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為利所謀卻為情所動、大多不是穆斯林卻有“國際伊斯蘭戰士”那樣的宗教式虔誠、不是政府間組織卻擔當著政府間組織也很難辦到的事情。
人們通常總會往安全的地方去,這是人們“趨利避害”的一個特點,也是人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正常反應。伊拉克硝煙彌漫,綁架暗殺接二連三,通常這樣的地方是沒人愿意去的,誰都不想去送死。
但在伊拉克,除了飽受戰火煎熬的伊拉克人民以外,還有許多外國人和國際組織在這里活動。他們來到這個隨時隨地可能丟掉性命的國度,有的是公開的,有的是秘密的;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有的是趨利的,有的是奉獻的。這些人大致分為如下幾類:1.外國軍隊,2.聯合國工作人員,3.非政府組織,4.商人,5.“國際伊斯蘭戰士”。其中,外國軍隊是伊拉克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特殊群體,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一直在伊拉克戰場上唱主角。聯合國作為目前國際上最有影響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組織伊拉克人道主義救援和戰后重建中所發揮的作用人所共知,沒有任何國家———包括美國———和國際組織能夠取代聯合國的獨特功能。商人是“趨利的群體”,一些國外公司和個體商人看準了伊拉克戰后重建的巨大商機,都想在這里掘一桶金。“國際伊斯蘭戰士”是伊斯蘭世界國家中一些懷著宗教虔誠,為著他們心目中的“圣戰”,反對非伊斯蘭的外來侵略而自愿來到伊拉克作戰的戰斗人員。
在伊拉克的炮火硝煙中,還有一群不為利所謀卻為情所動、大多不是穆斯林卻有“國際伊斯蘭戰士”那樣的宗教式虔誠、不是政府間組織卻擔當著政府間組織也很難辦到的事情,這個特殊群體就是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組織。關注伊拉克局勢時,平時人們很少注意這些人的存在,只有當他(她)們作為受害者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的時候,人們才可能會為這這些人唏噓一番。不久前遭綁架并被殺害的瑪格麗特·哈桑女士就是一位國際人道主義者。愛爾蘭出生的瑪格麗特·哈桑是10月19日在開車前往位于巴格達的辦公室途中遭劫持的,于11月18日被殺害。哈桑已在伊拉克工作了25年,是中東地區最廣為人知的人道主義工作者之一。
瑪格麗特·哈桑所屬的人道主義組織名為“英國凱爾國際”(Care International of UK),意為“國際關懷”。這是一個英國的非政府性質的人道主義組織,是世界性的 “凱爾國際”的一個分支。該組織總部設在倫敦,其主要工作領域是促進人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進行緊急人道主義救援,提供健康、住房和衛生服務,艾滋病救治和維護婦女權益等。
“凱爾國際”是來到伊拉克的眾多人道主義組織之一,也是惟一從1991年就持續在伊拉克中部、南部進行人道援助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因此對于目前伊拉克人民的需求非常清楚,對于處理緊急狀況也較有應變能力。在以前巴格達發生的數次針對外國人的攻擊事件中,凱爾國際的工作人員均平安無事,但這次其駐巴格達辦事處負責人瑪格麗特·哈桑的被害無疑是對凱爾國際在伊拉克的人道主義工作是一個沉重打擊。
自兩伊戰爭到海灣戰爭再到這次美國的反恐戰爭,伊拉克出現了大面積的人道主義危機,也就成為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組織的重要目標。特別是美伊戰爭以來,伊拉克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據統計,目前活躍在伊拉克進行人道救援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有近百個。這些組織規模不等,有的是世界性的組織,有的只是某個國家的人道主義組織,因此它們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就規模與能力而言,除了“凱爾國際”之外,比較突出的還有下述非政府組織。
國際紅十字會
早在1980年伊朗與伊拉克戰爭爆發時,國際紅十字會就已進駐伊拉克從事人道援助工作,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伊拉克進行人道援助的先鋒。2003年3月20日美軍對巴格達進行第一次轟炸時,國際紅十字會已在巴格達待命,并在南部的巴士拉設有分部。戰爭期間,國際紅十字會是惟一留在巴格達繼續工作的主要國際人道援助組織。2003年5月伊拉克大規模戰事停止以后,國際紅十字會加強了人道援助的工作。除醫療服務外,還包括向醫院運送醫療用品和清潔用水,協助失散家庭團聚、戰俘探訪等。盡管國際紅十字會的援助工作人員不斷地損兵折將,但國際紅十字會認為伊拉克情況越是險惡,人道援助越要持續。
國際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
國際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主要致力于在伊拉克南部提供干凈飲水與醫療服務,除此之外,也大力推動諸如兒童安置、兒童安全與醫療保健等援助項目,并一直與聯合國兒童基金保持合作關系。2003年8月19日聯合國駐伊拉克辦事處遭到攻擊,出于安全考慮,國際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于2003年8月27日就宣布將工作人員自巴格達撤離至約旦,并終止所有有關伊拉克的人道援助計劃。之后,國際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在約旦密切觀察伊拉克情勢發展,伊拉克安全情況略有改善后,便回到巴格達繼續進行人道援助的任務。
拯救兒童基金會
拯救兒童基金會在伊拉克境內主要的工作是幫助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兒童與家人團圓,或者是給予適當的安置。除了兒童外,婦女也是拯救兒童基金會照顧的對象。
國際援助委員會
國際援助委員會在美伊戰爭結束后,便立刻進入伊拉克進行人道援助,工作內容包括修復供水設施及污水系統、整建醫院與學校、訓練醫療人員以及保護兒童等。
國際殘疾人協會
國際殘疾人協會主要幫助那些因地雷受傷而致殘者,為其免費安裝假肢及進行康復檢查,此外,還派遣兩組地雷清除小組到危險地區進行掃雷任務。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2003年年底,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認真考慮過巴格達的安全情況后,決定繼續留守巴格達,但考慮到保障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仍將大部分人員遷至約旦首都安曼。今年初伊拉克局勢緩和以后,該組織工作人員又回到巴格達。其主要任務在照顧伊拉克人民的醫療、飲水、衛生以及提供適當的庇護場所。
國際慈善組織
來自美國的國際慈善組織在大多數國際組織選擇離開巴格達之際,是少數幾個固守在當地的國際人道援助組織之一。其主要任務是重建伊拉克的飲水、衛生、醫療與教育設施,執行任務的范圍則多是在伊拉克人民最需要幫助的鄉村地區。
無國界醫生組織
無國界醫生組織在2003年初即在巴格達西北開展工作,每個月為大約1.2萬名伊拉克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其任務是幫助戰爭中受傷的平民。除了伊拉克外,受到戰爭波及的鄰近國家,也是無國界醫生組織協助的對象,由于2003年10月27日發生針對國際紅十字會的恐怖攻擊事件,無國界醫生組織的七名外國籍醫療人員已經移駐到約旦的安曼,留下60名伊拉克人繼續在該組織設立的三個診所工作。
……
這些非政府性的人道主義組織在伊拉克冒著生命危險工作,一旦伊安全局勢惡化,他們就要考慮暫時撤離,而大后方一般是伊拉克的臨國,約旦首都安曼是他們的首選之地。形勢好轉之后,他們再回到伊拉克繼續工作。自美伊戰爭以來,人道主義組織至少遭遇五次比較大的安全威脅。盡管伊拉克大規模的戰事已經結束,伊拉克也建立了初步的管理體制,但隨著恐怖主義者把目標轉向普通的外國人,人道主義組織的工作環境仍未改變,甚至有所惡化。同時,伊拉克的人道主義危機也就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未來國際人道主義組織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