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實現政治抱負而經營他的幕府,在這一過程中,他既延攬由科舉正途出身的人,也招羅受歐風美雨熏陶過的人。這兩股勢力在李鴻章的幕府于匯合,并在李鴻章死后繼續協力發揮作用。
“拉車的”和“推車的”
“外來勢力”的根底可追溯到1841年的澳門,當時13歲的容閎通過一個傳教士醫生的幫助,被錄取為馬禮遜學堂一年級學生。這一年級的另外5個學生中,還有一個即后來廣為人知的唐景星(唐廷樞)。此二幼童均來自澳門附近地區,代表了廣東人的一個階層,這一階層傾向于學習英語及西學而不是以儒家典籍及官僚政治作為進身之階。在澳門和香港 (1842年學校遷至此地)學習6年之后,容閎赴莢深造,唐景星則留在中國,先后在香港殖民政府中充當澤員,在上海海關任譯員和總翻澤,1863年成為上海英國公司怡和
容閎于1863年受委派赴莢采買美國機器,這批機器和李鴻章的制造局合在一起,遂為江南制造局的肇始,同時也是容閎和丁日昌訂交的開端。到1867年丁日昌在曾國藩、李鴻章推薦下升任江蘇巡撫時,他與容閎已經是老朋友了。正是根據容閎的建議,一所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館在江南制造局內建立了起來,他還詳細地和丁日昌討論了派遣中國幼童赴美國接受西方教育的想法。由于丁日昌的斡旋,容閎的這一計劃引起了曾國藩、李鴻章的關注。在他們的贊助下,1871年這一計劃被皇帝批準,第一批學生于1872年夏揚帆赴關。
這批學生留莢之時,唐景星辭去了他在怡和洋行的職務,加入了李鴻章的幕府,當了輪船招商局的總辦,從1873年到1884年,擔任這一職務共11年。認識唐景星的西方人都很欽佩他的管理能力和忠誠正直,贊賞他的“進步”思想,并希望看到中國采納西方文明。但當 1877年李鴻章考慮派他為駐美公使時,卻說他的中學根底不深。談到他和李鴻章的關系,唐景星說:“總督是前面拉車的人,而我則是后面推車的人。”
三個重要的“海歸派”
李鴻章幕府中被委以洋務者,“歸國學生”人數最多。在當政期間,李鴻章主持派遣了學生赴歐美學習海陸軍、開礦、通訊等等。這些學生學成回國后,許多人入了李鴻章的幕府。李鴻章是為數不多的認識到赴美幼童們在美國所受教育價值的官員之一。他是幼童留美的發起人之一,當1881年這些幼童們被勒令回國后,他把許多人安置在自己乎下。其中有三個年齡較大的歸國學生,在19世紀 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李鴻章的得力助乎,他們是馬建忠、羅豐祿和伍廷芳。
馬建忠(1844—1900)出身于江蘇一個縉紳家庭,早在太平天國時期他就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他在上海的經歷使他成為“西化”論的鼓吹者,19世紀70年代他被李鴻章痕往法國學習,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西方。他曾一度在駐巴黎的中國公使館任參贊。70年代末在他回國后不久,李鴻章就在一封信中提到,馬建忠正“講習交涉律例”,并搞翻譯,也正在被培養做外交工作。1882年,談判締結朝莢、朝英和朝德條約時,他還充當了李鴻章的代表。1884年,李鴻章將他轉入商界,任命他為輪船招商局會辦。他任此職一直到1891年。1895年,他陪李鴻章赴馬關談判,次年又陪李鴻章環游世界。在其有生之年,他將古典文化知識與近代語言素養相結合,寫成了中國第一部權威的現代語法著作——《馬氏文通》,于 1898年出版。
羅豐祿是跟隨李鴻章數年的海軍事務秘書和親信,福建人。 1871年,羅豐祿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從福州船政學堂航海學校第一期畢業,之后成為郭嵩燾駐英公使館的隨員。他加入李鴻章幕府的確切時間尚不清楚,但在1881年10月,李鴻章評價他說:“羅豐祿學有根柢,當差甚勤。”羅豐祿是李鴻章的機要秘書、翻譯和內勤總管。1897 年,通過李鴻章施加影響,他又成為中國駐英公使。他不僅熟知歐洲的風習禮儀,而且精通英語口語和書面語。1896年李鴻章訪問歐洲時,其機智的談吐和得體的措詞受到公眾的贊揚。這多半要歸功于羅豐祿,是他把李鴻章在各次歡迎會招待會上的致詞譯成英語的。羅豐祿把李鴻章在維多利亞女王留言簿上寫的一首中國古典詩用莎士比亞風格譯成英文,獲得了英國女王的歡心。
