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建行以來,曾經換了十幾位行長。但是數百萬金融工作者最難忘懷的是兩位行長。一位是為新中國金融制度奠定基礎的首任行長南漢宸,另一位是粉碎\"四人幫\"以后重建人民銀行的李葆華行長。
我曾經擔任南漢宸行長的秘書,在他的辦公室同室辦公,參與他制定政策的活動,他的人格魅力給我留下畢生難忘的深刻印象。那是1949年,我從香港《文匯報》返抵北京。南漢宸約我見面,開門見山就提出要我進人民銀行。我原打算去上海看許滌新同志,因為那里是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但他不容分辯,叫秘書立即把我的行李搬到銀行宿舍。不久,又要我擔任他的秘書,安置在他的辦公室里,讓我參與他的會議和談話,要我為銀行起草向上的報告和向下通氣的文件,并主編公開發行的《中國金融》和內部刊物《銀行月刊》。中財委召開七大城市工商局長會議,南漢宸帶我出席會議,見到陳云同志怎樣主持會議,并見到許滌新、張執一、薛暮橋、千家駒等同志。為什么他會那么快信任我?據董必武秘書魯明分析,當時領導南漢宸籌辦人民銀行的是董必武同志,董考慮到在他領導下我在重慶奪取《商務日報》的表現,囑咐南漢宸將我吸收到人民銀行工作。
南漢宸是我敬佩的革命家,我深為在他身邊工作而高興。
南漢宸幼年家庭貧窮,少年即參加革命。他閱歷多次改朝換代,洞明世事,人情練達,歷盡滄桑,最后服膺馬克思主義。他不容易盲目服從,難于形成個人崇拜;善于獨立思考,凡事問個為什么;他忠于人民,熟知百姓疾苦;豁達大度,擇善如流,敢于冒險犯難。
南漢宸對黨忠貞不貳,他位居楊虎城的陜西省政府秘書長,曾義釋劉志丹。他拒不接受蔣介石的升官拉攏,毅然亡命日本。在白色恐怖中,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支持馮玉祥、吉鴻昌張家口抗日同盟軍。他從事財政金融工作,利用胡宗南封鎖邊區的部隊,為邊區運送物資。他在陜甘寧邊區財政廳時,康生\"搶救失足者\",要逮捕財政廳里曾在國民黨地區任過高級職務的干部,要南簽字,南說這些人我領導過,了解他們的歷史。康生向毛澤東告狀,說南右傾。
我到南漢宸身邊工作以后,聽到了很多關于他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一是吉鴻昌將軍殉難事件。南漢宸在馮玉祥領導的抗日同盟軍失敗以后,與他介紹入黨的吉鴻昌將軍在天津法租界旅館召集會議,準備在冀東舉行大規模的起義。會議以打麻將為掩護。南漢宸是優秀的地下工作者,警覺性極高,身經百戰而游刃自如,在國民黨統治區如入無人之境。他發現旅館周圍有異常跡象,起身上廁所,借以查看情況。突然一聲槍響,南回到房里,見到代替他打牌的同伴已血濺滿地,吉鴻昌將軍也已負傷。南主張立即隱蔽起來,吉鴻昌卻認為法租界內國民黨無能為力,遂住進醫院治療。國民黨脅迫法租界允許其公開逮捕吉將軍并解送北平。南即赴上海,向中央軍委周恩來匯報。吉將軍后來在北平光榮犧牲。
另一件是南漢宸1941年出任陜甘寧邊區財政廳長。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停發八路軍軍餉,并封鎖邊區,企圖困死共產黨。毛澤東約時任黨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的南漢宸談話,提出要南擔任邊區財政廳長,解決邊區經濟困難,包括穿衣、醫療、電訊等問題。南說:這是無米之炊。毛說:如果不是無米之炊,也不會找你。南就任財政廳長后,把邊區的特產集中起來。當年辛亥革命時,孫中山要求結交幫會,滲入新軍,從而爆發辛亥革命,南漢宸早年參加革命,為動員群眾曾參加幫會,廣交三教九流,資格很老。此時他到西安,幫會首腦奉之為老前輩。南要他們幫助,把邊區特產越過胡宗南的封鎖線,運到西安,再買成布匹、藥品等必需品,運進邊區。幫會動員他們在胡宗南等部隊里的官兵,負責搬出和搬進,解決了邊區的燃眉之急,從而打破了封鎖。
到北京后,南漢宸廣交有識之士,他在銀行,聘請章乃器、千家駒、沈志遠為顧問,信任冀朝鼎、寧加風、鄭伯彬,成立研究處。各色人等聞風投效。由于他善于用人,這些人出了不少好點子。南的講話很生動,多講事實,淺顯易懂。我為他起草報告提綱,他常常只選擇要點寫幾個大字,就去報告。例如1950年講制止通貨膨脹,他說這是火車爬八達嶺,上去了就是康莊大道。為什么他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后來我才知道他天天記日記。這些日記現在他的兒媳手中,不愿拿出來,有寶貴的史料價值。
