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8年的秋天,我和妻子喬琪亞應邀到香港參加一個研討會。會后我們決定延長旅程,到泰國一游。
到達曼谷以后,在翻譯人員和司機的陪同下,我們先游覽了位于市區內的許多頗負盛名的寺廟,其中有這么一座寺廟,給我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深刻印象。它的名字叫做金佛寺。
這座寺廟規模不大,面積大約只有900平方英尺。當我們一踏進廟門,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在我們的面前赫然矗立著一座10.5英尺高,渾身上下全由黃金鑄造的實心佛像,它的重量足有2.5噸,價值有1.96億美元!我抬起頭仰望著這尊黃金佛像,只見他面帶微笑,俯視著前來參拜他的蕓蕓眾生,目光中充滿了仁愛與慈祥,但又不失莊重與威嚴。我就這么滿懷崇敬的心情仰望著他,心中不由生出一種莫名的震撼。
其他游客望著佛像嘖嘖稱奇,忙著拍照留影,我卻獨自環顧四周,想拂去歷史的塵埃,努力地尋找著這尊佛像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背景。終于,在佛像旁邊的玻璃展示柜中我看到了文字說明,我終于知道了這尊佛像背后的那段感人歷史。
據史料記載,幾百年前,緬甸軍隊曾派兵攻打當時稱為暹羅的泰國。暹羅的和尚們意識到他們的國家即將陷入戰亂,于是趁敵軍來襲之前,就將一些珍貴的物品妥善藏匿,只有一尊體積龐大、重量驚人的純金佛像無法帶走。在危急的關頭,寺中的方丈想出了一條妙計,用厚厚的黏土覆蓋在黃金佛像的表面,以免黃金佛像被緬甸軍隊掠奪。不幸的是,據說后來這些和尚全被緬甸軍隊殺害,值得慶幸的是,這座價值連城的佛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幾百年后的1957年,泰國政府決定在曼谷市內興建一條高速公路,正好從位于某路段上的一間寺廟中穿過。因此,該寺廟不得不整體遷移,寺內的和尚們只得將廟中的佛像放置到其他地方。但是其中有一座黏土造的佛像體積龐大,重量驚人,搬運起來困難重重。當起重機吊起這個龐然大物的時候,它開始現出裂縫。更為糟糕的是,此時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寺內的方丈為了不讓神圣的佛像再受到損害,便決定先將佛像放回原處,然后用巨大的防水帆布嚴嚴實實地覆蓋在上面。
那天晚上,方丈拿著手電筒來到佛像那里巡視。他掀開帆布仔細檢查,看看佛像有沒有被雨水淋濕。當燈光照射到裂縫處時,突然,他看到從裂縫處反射回一道奇異的光芒。方丈立即爬到裂縫處仔細檢查,他隱約覺得裂縫下面有些異樣,懷疑這層土塊下面藏有別的東西。于是,他立馬跑回廟中取來了鑿子和銣頭,從裂縫處開始小心翼翼地鑿去佛像表面的土層。隨著土塊的不斷剝落,原來很細小、很微弱的反光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耀眼了,金光閃閃的物體逐漸顯露出來。經過幾個小時不停地敲呀、鑿呀,當方丈氣喘吁吁地鑿下最后一片土塊時,這座純金鑄造的佛像終于重見天日。方丈連忙雙掌合十,虔誠地跪拜。
在飛回美國的途中,我的腦海中還在回味著這個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想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那座泥佛像,由于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而自己給自己裹上了一層厚厚的殼。然而我們每個人的殼下面卻是個‘金菩薩’、‘金基督’或‘金本質’,那才是真正的自我。”
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像那位方丈一樣,拿起鑿子和鉑6頭,鑿去裹在我們身上的那層厚厚的殼,重新展露我們純真的本質、真實的自我。”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