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話題作文”占盡風光
2004年共有15道高考作文題,真可謂琳瑯滿目。就其形式來說,雖有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兩大類,卻還是話題作文占盡風光。
全國卷的4道題是清一色的話題作文,其基本結構為:材料+(引導語)+話題+要求。浙江、江蘇、上海等自主命題的省市也不約而同地采用這種形式。福建的題目未出現“話題”字樣,從外表看很像久違了的材料作文,但究其實仍是只規定“寫作范圍”。廣東題要考生“根據要求寫一篇‘語言與溝通’為主題的作文”,以“主題”一詞替代了“話題”,但這“主題”乃“泛指談話、文件等的主要內容”之義,并沒有限制文章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傾向。上海卷的結構較為簡單,但還是像其他大多數題目一樣貫徹了話題作文自擬題目、自定主題、自選文體的基本原則。
高考作文命題一直在“給自由”和“給限制”之間尋找平衡點。“給自由”,是為了讓考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講,有情可抒,鼓勵考生“發揮寫作個性和寫作特色”;“給限制”,是為了防止猜題、套題,防止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套作和抄襲,從而檢測出考生寫作的實際水平。以全國卷為例。2000年“請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話題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實際上題目已規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寫作范圍方面考生回旋的余地不大,2001年改為以一個詞語(誠信)為話題,限制的是思想傾向,而“寫作范圍”過于自由,套作仿作明顯增多。2002年,改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語言形式為一個偏正短語,還增加了一條要求“不得抄襲”,盡管命題者自述寫作范圍有外圈(選擇)和內圈(心靈),進入外圈容易,進入內圈難,但套作甚至抄襲還是禁而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于是,2003年增加限制: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語言形式是一個多層次的并列短語,審題和思辨難度隨著限制層次的增加而增加,這對抄襲者而言是下了一劑猛藥,但它也“誤傷”了一些善于形象思維弱于理性思辨的考生。而今年全國卷的4道作文題,延續了2003年的思路,以并列短語為題,但適當減少了限制的層次,內容也顯得更生活化,在尋找平衡點方面應該是較為成功的。
今年各省自主命制的話題作文也大多緊跟全國卷思路,采用并列短語的形式,要求考生闡說兩者間的關系,這保證了由全國統一命題到各省自主命題的平穩過渡。有自己特色的是湖北和福建。湖北以“買鏡”為話題,語言形式是一個動賓短語,話題也較為特殊,在避免猜題方面可能做得更好些。而福建要求“以下列人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霍金等文化名人)和文學形象(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等)寫一篇作文”,用意雖好,但容易預先準備,恐怕只能偶爾為之。
筆者以為,話題作文題型,僅是眾多考試作文題型中的一種,凡是能檢測考生實際寫作能力,體現選拔的公平、公正原則,對中學作文教學產生積極影響的題型都可以采用:無論它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話題作文乃至材料作文;無論它是老題型,還是新題型乃至目前尚未面世的題型。
我們期待著來年的命題更為豐富多彩,更有利于“公平、公正”。
內容:關注學子“精神成人”
2004年的高考作文題,內容各有不同,但有共同點可尋。大家都會注意到這些題大都在引導考生重視理性思辨。即使是文學色彩很濃的江蘇題“水的靈動,山的沉穩”,話題包括兩個方面,可以只寫一個方面,也可以兼寫兩個方面。但就是這一個方面,比如“水的靈動”,也仍然包含著靈動與一色的兩個側面。但它還不是根本特點,今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是引導青年學子“精神成人”。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浙江題。這個題出得堂堂正正,頗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氣度,充分表達了命題者的人文關懷。它引導考生思考“人文素養和發展”的關系,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這些人生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與考生的“生物成人”無關,卻關乎他們的“精神成人”。當然,這個題也有些瑕疵。第一,材料中百分比含義不明,致使很多考生認為某省公眾素質很差,這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第二,“人文素質”概念不明,寫作時難以切入,評卷時是否合題也難以判定。盡管如此,它還是堪稱主旋律中的最強音。
相形之下,全國卷的四個話題似更具技巧:“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跟浙江卷一樣十分關注青年學子的精神成人,但切入點比較小,考生容易上手。其他如天津的“材與非材”、遼寧的“平凡與自豪”、北京的《包容》、上海的“忙”等雖然各有其強調的重點,但無一不與主旋律相應和。
今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既傳達了時代前進的足音,也折射出大學加強人文教育的強烈訴求。夏中義教授主編的《大學人文讀本》(廣西師大出版社,2D02版)這樣界定讓人“精神成人”的人文教育的三個內容:人與自我——你將如何為自身的日常生活注入意義,從而使生物學層面的個體生命真正轉化為文化學層面的“主體角色”;人與國家——你將如何面對故土的百年滄桑及其社會—文化轉型,以期將自己塑造成迥異于卑微子民的“現代國民”;人與世界——你將如何置身于新世紀的“全球化”格局,嘗試用全人類而非狹隘族國的眼光,來關注我們這顆星球所發生的宏大事件與國際難題,諸如生態、種族、戰爭、宗教、人權……而無愧為“世界公民”。其中“主體角色”又包含“意義自我”、“青春自我”、“苦難自我”三個要素。“意義自我叫人超越世俗的拘束而達精神自由的高度,青春自我叫人守住生命的熱情,苦難自我叫人伸展情致的深度和廣度,如此人的生命既光彩奪目,又平淡溫柔,它才達到了最佳狀態的超常發揮。”今年的高考題內容的關注焦點與此大面積相合,也許不是偶然的。
啟示:順應命題變化規律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部和外部矛盾運動綜合作用的結果,高考作文的命題亦然。從內部需求看,它總要在延續中有所創新;從外部影響看,它總要對各界的反饋做出回應。因此,預測來年的命題,也得從這兩方面綜合分析。筆者在此只想提醒來年的考生:第一,學會“帶著鐐銬跳舞”,古人有云“文莫貴乎遵題”,審清題目,遵題而作與發揮個性并不矛盾;第二,學會用自己的話說清應該說清的問題,比如有關自己成長與發展的問題。有了這兩招足可“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