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親臨深圳特區視察,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發展航程中,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重溫這次歷史事件,仍然使人深思,獲益不淺。
當年我是新華社深圳特區支社社長,曾經有幸親歷見證了鄧小平踏足深圳這塊當時被視為是非之地的情景。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雖然歷史已經悠遠而去,然而留在腦海里的珍貴記憶,卻是我的記者生涯中最值得深深緬懷的一頁。
(一)
那是發生在1984年1月24日的事情。這天清晨,我突然接到深圳市委接待辦主任張榮打來的電話,說有重要任務,要我在中午11點半之前到達迎賓館待命。電話中我問他是誰來深圳,張榮說,你去了就知道了,到時候會給你們交待任務。我依時到達迎賓館六號樓,見到《深圳特區報》資深攝影記者江式高已早我抵達。他一面同我打招呼,一面在調校幾部照相機。正當我們在猜測哪個中央領導可能來的時候,市委秘書長鄒爾康和幾位工作人員進來了。隨即鄒爾康告訴我們說,小平同志和王震、楊尚昆一行將在中午12點半左右抵達深圳,要我們一起跟著他們的參觀活動。不久,《南方日報》駐深圳記者站站長李通波,以及深圳電視臺記者也來了。
中午12時50分,一輛白色中型旅行車徐徐駛入迎賓館,來到桂園小別墅門前停下。當身穿深灰色中山裝的鄧小平健步走下車時,早就列隊迎候在這里的賓館工作人員,個個興奮激動地鼓掌,熱情歡迎貴賓們的到來,市委和市政府領導周鼎、周溪舞、劉波、羅昌仁等快步迎上前去,市委書記兼市長梁湘一一介紹他們同鄧小平握手,氣氛熱烈而又簡單樸素。
貴賓們步入會客廳以后,鄧小平干脆地揮著手對梁湘等人說,你們都先回去休息,下午再來聽聽你們談情況。大家走出桂園別墅,市領導乘車離開,工作人員各自散去,別墅頓時清靜下來。庭院中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紅艷艷的杜鵑迎風搖曳,仿佛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二)
1984年的深圳,迎來了特區大規模建設的第五個春天。特區建設者們早就盼望著倡導創辦特區的鄧小平,能親自看看這片改革開放熱土的一切。而今他們的心愿實現了,他老人家到來的喜訊,宛如溫暖的春風吹拂著人們的心田。中午已經見到鄧小平的市領導們,個個臉上的表情都在希冀著,能聆聽到他老人家的指導,更渴望他老人家能來澄清特區創辦四年來的是是非非。
帶領著深圳特區建設這支千軍萬馬隊伍的市領導班子成員,都是一批步入中老年的優秀干部,他們離開了原先的優越工作崗位,肩負著歷史使命,來到左禍深重、人心動蕩、田園荒蕪、百業待興的邊陲之地,面對的是繁重的建設任務,他們不但要克服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缺物資、缺水、缺電、缺糧等重重困難,還要承受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和輿論壓力。那時國內外媒體和某些政經界人士,對深圳的各種非議指責沸沸揚揚,嚇人的大帽子像緊箍咒,讓人神經緊繃。1983年夏天,一家有影響的大報突然登出一篇文章題為《歷史租界的由來》,與此相呼應又連續發表文章批判中國歷史上的洋務運動及其失敗教訓,矛頭直指深圳,影射深圳特區是新的\"租界\";有的文章作者甚至危言聳聽地告誡人們,要警惕中國出現新買辦和李鴻章式的人物。一批批已經退居二線的內地來深圳參觀的老干部,其中一些人往往帶著有色眼光而來,有的人視特區為異端,留下指責和罵名拂袖而去。甚至有的人回到內地說,深圳除了五星紅旗還在,社會主義已經看不見了,特區姓\"資\"不姓\"社\"了。深圳經濟特區這個剛剛在南中國大地降生不久的初生嬰兒,被這些在閉關鎖國自我封閉環境下生活慣了的人,看成是不祥的怪嬰。
圍繞著要不要辦特區和辦特區是對是錯的爭論,猶如來勢洶洶的強臺風向著深圳灣席卷而來。特區究竟辦得怎么樣?鄧小平腦子里一直裝著的這個大問號,促使他南下廣東來看個究竟。1984年元旦過后不久,鄧小平在王震、楊尚昆等陪同下,于1月24日上午到達廣州火車站。在這里迎候中央領導的廣東省幾位領導,要把客人接去珠島賓館休息,鄧小平不顧旅途疲勞堅持要先去深圳,他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要去看一看特區究竟辦得怎么樣?他那堅定的口氣和話語中蘊含著對特區這個初生兒寄予深切關愛的急切之情,感染著所有在場的人。深受感動的廣東省省長梁靈光,原廣東省省長、中顧委委員劉田夫等,隨即和鄧小平一行返回車廂陪同著他們一齊來到深圳。
(三)
1984年1月24日下午3時,深圳市領導班子成員和一些部門負責人,齊集到迎賓館二樓會議室等候著。初春柔和的陽光透過白色的紗簾照進室內,使會場充滿著溫暖而靜蘊的氣氛。人們時不時看看表,時間終于到了下午3點30分,鄧小平、王震、楊尚昆等來到了會議室。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后,梁湘把坐在前排的市委常委們逐一介紹給鄧小平認識,手里拿著名單的鄧小平一個個對號,親切地詢問他們是什么地方的人,原來在哪個單位工作。隨后他請梁湘講一講深圳的情況。
