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起,《世界知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公開預測國際政治問題的平臺,使我們能與讀者交流我們的預測結果。對此,我們對《世界知識》編輯部表示誠摯的謝意。

預測成績與不足
在2004年的一年里,我們對中國與美、日、俄、法、印五國的關系以及大陸與臺灣的兩岸關系共發表了12次預測,共有36個預測數據。由于我們只能在預測三個月后檢驗預測結果,因此,可供檢驗的數據實際上是27個。全部27個預測值與實際檢驗值的平均絕對值誤差為0.137,方均根誤差為0.193。根據檢驗結果,我們全年進行的預測誤差絕對值小于等于0.1的占總數的67%,余下的為33%,預測誤差大于0.2的只有18%。這樣的預測精度表明預測的方法是科學的,預測的結果是有參考價值的,但要作為實用依據(預測精度為85%)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善預測方法。
在這些預測中,除2月4日對中法關系和7月4日對中日關系的預測失誤較大以外,其他幾次預測與實際情況基本接近。誤差絕對值等于和大于0.3的共有5次,全部都發生在這兩次預測中。如果剔除這兩次的數據,全年的預測精度將可以提高到81%,這就非常接近實用價值了。然而,這些預測誤差較大的案例,為改進和提高我們今后預測精度提供了更大的幫助。例如,從2月4日對中法關系的預測誤差中,我們總結出了新經驗,即中法首腦會晤是雙邊關系改善的結果,其后三個月內雙邊關系不會繼續大幅提升,因為雙方需要消化已有的成果。對重大誤差的總結不僅深化了我們對國際政治事務的認識,同時使我們更加警惕主觀情緒誤導對國際政治的預測。當9月4日再次預測中法關系時,我們面臨法國總統希拉克將對中國進行的國事訪問。根據上次的經驗我們進行了調整,對于9-11月中法關系走勢的預測比2月4日的預測穩妥得多,預測精度明顯提高,誤差絕對值由2-4月的0.3、0.3、0.4降至9-11月的0、0.1、0.1。

另一次較大的誤差是對7-9月中日關系走向的預測。這一次的失誤與上面提到的對中法關系的預測失誤不同,主要在于對中日關系的變化方向而不是變化程度方面出現了失誤。實際結果是中日關系三個月內不但沒有微升反而出現了較大下降。總結這次預測失誤,使我們認識到中日關系中出現了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并寫了《從預測誤差看中日關系走向》一文分析了中日結構性矛盾對未來雙邊關系的影響。我們意識到,行為上的克制、政治上的示好或者政策的微調在短期內都難以使中日關系有實質性改善,中日要想改善雙邊戰略關系,不能只靠加強經濟合作關系,還需要妥善處理這一結構性矛盾。

檢驗結果預示中國與美日的關系令人擔憂
利用年終總結的機會,我們檢驗了2004年中國與俄、法、印、美、日等五個雙邊關系的變化并進行了政治分析,從中我們得到一些啟示。根據我們的衡量,在過去的11個月中,中國與上述五國關系的變化情況如下圖。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2004年的1~11月,中美、中日關系有明顯下降;中印和中俄關系非常穩定;中法關系則提高得特別明顯。圖-1所表現的中國與上述五國關系的變化特征,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我們原有的假設,即當雙邊關系向敵對或友好的極端狀態接近時,雙邊關系的穩定性會提高,一般事件對雙邊關系的影響力下降。當雙邊關系達到良好和緊張的狀態,即雙邊關系分值大于3.9和小于-3.9后,雙邊關系開始顯現穩定特征。然而,當雙邊關系接近非敵非友的狀態時,雙邊關系則非常敏感,容易波動,也就是說當分值在3.9和-3.9之間時雙邊關系容易表現得不穩定。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日關系在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雙邊關系中處于最低水平。我們在1月4日的預測中曾認為“中日政治關系將成為中國與所有大國雙邊關系中最差的,甚至不如中美關系”。后來情況與預測基本一致。中美和中日之間都有結構性矛盾,為什么中日政治關系在今年比中美惡化的嚴重呢?我們認為,原因在于兩個結構性矛盾的力量對比基礎不同。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還很大,因此美國在能合作的政治問題上還是尋求與中國的合作。而中日實力差距較小,日本對中國正在成為東亞經濟發動機非常擔心,擔心中國取代日本的經濟地位,因此日本采取了比美國更為嚴重的政治對抗政策,從而使中日關系下滑得比中美關系快。
在圖-2中觀察中國與美日關系的長期變化,我們會對中國與美日的關系更加擔心。在2001-2004年,中美關系與中日關系的變化曲線呈相似形,這意味著中日關系下滑的長期趨勢可能不利于中美關系,有可能使中美關系也出現長期下滑的趨勢。也就是說,這表明中國與美日中的一方關系改善有利于促進中國與另一國關系的改善,而與其中一方關系的緊張,則會帶動與另一方關系的緊張。其原因是美日都擔心對方與中國改善關系,把自己甩在后面。
希望今后能在《世界知識》上看到更多的預測性文章以及對預測結果進行檢驗的文章。這必將有利于我國積累預測國際形勢的經驗,提高預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