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我站在中國,用心看周邊。
又是年終總結時。想想今年奉獻給諸位的小文,都是中國周邊的大事小情。因此,以“知鄰宣言”做今年的結語。在我看來,“知鄰”是構建中國人“周邊意識”的起點,也是實施我國“安鄰、睦鄰、富鄰”外交政策的前提。
“知鄰”是“周邊意識”和“睦鄰政策”的認識基礎。不知道鄰居的家情、家況,不知道鄰居對你的態度,睦鄰政策就是無的放矢,戳不到點上。我們有沒有一種自覺的周邊意識呢?中國古代有,或強或弱的周邊國家是中國認識世界,與世界發生聯系的主要對象。張騫出使西域,鑒真東渡扶桑,鄭和遠下西洋,從主客觀上都起到了“知鄰”的作用。近代以來,中國和絕大多數周邊國家所擁有的,是遭西方列強欺凌的悲情意識。中國也就從吸納周邊國家的留學生,轉變到選派學生留洋學習,獨大的周邊意識逐漸被知行西方思想的強烈意識沖擊和替代。當代中國人的周邊意識正在逐漸恢復,但遠遠不夠。所謂正在恢復,是因為中國影響力首先輻射到的就是周邊國家,來往的增多,利益關切度的上升,使我們越來越關注周邊事態。中國與中亞和俄羅斯等國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與東盟國家進行10+1合作,在朝核問題上倡導“六方會談”,與印度進行海上聯合軍事演習等,這些周邊外交的大舉措,都是“周邊意識”的體現。所謂遠遠不夠,是指“周邊意識”還沒形成一種全民的思潮,從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大力發掘的空間。
一者,國民的大國意識強,而周邊意識弱。中國周邊雖疆海相連,綿延縱橫,但國人眼中的重點仍是美、日、俄、法等大國,很少關注作為周邊主體的中小國家。很簡單,如果我問,“你了解美國嗎?”多數人可以回答“我看過很多美國大片”,“我知道美國總統是布什”。但如果我問,“今年溫家寶最后出訪的一個亞洲國家是哪一個”?“越南現任總理是誰?”……難住了吧?很明顯,不了解周邊國家領導人的性格脾氣、思想作風、治國方略,首腦外交就無從談起。不了解周邊國家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民間交往也無從做起。政府所提倡的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活動,如果沒有以“知鄰”為核心的“周邊意識”,就會成為無的之矢。
二者,周邊之“人情”、“國情”、“邊情”復雜,知之甚難。中國身在海陸諸多鄰居的環繞之中,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道盡了“周邊意識”在時空關系上的復雜性。而且,時空關系及其性質的復雜性也會讓我們產生錯覺,如果我們對周邊的感覺還停留在朝貢體系時代,就可能缺乏對現代周邊主權國家的應有尊重。如果我們不是以國家、地區,甚至是全球利益為出發點考慮周邊政策,就會讓周邊國家感覺到壓力、威脅。
三者,中國的精英、知識階層與普通民眾在“周邊意識”上存有明顯的斷層和差距。冷戰后的十幾年,中國周邊外交相當活躍,這得歸功于有遠見的政策咨詢者和決策者。同時,10+3和10+1、東亞峰會、上海合作組織等新名詞接二連三地大量出現,不斷沖擊普通民眾的頭腦,目不暇接。對此,我有切身體會。每年,我都會向親朋好友,甚至是一些做國際新聞的記者解釋,什么是東盟,什么是東盟共同體,什么是東亞合作,什么是東亞共同體。這說明什么呢?政策的變化、產生和實施的速度明顯超過了民眾理解的速度。當一個政策還沒有深入到民間層面時,它的效用就會打折扣。中國要真正地與周邊榮辱與共,立足于亞洲,通過自己的發展帶動亞洲振興,中國民間和社會層面必須實現較普遍的“周邊意識”。
因此,重新構建國人的“周邊意識”勢在必行。還是那句話,“周邊意識”的基礎是“知鄰”?!爸彙钡暮诵模瑧橇私庵苓厙业膰?、國脈、國勢、國運。國情是一國最基本的概況,如面積、人口、氣候、地理、實力等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要知曉該國之脈動,即這個國家在何種歷史社會變遷、政治經濟制度背景下進行日常運作。如果脈動正常,國勢就平穩發展,反之亦然。一定時期以來積攢起來的趨勢,就是該國昌隆抑或頹退的國運。擴而大之,就是周邊整體的情況、整體的脈動、整體的勢頭、整體的命運。在把握這些要素的過程中,我們會因發現彼此擁有的共同命運而感動,會因各自的獨特而相互欣賞,也會因歷史遺留的負資產而尋求爭端解決的辦法。
“知鄰”是大勢所趨,“周邊意識”正漸行漸近。在即將到來的2005年,我對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