梁湘指著掛在墻上的深圳地圖,介紹特區開發建設規模和辦特區前的歷史狀況,匯報了辦特區四年來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以及干部職工的收入生活現狀。他說,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一年翻了一番,比辦特區前的1979年增長了10倍。鄧小平聽了后頻頻點頭,這時他點上一支香煙,神態自若地靠著沙發慢慢地吸著煙,繼續細心地聽著匯報。接著,梁湘談到特區建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以及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他對鄧小平說:\"辦特區是您老人家倡議的,是黨中央的決策,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來看看,好讓您放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示和支持。\"梁湘請求鄧小平給大家講話。這時鄧小平滅掉了手里的煙頭微笑著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講的這些情況我都裝在腦子里,不過不發表意見。\"他的親切詼諧的話語,使會場頓時輕松活躍起來,與會人員恍然而悟,不約而同地發出會意的笑聲。這幽默和笑聲,把高層領導者與身處特區建設第一線的組織指揮者的心連在一起,融匯著相互理解的深厚情誼。這時,楊尚昆插話說:小平同志很關心特區,這次主要是來廣東休息,有關問題我們回京后吹個風,讓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解決。隨即他提議出去走一走。
(四)
如果說梁湘短短40多分鐘匯報的許多有說服力的數字,開始使鄧小平腦子里的大問號變小的話,而當他走出賓館游覽市容,以及此后兩天他所到之處耳聞目睹的大量具體事實,更使這位智力超凡、判斷精辟的偉大改革家,從中洞察到特區這個時代驕子富有的強大生命力,預見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中,她將擔當的重要角色。他老人家滿懷厚愛,熱切地期望她健康成長。
心情輕松愉快的賓主一行齊齊走出會議室,乘上旅行車離開賓館去游覽市容。下午4時50分,鄧小平一行登上建成開業不久的羅湖國際商業大廈,來到22層的頂樓天臺,從東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規模的羅湖新城區,呈現眼前的是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車流如梭,人流如織,遠處的深圳河從新城南面蜿蜒流向深圳灣,望過河那邊可以看清香港新界落馬洲的村落;回望近處,只見許多正在施工的工地,高聳的機械塔吊伸著長臂不停地轉動著。梁湘介紹說,羅湖新城區計劃興建一百多幢高層樓房,是目前全國高樓群最集中的地方,已成為市區最繁華的金融商業中心寶地。鄧小平指著西北角馬路對面一幢被腳手架和安全網裹罩著的工地問梁湘,那幢樓要建多少層?梁湘回答說,那幢樓叫國際貿易中心大廈,設計要求建53層,頂部設有旋轉觀光圓形大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建筑物,而且是施工難度最大的建筑工程。鄧小平聽后滿意地點著頭。
轉眼間已是時近黃昏,漸漸變得灰暗的天空現出一片橙黃色的彩霞。天臺上北風勁吹,氣溫只有九攝氏度,襲人的寒風把旁邊工作人員身穿的呢子大衣掀起了衣襟,身上只穿著深灰色普通便服的鄧小平,兩次揮手推開陪同人員要他穿上的大衣,站在天臺上久久凝望著,展現在他眼前的新城區,在夕陽和彩霞映照下,景色絢麗燦爛;特區建設者用雙手和汗水建造起來的一座座高樓,猶如在南國大地上矗起了一個個巨大的令世人矚目贊揚的\"驚嘆號\"。鄧小平目睹這些鼓舞人心的建筑藝術符號,腦子里原有的\"大問號\"一下被抹掉了。深圳短短四年間奇跡般的變化,激起他老人家的思緒,他對梁湘說,都看清楚了。深沉的眼神里閃亮著興奮喜悅的表情。
鄧小平一行離開天臺下樓來到馬路邊,早在半個小時之前,已有許多市民意外地發現了他們,喜出望外的群眾,一直在大樓外面等候著,消息傳開后,人群越聚越多,當鄧小平一行乘車離開時,滿懷崇敬愛戴之情的群眾用熱烈的掌聲夾道歡送。旅行車穿過商店林立的街道,坐在車上的鄧小平掀開窗簾凝望窗外,暮色中的羅湖新城,人流熙熙攘攘,一片繁榮興旺,徹底告別了昔日荒涼蕭條衰敗的景象。
(五)
25日上午10時,休息一夜后精神奕奕的鄧小平,在市領導和隨行人員陪同下,來到深圳河畔富甲一方的漁民村。一排排兩層高的小洋樓在陽光之下耀眼生輝,使貴賓們眼前一亮。村黨支書吳柏森特意穿上新買的拷花呢大衣,腳踏擦得烏黑發亮的皮鞋,早早就站在村口迎接貴客。鄧小平一下車,他便快步走上前去,緊緊握著鄧小平的手久久不放,突如其來的驚喜使他興奮激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想了好一陣子才說出\"歡迎您,歡迎您\"!梁湘提醒他說:你請小平同志到家里坐下來慢慢談談吧。吳柏森連聲說好好好,興沖沖地把貴客們領進自己的家里參觀。入口大門掛著紅燈籠,寬敞的客廳里鮮花怒放,大瓷花瓶插著濃綠的富貴竹,一套高級組合音響安置在客廳一角,長短皮沙發擺在主墻一邊,春節前夕迎來貴賓光臨,更加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氣氛。
