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末,嘉興總管凌師德貪贓枉法,常被人譏諷,于是做對聯自我安慰:
竹本無心,外在自生枝節。
未等他說出下聯,旁邊有同僚馬上接對曰:
藕因有竅,中間抽出絲毫。
(二)
明朝初期,有一個貪贓枉法卻又自我標榜清廉的縣官,大年三十晚,在縣衙門上貼了一副對子:
一心為民,兩袖清風,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豐登;
六欲有節,七情有度,八面兼顧,九居德范,十分廉明。
橫批:福蔭百姓。
誰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紅對子上貼上了一副白對子。白對聯寫道:
十年寒窗,九載熬油,八進科聲,七品到手,六親不認;
五官不正,四蹄不羈,三餐飽食,二話不說,一心撈錢。
橫批:苦煞萬民。
貪官本想用民眾所喜歡的對聯粉飾自己,卻被人用妙聯反擊、嘲弄。
(三)
清朝乾隆年間,某知縣上任伊始,就在縣衙門前貼出一副對聯:
一不要錢,二不要命;
三不要官,四不要名。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過多久,人們就看清了這是一個貪賄無度、草菅人命的家伙。于是有人在原聯上加了幾個字,變成了:
一不要錢嫌少,二不要命嫌老;
三不要官嫌小,四不要名嫌污。
(四)
清朝光緒年間,某縣知縣王國賓既貪婪又兇殘,士庶切齒。而他又無自知之明,常以君子自詡。某年除夕,他為表白自己清廉、公正,在門口貼一副春聯:
愛民若子;
執法如山。
不久,有人在每句下面各添了一行字: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
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
(五)
清朝臨池王府王半朝排行第八,一貫狡詐霸道,百姓稱之為“王八”。他為顯耀自己能文會武,建造了一座功德牌坊,想讓蒲松齡題副對聯,用來裝點門面。蒲松齡正想治治這贓官,替百姓出一口氣,便揮筆寫了副對聯: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王半朝看了半天,以為是贊頌王府德高望重,滿心歡喜,忙調集工匠精雕細刻,把這幅對聯刻在牌坊上。鄉親們看了之后,都禁不住捧腹大笑。原來這副對聯是兩句歇后語組成: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王八)”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恥。
(六)
清朝末年,多琪到湖北浠水當縣令,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弄得民怨沸騰。可他還恬不知恥,居然大書一聯于縣衙門前:
奉君命來守是邦,兩度蝶飛,只求對頭上青天,眼前赤子;
與其民共安此土,八年鴻爪,最難忘山間白石,寺里清泉。
當晚,此聯便被人改動了幾個字,變成了:
奉王命來虐是邦,兩度蝗飛,哪管你頭上青天,眼前赤子;
與胥吏共刮此土,八年狼藉,只剩得山間白石,寺里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