南漢宸在貨幣穩定、貨幣制度、金融政策等方面,都有特殊的建樹。
穩定貨幣三步走
我在香港時,得知南漢宸籌備人民銀行,準備發行貨幣。當時,都以為會仿效蘇聯貨幣改革政策,就是在戰爭結束之后,以舊幣換新幣,實行差別兌換,例如,用十元舊幣換五元新幣,乘機剝奪一部分人的貨幣財富,壓縮貨幣流通量,從而實現貨幣穩定。但南認為蘇聯的貨幣改革政策不可取。中國的貨幣政策采取了三步走的步驟:
(1)1948年東北、華北、華東等解放區連成一片,冀南、北海、晉西北、東北各銀行票子相互滲透。由于各地貨幣價值不一,規定了不同的兌換比率。這種比率變化使貨幣流通不暢,直接影響做生意。董必武同志指示南漢宸召集華北各解放區的經濟、金融負責人交換意見,大家傾向于貨幣統一。當時四野進關,包圍平津,解放在即。各路部隊都帶當地發行的貨幣兵臨城下。平津解放后將面臨八種貨幣進城,這種\"八國聯軍\"進北京的局面,必將引發物價混亂。于是中央決定提前發行人民幣,在1948年平津解放前夕,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行貨幣。現在看來,這個決策是很符合實際的。
(2)平津解放后,希冀出現物價穩定的局面。但是大軍南下,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陸續解放以后,物價卻加劇上漲。1949年發生了四次大漲風。這是因為國民黨敗逃時破壞交通、掠奪財富,造成民窮財盡的局面。大城市解放后,交通要恢復,工商業要恢復生產,急需大筆投資。當時人民幣發行由各大區中央局掌握。每座城市解放后,都要投放大量貨幣。這些貨幣便匯到先解放地區購買物資,引起全國物價大漲。事實證明,貨幣分區發行、分區穩定是不可能的,穩定物價,必須在全國范圍內采取統一措施。這就促使中央決定1950年3月采取統一財經工作措施,對財政、商業、銀行乃至鐵道部門必須統一管理。當時實行的是財政、貿易、鐵路等的金庫制度。這些部門的收入各自匯入中央的金庫,由中央各部統一開支、下撥款項,實行統收統支。銀行資金則由總行統一管理,每一文存款都由總行支配。\"存款往上交,貸款看指標\"。財政催收稅款,發行公債,多收少支;貿易多售貨、少收購;銀行以市場利率吸收私人存款,暫停放款,多存少放。為了把資金匯到中央財政部、貿易部、鐵道部,要銀行\"收存款,建金庫,靈活調撥\",即建立發行庫,靈活調撥到北京,以便統一支配。銀行為此縣縣建行,并設立發行庫。以至銀行無人可派,東北銀行曹菊如行長把警衛員也派出去當行長。各地的錢,由銀行分支機構交給發行庫,在當地入庫,北京出庫,不必增加貨幣發行量,以利于收支平衡。
銀行在統一財經工作、穩定貨幣中,擔負了重要的任務。為此銀行學習蘇聯經驗,派員赴東北。由于東北全境解放,中央保留東北貨幣,由曹菊如任行長,要求東北首先進行和平建設,學習蘇聯經驗。我和趙志誠、楊哲省同志去東北,訪問了東北的會計局和東北銀行。當時東北財經工作的領導人是朱理治、曹菊如和王企之,會計局負責人是李更新,東北銀行領導人是王企之。當時東北大企業如鞍鋼、本溪等處的大型企業之間的貿易均采用轉賬付款,由會計局扎賬、相互抵消。銀行主要是搞現金出納。當時提出盡量多轉賬結算,現金限于對私營企業和個人的支付,這部分要編計劃,限制數量。這種做法的實質是發展國營經濟網,限制和縮小私人經濟。現金管理很嚴格,只準留三天的現金開支,以此控制貨幣發行量,求取物價穩定。東北銀行有些人自稱,\"高政委得了斯大林的真傳,銀行是信貸、結算、現金出納中心\"。人民銀行還派胡景云、尚明、韓雷赴蘇聯學習蘇聯銀行的經驗。
當時政務院頒布了現金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機關、團體、企業只留三天的現金開支,其他必須存入人民銀行,公家之間不許用現金付款,只準用轉賬支付。原來各單位有余錢就買些布匹、糧食,盡量把錢花出去,以免貶值。同時要求把各單位和個人的余錢存入人民銀行,不準存入私人銀行,因此人民銀行存款開始猛增。過去銀行只印票子、發票子,似貨幣發行公司,款子撥給部隊或機關后就有去無回,不知去向,銀行沒有存款。這時銀行涌進來大量存款,成了有存款、能放款的名符其實的銀行。
由于規定各單位之間不得借貸,必須通過銀行轉賬付款,又由于各單位必須從銀行提取現金支付工資和零星開支,國營商業售貨所得現金必須當夜解交銀行,因此銀行也就成為信貸、結算、現金出納中心。票子從銀行出去,當月回到銀行,貨幣流通速度,大體上一年達十二次,這就加速了貨幣回籠的速度,有利于減少貨幣發行數量。
