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自古受人敬仰,他們為官清廉而獲得種種美稱,名垂青史,流傳至今。 半鴨知縣 清代于成龍任羅成知縣時,廉潔自律,寸禮不納,安于清貧生活。兒子從山西老家來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鴨,于是就割了一半給兒子,作為兒子歸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稱他為“半鴨知縣”。后來他任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又譽之為“于青菜”。
一錢太守 后漢劉寵任會稽太守,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離任時,當地百姓湊了一批金銀相贈,劉寵雖堅拒不收,卻又不忍令父老鄉親過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錢作紀念,故被時人譽為“一錢太守”。百姓還修了“一錢太守廟”來紀念這位清官,后人有詩贊道:
“劉寵清名舉世佳,至今遺廟在江邊。
近來仕官多能者,世學先生揀大錢。”
二不尚書 明代范景文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要職,他位高權重,為杜絕紛至沓來的親朋好友上門相求,特地在府門上寫6個大字:“不受囑、不受饋”,故被百姓稱呼為“二不尚書”。
三湯道臺 清代嶺北道道臺湯斌,為官多年,毫無茍取,堅持以清貧為本,每日以豆腐湯為肴,百姓敬稱他為“三湯道臺”,意思說:為政像豆腐湯那樣清,生活像黃連湯那樣苦,對世道人心像人參湯那樣補。
四知先生 后漢東萊太守楊震路過昌邑縣時,其門生,縣令王密前來看望,到了晚上,以黃金十斤相送,說:“暮夜無人知者。”楊震嚴辭拒絕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無可奈何持金而還,百姓因此送給楊震一個“四知先生”的美號,還建一座“四知臺”紀念他,清代詩人薛喧賦詩贊道:
“人間無處不天公,卻笑黃金饋夜中;
千載四知臺下過,馬頭猶自起清風。” 五代清郎 隋朝袁聿修一生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個朝代,官至尚書郎、太常少卿。為官五十余載,卻兩袖清風,連升酒薄禮也不收,人們皆呼他為“五代清郎”。 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縣陳濱,居官清廉,政績顯著。常對人說:“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后來,他調往臺灣,巡撫湖南、福建。當官二十余載,獨身在外,沒有攜帶過家眷。兒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費。在衙門里,他吃的是瓜果蔬菜,安于清貧,終生不變,受到百姓稱贊,康熙皇帝稱他為“苦行老僧”,從此,“苦行老僧”美稱就傳開了。
清官第一 明代景泰年間的高官甄完雖掌管糧餉的發放,然而卻清正廉明,頗有聲望。一次,甄完奉召進京,皇帝問及家境眷屬,甄完答道:“家中乃長椽細瓦擂鼓門,七十嫗碾米不夠吃,八十翁砍柴運菜尚欠燒,每天兩只小船運萊還缺一餐。”皇帝聽了暗暗吃驚,便派人前往調訪。差事回報:“甄完家中毛竹做屋檐,茅草當瓦片,七十歲老母躬親碾米,八十歲老父上山砍柴。”皇帝聽了又驚了一回,劃撥白花花銀子的官員家境如此,其清廉可見一斑了,因而召見甄完,贊其“清官第一”,并立匾相賜。 天下第一清官 清代張伯行,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官期間,所到之處,各地官員竭盡巴結之能事,紛紛以奇珍異寶相贈。為杜絕此風,他寫下《禁止饋送檄》文曰: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此文不脛而走,老少爭誦。康熙巡視江南時稱他是“天下第一清官”。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