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們在兩個玻璃瓶里各放進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后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過了幾個小時之后,科學家發現,5只蒼蠅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來,而那5只蜜蜂則全都撞死了。
蜜蜂為什么找不到出口呢?一是蜜蜂的經驗認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們每次朝光源飛的時候,都是用盡了全部力量;三是它們被撞后還是不長教訓,爬起來后繼續撞向同一個地方。
如果說蜜蜂是教條型、理論型,蒼蠅則是探索型、實踐型。在蒼蠅們的智慧中,從來不會認為只有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在被碰撞后知道回頭,知道另外想辦法,甚至向后看。所以,最終它們是勝利者。
這里,我們首先摒棄原先對于這兩種動物的道德附加和好惡感,姑且把經營者分為“蜜蜂型”和“蒼蠅型”兩類。
對“蜜蜂型”經營者來說,他們希望市場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希望依靠一次出手就能夠獲得成功,他們向一個不清晰的方向進軍時總是付出了手頭全部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
而“蒼蠅型”經營者則恰恰相反。他們不僅認為市場是瞬息萬變的,知道凡事要想成功必須付出長久的努力,而且每次找到出口的方式都不相同。
“蜜蜂型”與“蒼蠅型”的經營者并不是不可轉換的。有些“蜜蜂”會轉成“蒼蠅”,有些“蒼蠅”會變成“蜜蜂”。最常見的現象可能是“蒼蠅型”變成“蜜蜂型”。某個經營者一開始可能是通過“蒼蠅”的方法獲得成功的,但成功讓他們不愿冒險,他們自以為過去的方法是可以毫不修改、毫不變化就能夠繼續使用,于是轉變成了“蜜蜂”。
世界上可能很少有徹頭徹尾、始終如一的“蒼蠅型”經營者,所以,最讓人欽佩的是那些能夠從“蜜蜂”進化為“蒼蠅”的人。他們是怎么轉化的呢?是過去的教訓讓他們發生了變化。
創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你想做“蜜蜂”還是“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