(3)由于以上措施,國民經濟得以恢復,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貨幣長期穩定。1955年時人民銀行以一萬兌一的比率收回舊幣,換發新幣,以掃除自1937年以來將近20年的通貨膨脹殘跡。我們采取了無差別兌換的辦法,并事先廣為宣傳,要求風平浪靜中換發新幣。新幣分一元、三元、五元、十元,色澤不同,圖案不同,印有各民族文字,做買賣、記賬都很方便,受到群眾的歡迎。我國貨幣改革三步驟終于完全、圓滿實現。
貨幣政策的\"三緊三松\"
在這個基礎上,銀行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節,這就是實行\"三緊三松\"。當時農村存在著汪洋大海式的農民個體經濟,城市有私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國營經濟主要是國營商業,全社會屬于市場經濟性質。市場經濟中貨幣主導一切,沒有票子就不能交易。人民銀行掌握票子---銀根,就牽動著市場的興衰、物價的漲落。從1950年3月起,人民銀行就開始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其間有過三次緊縮、三次放松。
(1)1950年3月統一財經工作,制止通貨膨脹,這是第一次緊縮。銀行暫停貸款并收回貸款,減少貨幣投放。沒有想到這些措施發生的效力如此之快、如此劇烈,很快物價下落,存貨山積,工廠停工,錢莊倒閉,私人銀行破產,銀樓關門,工商戶蕭條。總行檢視七大城市分行的頭寸電報,才發現銀行貨幣發行額已有三分之一回到銀行,稱為銀行的業務庫存。過去我們控制貨幣發行量,增加發行要經中央批準。現在起作用的是銀行業務庫存之外的市場貨幣流通量,即貨幣發行額減去銀行業務庫存等于市場實際貨幣流通量。
中央財委主任陳云和副主任薄一波召集七大城市工商局長會議,決定調整工商業。為了防備增加工商業貸款后工商業的投機會死灰復燃、再度哄抬物價,決定由銀行貸款國營企業,擴大對私營企業的加工、訂貨、收購。這就是所謂\"壘墻政策\",讓國營商業庫存壯大起來成為穩定物價的物質力量。同時以收購農產品支持農民增產,以加工、訂貨、收購促進私人工商業恢復生產。陳云形象地說:一邊是汪洋大海的小農經濟,一邊是私人企業,國營貿易身居中間,跑來跑去,這就是當時的中國經濟形勢。貨幣經由國營商業投放市場以后,銀根開始放松,恢復了工商業的信心和活力,這就是一緊一松。
(2)抗美援朝開始后,我們為防備市場發生劇烈的波動,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當時銀行存款主要是國家機關、團體、企業的,因此需要穩定這些公家存款,防止提取。我們采取公家存款保值的辦法,安定人心,同時緊縮貸款,待安定以后再放松。這是第二次緊縮和放松。
(3)\"三反\"\"五反\"以后,國家收購減少,工商業信心動搖。為了防止市場停滯,決定由銀行貸款工商業,并親自送貸款上門,使工商業知道共產黨仍然需要并支持工商業。這是第三次緊縮和放松。
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
我國革命戰爭中,把建立根據地作為重要的任務,而根據地又必須發行自己的貨幣。軍隊、政權、貨幣三者密切不可分。江西紅色政權,擁有自己發行的貨幣;抗日戰爭期間,各根據地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陜甘寧邊區先是發行光華商店的輔幣,然后發行邊幣。同時發動貨幣斗爭,把法幣排擠出去。皖南事變后,山東先是割斷然后排除國民黨政府法幣,從而實現了我幣的獨立和穩定。有了獨立的貨幣,才能形成獨立市場,并為根據地提供必要時發行貨幣彌補財政收入的可能。因此,各根據地均重視發行貨幣和從事貨幣斗爭、驅逐敵幣的斗爭。
人民幣繼承我根據地貨幣的特點,形成獨立的、統一的、穩定的貨幣制度。
(1)人民幣是獨立的。在發行之初,即申明人民幣不與金銀相聯系,而以豐富的生活資料供應為保證。人民幣的匯率主要依據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而定。
舊中國幾千年來以白銀為貨幣。先是以銀兩為本位,廢兩改元以后以銀元為本位。金銀是世界各國通用的貨幣。發達國家20世紀先后由銀本位過渡到金本位。英國在中國推銷鴉片,造成中國白銀外流,形成貨幣緊縮,引起銀貴物賤,使中國的銀元價值動蕩不定,動搖國本。實行法幣制度后,發行紙幣,依靠英國收購白銀,換成英鎊。法幣價值以大條銀在倫敦的市價為準。英國再將白銀轉賣給美國。美國為爭霸而停止從英國收購白銀,中國轉而依靠美國,落入美元集團。抗日戰爭開始后,國民黨依仗美國貸款,購買美國黃金,運回國內,推行黃金政策,依靠出售黃金現貨和黃金儲蓄,以緩和法幣通貨膨脹。1948年\"八一九\"國民黨改發金圓券,借以欺騙群眾。因此,舊中國以金銀為貨幣,始終擺脫不了西方的控制,是一種半殖民地性質的貨幣制度。
