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終于揭下了神秘面紗:57歲的奧地利女作家、詩人埃弗里德·耶利內克(Elfriede Jelinek)成為最后贏家,捧走了這項萬眾矚目的大獎桂冠。
耶利內克是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百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的第10位女性作家,她也是奧地利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
一個富有藝術氣質的文學“多面手”
耶利內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奧地利南部的穆爾祖什拉克鎮,在那里長大、上學。她的父親有捷克猶太血統,是一位化學家,二戰期間曾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工業生產部門工作,因此在納粹制造的排猶迫害中幸免于難。她的母親來自奧地利的一個富裕家庭。
據耶利內克成名后回憶說,父親對她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尤其是對她的童年時代有很深的影響。她在“童年時代就被塑造成一個“藝術人才”,很小便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長笛,并進入著名的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1964年她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同時繼續她的音樂學習。1971年她通過了管風琴師資格認證考試。
耶利內克很早就開始寫詩,21歲時出版處女作——文集《利莎的影子》。1970年,她創作了諷刺小說《我們都是誘騙物,寶貝》,語言頗具反叛色彩。20世紀70年代初,她在柏林和羅馬呆了幾年時間后,與戈特弗瑞德·漢斯伯格結婚,在維也納和慕尼黑之間兩地奔波。耶利內克是70年代以后引起德語文壇注意的,她的小說對很多社會問題能夠直率發表自己的看法。令她征服德國文學界的是小說《作為情人的女人們》和半自傳體小說《鋼琴教師》。這些小說表現了在這個無情的世界上,人們所面對的暴力、屈服、捕食與掠奪,還展現了娛樂產業如何滲透人們的意識,使人們被階級偏見和性別壓抑所麻痹。
自走上文學寫作道路后,耶利內克表現得非常勤奮,她用德語、英語和法語創作了多部作品,體裁亦多種多樣,從散文、詩歌、小說、劇作到影視腳本等,其作品在歐洲頗具影響,小說《樂趣》和《遺孤》在德國曾一度成為暢銷書。因為她的許多作品都以強烈批評男性的專制和暴力著稱,女性讀者對她的著作情有獨鐘。1986年,她因對德語文學的貢獻,榮獲海里希·波爾文學獎;1998年榮獲著名的德國畢希納獎,以表彰她的創作成就。
瑞典皇家文學院在宣布頒獎的布告中說,授予耶利內克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語言以及在小說中表現出的音樂動感,顯示了社會的荒謬以及它們使人屈服的奇異力量。”
一個叛逆大膽的女“性”作家
雖然我國不少人對耶利內克的文學創作不熟悉,但提起獲得2001年第54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的“變態”影片《鋼琴教師》,恐怕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鋼琴教師》是匈牙利男導演邁克爾·哈尼克的杰作,此片獲得當年的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成為當年戛納電影節的最大贏家。這部由法國、奧地利合拍的130分鐘的影片,是由耶利內克1983年半自傳體小說改編的。
該片講述了一個受性壓抑困擾的女鋼琴教師與一位學生的情感糾葛。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40歲出頭的女鋼琴教師艾麗卡與她專橫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封閉保守、幾乎與世隔絕的殘缺家庭中,艾麗卡感到壓抑苦悶,這種畸形的環境導致了她依靠偷窺和自我虐待來發泄性欲望。影片最令人震驚的莫過于艾麗卡種種變態的性狂想(如用刀片割傷自己的陰部,在露天電影院偷窺在汽車中做愛的男女等)。后來,一個學生對她的愛慕改變了她的生活,肉體的痛苦暫時覆蓋了精神的絕望,但最終艾麗卡還是以自殘的方式懲罰了自己,用刀子刺進了自己的心臟,給影片留下一個悲劇的尾巴。
《鋼琴教師》描寫女性心理非常大膽,從性心理的角度,刻畫了人在現代社會中扭曲和變態的心理。在奧地利,耶利內克是第一個敢于觸碰變態性心理這個禁區的女作家,并大膽出版了這部半自傳體小說。正是由于該片使耶利內克贏得了女“性”作家的稱號。
耶利內克個人在生活中也是比較反叛的。2004年,她獲得了萊辛批評獎,在獲獎發言中她說:“人類的理性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有希望的。”令聽眾感到愕然。
近年來,德語世界涌現出了不少優秀的女作家,耶利內克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她的小說敘事冷靜,女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壓抑和憤怒都隱藏在她冷靜的筆觸之下。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霍勒斯·恩達爾在宣布耶利內克獲獎時說,她的作品需要時間來慢慢消化。這也是為什么耶利內克直到現在才獲獎的原因之一。
一個飽受爭議的知名人物
耶利內克用文學語言對性別問題,社會中的性與暴力等主題的探討有很高的聲譽。例如,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認為,通過一系列作品,耶利內克展示出了“一個充滿暴力與屈從、捕獵與被獵的冷酷無情的世界”。在奧地利,她卻因其尖銳和反叛的風格而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她喜歡用激烈的言辭批評奧地利社會和政治以及她對當代奧地利的社會問題,如對伊拉克問題、對反猶主義等的態度,使她經常招來非議。
在2000年奧地利大選中,她反對約爾克·海德爾的右翼黨,而右翼分子曾經打出海報“你要耶利內克還是要文化?”針鋒相對的她則說,如果海德爾進入政府,她將拒絕自己的戲劇在奧地利境內上演,以示抗議。2002年,她出版了劇本《告別》,這是一部關于政治家的劇本,采取的是獨白的形式。
1996年,耶利內克大膽描寫性的作品遭到奧地利右翼自由黨的抨擊,被宣布為“低級、不道德”的藝術。耶利內克從此退出了社交生活。在瑞典文學院10月7日宣布授予耶利內克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后,耶利內克表示自己不能去斯德哥爾摩領獎,“不是因為身體欠佳,而是心理上受不了眾目睽睽”,因為她有“社交恐懼癥”。
獲獎后,她對上門采訪的記者說,得獎的感覺是“失望多于高興”,原因是,“身而為人,要這么不斷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是我的習慣。得獎對我是一種威脅,我希望這不會讓我付出太多的代價”。問到她打算如何處置這筆獎金時,她說:“你所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是時間。我的樂趣不需要花錢就能獲得。”當然,耶利內克也承認,“這樣一筆豐厚的獎金,一定會使我生活得更加自在”,不過,她表示,不打算用獎金來旅游。由此,人們或許再次見識了耶利內克與眾不同的處世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