”成為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因素,美國便越來越強調一個中國政策,以阻止“臺獨”勢力的惡性發展。
第三,政治上“阻獨”趨勢日益明顯。陳水扁連任后在“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的一系列“臺獨”言行,如“國號簡稱”以及所謂“中國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引起了美國的警覺。不久前鮑威爾公開表示的“臺灣不是獨立的”以及稍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所說的“這種說法只是說明了一種事實”,就是對臺灣當局的明確約束和告誡。從其以往的言行看,陳水扁不會甘心被美國的告誡所束縛,因此美國也不得不在以后加強敲打的力度。
第四,軍事上,反對大陸動武,繼續對臺軍售,加強臺防衛能力。美國一直把對臺軍售與兩岸軍力平衡掛鉤,企圖通過向臺提供先進武器,增加大陸動武的難度。雖然美國聲稱,對臺軍售并非說明美國支持“臺獨”,只是通過提高臺防衛能力,增強其與大陸談判時的信心;但實際上,美國的軍售做法起到了為“臺獨”勢力撐腰的作用。“臺獨”勢力一方面把購買美國武器裝備視為購買美國的政治保險,另一方面美國“苦口婆心”動員臺購買美軍事裝備的做法,又使“臺獨”勢力產生了美國不會棄臺灣于不顧的幻想。
第五,加大促談力度。陳水扁在“臺獨”的道路上一意孤行,不斷邁出新步伐;為維護國家主權,遏制“臺獨”,大陸不得不抓緊進行軍事斗爭準備。美國擔心臺海局勢發展下去,有可能出現失控,引發沖突。因此,美國會不斷要求雙方對話,以緩和臺海緊張狀態。
第六,試圖探索處理臺灣問題的新框架。一個中國政策一直是美國維持臺海穩定的大的框架,但“臺獨”勢力的惡性發展、兩岸關系的日趨緊張說明,美國僅靠一個中國政策不足以維持臺海局勢的穩定。2003年12月布什反對臺灣領導人“臺獨”言行的表態、今年4月助理國務卿凱利在國會作證時對臺海穩定的強調以及不久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臺灣不是主權國家”的表態都表明,美國為維持臺海局勢穩定正在探索在“一中”政策之外加入新的內容。現在布什政府已獲得連任,未來四年,這一政策趨勢有可能得到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