蘇聯的盧布,又是另一番景象。斯大林在關于《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強調貨幣是黃金的符號,并為盧布規定含金量,而且高估盧布的價值,在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匯兌中占盡便宜。其所以強調黃金,是因為蘇聯盛產黃金,約占世界產量的五分之二。蘇聯盧布含金量定的很高,遠遠超過盧布的實際購買力,據此,使東歐各國在匯兌中吃了大虧。中國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但貨幣購買力較高。人民幣單位價值高于盧布。斯大林不允許社會主義國家的單位貨幣價值高于盧布,當時中國人民幣單位價值卻高于盧布。為此斯大林曾親自過問,向中國提出質問。斯大林逝世后,東歐各國提出盧布定值過高,要求計算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改訂匯率,并退賠過去占的便宜。此舉連續進行數年之久。
(2)人民幣又是我國統一的貨幣。發行之初,就收回了八種各根據地發行的貨幣,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市場,后來又陸續收兌了新疆和西藏發行的貨幣。原來保留東北銀行貨幣,以利于首先恢復東北解放區的經濟。1950年人民幣穩定后,也收回東北貨幣,實現了全國貨幣的統一。正因此,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后,東北市場得以保持穩定。
貨幣統一是人民夢寐以求的愿望。舊中國就是在蔣介石當政以后,也未實現貨幣統一。山西流通閻錫山的老頭票,廣東使用陳濟棠的毫洋,李宗仁、白崇禧發行廣西銀行券,更不要說偽滿洲國的紙幣和臺灣的臺幣了。
銀行業務全面發展
人民幣穩定以后,銀行的信貸業務得到全面發展。原來農村都是實物交換,馬戲團在農村流動演出,觀看者要交一個雞蛋,貨幣穩定以后交人民幣就可以了,這就是貨幣下鄉。南漢宸提出把銀行機構伸到農村去,發放農貸,發展信用合作社,打擊高利貸,幫助土改后的農民發展生產,防止兩極分化。1950年銀行縣縣設行,1952年鎮鎮設營業所。人民銀行貸款支持國營企業迅速發展,執行\"壘墻政策\",使物價穩定得到保障,并發揮其收購農產品并轉售出去的作用,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支持國營商業進行加工訂貨收購,促進工商業的發展。對私營工商業也廣泛開展業務。
南漢宸之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在銀行作為頭號反動學術權威挨斗。有一天,忽然聽到大街上一陣嘈雜之聲。口號聲傳來,原來喊的是\"打倒南漢宸\"和污蔑南的夫人王友蘭的污穢詞句。我是待罪之囚,不能上街去看,揪心不已。南漢宸自1952年發現高血壓重癥以后,就被迫休養。其后,他抱病出訪古巴、日本,歷經風險。他已屆風燭殘年,哪經得起在卡車上長時站立這種噴氣式的游斗。
次日就傳來南漢宸去世的消息。原來游街一天下來,南漢宸身疲力竭,病體難支。一個老革命家未喪敵手,卻要經受這般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南漢宸提筆寫信給黨中央,陳述自己經受不住,請求黨的諒解,服安眠藥佐以白蘭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周總理聞訊讓王震前去探視。王震拳打腳踢,打開一條血路,發現南漢宸尸體已經僵硬。造反派說這是畏罪自殺。王震說這是蓄意謀殺。
南漢宸的好友王學文同志告訴我,是陳伯達唆使造反派逼死南漢宸,因為陳伯達天津被捕自首的情節,為當時活動在平津一帶的南漢宸偵知,并向延安匯報。他害怕南漢宸公開這段事實,就先下手為強,先后逼死南漢宸和王世英。又有人說因為南漢宸、王世英和彭德懷、賀龍等曾聯名反對毛澤東和江青結婚,使江等人懷恨在心,導致了這一個個悲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為南漢宸徹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