李鴻章的第三個起重要作用的歸國學生幕友是伍廷芳,他在 1890—1903年和1908~1909年兩度出任中國駐美公使,可以很貼切地稱他為“美國陶冶出的中國人”。他生于廣州,15歲開始學習英文,此前他已經在新加坡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1873年,他家把他送往英國學習法律,成為第一個被允許進入英國法律界的中國人。他在1882年接受了李鴻章的邀請,來到天津,加入了李鴻章的幕府,做了李鴻章的法律顧問和外事代表。在李幕期間,伍廷芳又對鐵路發展發生了興趣,1886年促成了開平鐵路公司的成立并成為其總辦。伍廷芳還隨馬建忠、羅豐祿一道陪同李鴻章去馬關談判。這3個關系密切的謀士中,只有伍廷芳一人積極參與了中華民國早期的事務。
“洋幕友”的一席之地
為了滿足盡快培養人才的需要,李鴻章將一種新的因素引進土生土長的幕府制度之中,即聘用外國人做幕友。他任用外國人做顧問、教習、海軍軍官、艦長、倉庫管理員、制造局幫辦、軍事教習甚至他的外交談判代表。而那些承認李鴻章的地位并忠實地為他服務的外國人都受到他的尊重,并且薪金優厚。
在李鴻章的幕府中,差不多站在頂點的有兩個外國人:德璀琳和畢德格。所有在李鴻章幕府供職的外國人通常都把信寄給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因為他們兩人與李鴻章幾乎天天有密切的私人接觸,而且都能講漢語。德璀琳是那些在李鴻章的工商企業中供職的外國人的聯絡官,也是那些為李鴻章辦理外交事務的外國人的聯絡官。畢德格則負責管理在北洋海軍任職的外國人員并總管外國人。以地域和語言為基準,他們兩人之間還有一個不太嚴格的分工:德璀琳支配著在李鴻章乎下任職的歐洲人,畢德格則吸引著美國人,有時還有英國人。
德璀琳,德國人,由赫德的總稅務司署委任為天津海關稅務司官員。雖然嚴格地說他不是李幕成員,但是在李鴻章直隸總督任期內他幾乎自始至終與李鴻章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他在各種有關地方、國家乃至國際事務上為李鴻章出謀劃策,與其接觸十分頻繁。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后,應李鴻章的請求,馬士被從海關調到輪船招商局,協助進行從美國公司手中收回招商局船只和庫房的工作。這時,他就是通過德璀琳向李鴻章匯報工作進展情況的。他向德璀琳報告輪船招商局內發生的幾乎所有事情,從而也就咸了李鴻章在輪船招商局的私人情報員。19世紀80年代后期,墨賢理任朝鮮海關總稅務司時,他的許多信件都是直接寫給德璀琳,再由德璀琳將有關情況轉報李鴻章并將李鴻章的指示傳達給墨賢理。
畢德格,美國人,1872年被任命為美國駐天津領事館副領事和翻譯,后被免職,原因是美國駐天津領事認為,他既已擔任李鴻章的私人秘書,就不能公正地履行其領事的職責。畢德格在李鴻章乎下任職一事在天津并不是秘密, 因為 1879年以前他就已經擔任李鴻章的秘書。雖然畢德格在李鴻章幕府中的職位不過是個私人秘書,但是他還擔任李鴻章的翻譯,負責陪同外賓,為李鴻章讀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和德文書籍(用中文翻譯),陪同李鴻章赴馬關議和,并且還為李鴻章提供消息,使他大體上了解在天津的外國人及外交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李鴻章的第一個外國人幕友是馬格里。他是英國軍醫,以前在英軍第99聯隊任職。
1862年,馬格里辭去他在英國軍隊中的職務,加入了李鴻章的幕府。有一個時期,他擔任李鴻章的私人助手,協助李鴻章練兵,給李鴻章出謀劃策,在涉外事件上給李鴻章以指導,充當過李鴻章與外國人之間的調停人與聯絡官。正是在馬格里的鼓動下,李鴻章于1863年在松江建立了他的第一座兵工廠。馬格里在松江、蘇州及南京主持李鴻章的各個兵工廠,兢兢業業,忠心耿耿,一直到1875年,由于與中國同事發生爭端而辭職。幾乎每一次中國幕友和外國幕友發生沖突,即使外國幕友有理,李鴻章也總是站在中國幕友一邊。馬格里雖然辭職,李鴻章卻并未完全棄之于不顧,而是為他謀得了在中國駐倫敦公使館做參贊的職位。
1876年,馬格里陪郭嵩燾赴英,在公使館恪盡職守。他忠誠地為李鴻章服務達30年之久。(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