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15日,即在皖南事變大規模戰斗結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尚未與皖南被圍、突圍人員取得任何聯系,對新四軍皖南部隊傷亡、被俘情況尚不清楚的情況下,匆匆發出了一個關于項(英)袁(國平)錯誤的決定。認為\"此次失敗,乃項、袁一貫機會主義領導的結果\",并加以\"不服從中央\"、\"陽奉陰違\"、\"自尋絕路\"等罪名,而且與叛徒張國燾相提并論。從此,項、袁的革命業績,包括他們對創建和發展新四軍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被一筆抹煞。但這個決定并不是最后的決定,因為這個文件的最后一條寫道:\"將項、袁錯誤提交黨的七次代表大會討論議處。\"可至今已六十多年,經歷了十次黨的代表大會,均未討論議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史學界和新四軍的老同志就提出重新評價項英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根據小平同志指示,中美雙方達成翻譯出版《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協議后,由我方重新撰寫我黨我軍歷史和人物條目。有一天,胡繩同志主持開會討論編寫中的一些問題。姜椿芳、劉尊棋、李琦、廖蓋隆等一二十位同志參加了這次會議。這時,中央檔案館剛剛公開出版了有關皖南事變的電報。李維民在會上提出,這些電報充分證明了當年把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遭受損失的全部責任推到項英身上是不公正的,請示在項英條目中應當如何表述。當時重新評價項英的條件尚不成熟,富有經驗的胡繩同志表態說:\"既然是簡明百科全書,字數不能太長,皖南事變的事就不要寫了。\"這是第一次在正式出版的關于項英的條目中,沒有提他在皖南事變中的責任。1982年,開始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王輔一負責撰寫項英條目。對于皖南事變問題如何表述,經過許多同志集體討論,1984年12月先后經胡繩、余秋里、楊尚昆、胡耀邦同志一一審定,對項英的歷史功績作了充分的肯定,對于他在皖南事變中的責任只寫了\"負有責任\",而不是全部責任或主要責任,糾正了當年的片面指責。后來,王輔一根據中央和軍委審定的項英條目的基本評價,寫出42萬字的《項英傳》,1995年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13日,經黨中央批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項英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吳邦國、曾慶紅、張震等同志參加了這次會議。遲浩田同志代表中央和軍委發表講話,對項英的一生作了全面的評價。指出:\"項英同志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的名將之一\"。
關于如何評價項英和皖南事變的問題,本來已經解決了。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黨史研究領域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可是,2003年8月在央視一臺播出的《新四軍》電視劇,繼續沿用片面指責項英的錯誤觀點,在北移的時機、路線等問題上,給人以中央三令五申,葉挺每每提出正確主張,卻被項英一一否決的印象,嚴重歪曲了歷史真相,誤導了廣大觀眾。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再寫此文以正視聽。
關于皖南事變前新四軍皖南部隊何時北移,如何北移,選擇什么路線,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雖然中央早有新四軍向北發展、向敵后發展的方針,但由于情況瞬息萬變,指示也是不斷變化的。僅在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北移的前兩個月內,項英就接到過各種不同的指示。194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名義答復國民黨方面,表示新四軍皖南部隊將\"遵令北移\"江北。第二天,即11月10日,毛主席致電葉、項,要葉挺去與顧祝同談北移問題時,要以要求國民黨兩個軍停止東進,不要進攻皖東,為談判\"第一位問題\"。11月21日中央給葉、項指示:\"你們可以拖一個月至兩個月(要開拔費、要停止江北進攻),但須認真準備北移。\"同日,毛主席對當時的形勢作了這樣的分析:\"只要蔣介石未與日本妥協,大舉剿共是不可能的,他的一切做法都是嚇我讓步,……除嚇以外還有一個法寶即封鎖,此外再無其他可靠辦法……我早要北移,但是偏要再拖一兩個月。\"11月24日,中央致電葉、項:\"你們必須準備于12月底全部開動完畢。希夷(即葉挺)率一部分須立即出發。\"但11月30日,毛主席又作了如下的分析:\"此次反共規模不會比上次大,只會比上次小,……馮玉祥的估計是不正確的,所謂惹急了他會撕開臉皮亂打,這是被蔣之流氓嚇倒了的話,其實蔣是精于計算的人,他的流氓只用以嚇人,并不用以決定政策。\"同日,毛、朱致電葉、項:\"你們29日的布置很對。