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美國兵工署調查發現,從艦船上每發射9500枚炮彈,只有121枚命中目標。這種今天看來極差的命中率,在100多年前應該算是不錯的表現。
后來,英國有一名炮手利用船身搖晃的特性,協助瞄準,命中率高于一般水準。因此,他為火炮配上升降裝置,并加裝望遠瞄準具,使得火炮命中率高出原來的30倍。
有趣的是,這項改革并沒有引起英國海軍當局的注意,反倒讓一位年輕的美國軍官希姆斯上尉興奮不已。他廣泛搜集有關該項創新的資料后,呈交美國海軍部與兵工署。可惜他的建議并未引起華盛頓的重視,被束之高閣。
美國兵工署發表聲明,宣稱美國海軍的準確度毫無問題,如果真有問題,那是炮手和訓練之事,與設備無關。
如此答復激怒了希姆斯,他更加尖銳地舉出更多佐證資料。兵工署面對沖突態勢的升級,不得不測試希姆斯所謂的“連續瞄準式炮擊裝置”理論。可是,實驗所用的炮臺是裝設在陸地上的,根本達不到船只在海上顛簸的環境效果。結局可想而知,希姆斯的理論被扔進字紙簍,他本人也因“冒犯上級”而被安排退伍。
不死心的希姆斯,直接寄信給羅斯福總統。皇天不負苦心人,這位擔任過海軍部長的總統細讀報告后,決定打破階層體制,破格將希姆斯調到華盛頓,任命他為火炮射擊練習督察官,下令全美國海軍使用連續瞄準式炮擊裝置,終于使這一創新死而復生。
記述這一事件的科學史學家莫里森,以“動態保守主義”形容美國海軍體系不遺余力保持現狀的態度。希姆斯官職卑微的身份,就像一個大企業里的一名不起眼的小職員,通常無權對重大決策貢獻計謀,即使有機會,在強調服從的軍隊里,也勢必會被譏為不能適應組織文化的“躁進者”,再好的創意也難以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