……日蔣決裂,日汪拉攏,大局從此有轉機,蔣對我更加無辦法,你們北移又讓他一步,以大勢判斷,蔣(介石)、顧(祝同)是不會為難你們的,現在開始分批移動,12月底移完不算太遲。\"12月3日,毛主席打電報問項英:\"軍部及皖南部隊被某方襲擊時,是否有沖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以向南打游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絕對不可能。\"12月6日,中央又確定項英先去重慶,然后和周恩來一起于1941年1月15日前到延安參加\"七大\"。12月14日,中央給葉、項指示:\"(一)蔣介石為使我軍移動不發生變化起見,確已命令顧祝同通知各軍加以協助,故阻礙是不會的,但你們仍需注意警戒。(二)移動時間蔣限十二月底移完,我們正交涉展限一個月,但你們仍須于本月內盡可能移畢。(三)速向顧祝同請領應得之餉彈。\"12月18日中央指示:\"項(英)、曾(山)二人暫勿離開軍隊。\"\"希夷及一部人員北上,望速作部署。\"12月25日,毛主席發的通報還認為:\"蔣介石內外情況只能采取攻勢防御,大吹小打,故復電(指復蔣方電報)以拖為宜,拖到一月底再說,……只要蔣不投降,大舉進軍是不可能的,始終不過是大吹小打而已。\"然而皖南的形勢已日趨嚴重,由于新四軍軍部在國民黨第三戰區顧祝同的防區之內,葉挺曾多次去見顧祝同、上官云相,商定了軍部北移的路線、時間等問題。但顧祝同忽然改變態度,項英急電中央:\"近顧忽令我軍改道,而桂、李在江北之軍事布置,皖南頑軍之暗中調動,對我包圍,阻我交通,并故意對彈藥遣散費之推諉,如此情形,是否彼等有意阻難我們,而便于進攻江北,然后可再借口對付皖南。……部隊早已整裝待發,兩方交通因敵頑兩方面不能順利北渡。……情形如此,我們的行動應如何?請考慮后即速示,以免陷于進退兩難之境地。\"中央接到項英電報后,于12月26日復電項英等,沒有回答項英的請示,只是嚴厲地批評:\"你們在困難面前屢次向中央請示方針,但中央遠在一年前即將方針給了你們,即向北發展,向敵后發展,你們卻始終借故不執行,最近決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動中的困難,要你們自己想辦法,有決心。\"12月29日項英又接指示:\"(一)同意直接移皖東分批渡江,一部分資材經蘇南。(二)頭幾批可派得力干部率領,希夷可隨中間幾批渡江,項英行動中央另有指示。\"在刻不容緩的情況下,項英與葉挺等決定1941年1月4日全部北移,并得到中央的同意,7日在轉移途中遭到8萬國民黨軍大規模的進攻,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上述經過說明,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缺乏警惕和決策失誤的并不止項英一人,把皖南失敗的責任全部歸罪于項英是不公正的。雖然《新四軍》電視劇在一些具體方面試圖從正面塑造項英的形象,但在皖南事變這個關鍵問題以及進軍敵后和部隊建設等許多重要問題上歪曲和貶低了項英。電視劇還把事變前從未當過項英隨從副官的孫厚忠(真名劉厚總)安排在項英身邊,并虛構了項英袒護劉厚總的許多情節,目的是說明項英革命警惕性不高,用人不當,自食其果。事實是,皖南事變前,項英身邊根本就沒有副官,劉厚總是在副官處第三科管木工班和飼養班的副官,在皖南事變突圍途中劉厚總偶然遇到項英一行,才和項英一起行動。劉厚總經不起兩個多月艱苦環境的考驗,起了圖財害命之心,于3月14日槍殺了項英和周子昆,攜款潛逃。其結局也不是被電視劇虛構的余秀英打死,而是跑到國民黨那里去報功,遭到冷遇和長期監禁。
項英是一位革命意志非常堅定的革命家,深受指戰員尊敬和愛戴。1930年12月底,項英根據六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的決定到達中央蘇區,就任蘇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并代理蘇區中央局書記。1931年1月16日,在蘇區中央局正式成立后的第二天,他就發出蘇區中央局通告第二號,以非凡的革命膽識和勇氣,糾正蘇區和紅一方面軍肅AB團擴大化的錯誤,提出用解決黨內矛盾的方法來解決當時出現的問題,盡管遭到六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的反對,其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和軍委主席職務被撤銷,但歷史證明項英糾正打AB團錯誤的指導思想和做法是正確的,是長期被埋沒的一大歷史功績。1934年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后,中央領導人都隨主力部隊走了,項英奉命留下堅持斗爭,他作為留在蘇區的第一把手,和陳毅等同志一起,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37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在《對于南方游擊區工作的決議》中指出:\"項英同志及南方各游擊區主要的領導同志,以及在游擊區長期艱苦斗爭之各同志,他們的長期艱苦斗爭精神與堅持為解放中國人民的意志,是全黨的模范。政治局號召全黨同志來學習這些同志的模范。\"項英正直無私,原則性很強。1939年5月,他從來自上海地下黨的揚帆那里了解到藍萍(即江青)在上海時表現不好,在政治上、生活作風上都有問題。項英立即打電報向黨中央反映,并講到此人不宜做毛主席的夫人。此時江青已與毛澤東結合,項英提出這個問題顯然會得罪人,但他直言不諱,這種遠見卓識和剛正不阿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