吳柏森領著客人走遍樓上樓下,兩個客廳各有一臺大彩電和其它家用電器,臥室里的家具被褥全是新的,10多平方米的廚房里,冰箱、洗衣機、煤氣爐、電飯煲、熱水器一應俱全。鄧小平參觀完之后來到客廳坐下,他詢問了吳柏森的家庭經濟收入情況。吳柏森興奮地說:\"我現在生活上什么都不缺了,家里什么都有了,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這些窮苦的漁民,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現在村民都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鄧小平,感謝鄧伯伯的好政策。\"鄧小平糾正說:應當感謝黨中央。
吳柏森接著匯報了漁民村的變化。他說:60年代以前我們靠出海捕魚為生,村民住的是茅棚,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貧困,公社化后漁民村也沒有什么變化,那時沒有資金買不起機械漁船,近海的魚越來越少,收入越來越差。辦特區以后,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使漁民村最先得益,我們利用與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的優越條件,同港商合作搞來料加工,興辦工廠,開辦餐廳、商店和其它服務業,還購買了十多輛泥頭車搞土石方運輸。幾年來漁民村集體經濟發展很快,1981年全村戶戶收入過萬元,成為全省第一批萬元村;1982年全村由集體統籌建房,每戶建一幢兩層六房兩廳小洋樓,資金由集體負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由集體先墊付,村民分期還款,不到兩年家家都還清了;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300元,吳柏森還向客人亮了家底,1983年他一家平均每人月收入達500多元。坐在鄧小平旁邊的女兒鄧榕怕聽力不好的父親聽不清,便大聲說:老爺子,比你的工資還高哪。
走出客廳,鄧小平等來到村里的花壇假山前面,高興地同吳柏森等村干部一起合影留念。告別漁民村時,鄧小平沉思著說:全國農村要達到漁民村這個水平恐怕要100年。有陪同人員表示異議認為用不了那么長時間,鄧小平卻堅持說:我們國家大,情況復雜,至少要到本世紀末,還要再努力奮斗50年時間。后來,鄧小平又提出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并一針見血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80年代初的中國恐資病流行,還是留戀平均主義,以美化窮光榮、窮革命為時髦的年代。鄧小平這些深刻而又富有遠見的重要思想,正是醫治這種時代病的一劑良方。今天重溫改革開放發展的歷史,可以啟迪激勵人們更加奮發努力。20年后的漁民村,與時俱進,乘上建設國際化城市的快車,面貌煥然一新,當年令人羨慕不已的小洋房,而今不見了,原先的城中村被改造后成為鬧市中的一個花園式居民社區,重建的設施現代化的11幢小高層樓房,錯落有序地矗立在深圳河畔。漁民村這個名字只是記錄著昔日辛酸歷史的象征,原先的村民現在的生活水平,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內容,都已經升級換代。這里的巨變再一次提醒人們,要牢記鄧小平當年提出要再努力奮斗50年的預言,特區之外遠在窮鄉僻壤的內地農村,這20年里變化了多少?重溫這里的歷史,人們將更有緊迫的歷史使命感。
(六)
一個新興城市如果沒有新興產業,即使高樓林立,商店再多,燈火再輝煌,也只是一種表面繁榮。深圳從特區創辦開始,就注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把發展電子工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新產業。不到四年的時間深圳辦起60多家電子企業,1983年產值已達到2億多元,占當時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使幾年前只能生產鐵釘、醬料的深圳,一躍成為廣東省電子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新基地。
鄧小平對深圳的電子工業十分關注。25日下午,他參觀了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服務公司最早在深圳辦的電子廠,幾年間這家工廠集中力量開發電腦軟件,產品已經打進了港澳市場。鄧小平聽后高興地稱贊他們的做法,他說,有一位美籍華人學者告訴我,美國搞電腦軟件的人許多都是學生娃娃,中國有那么多學生娃娃,學校重視起來,完全有條件搞電腦軟件。今天重溫鄧小平這些話,對于教育部門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對于考慮電子行業發展方向的思路,仍然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26日清晨,桂園別墅花香四溢,清風撩人,初春和熙的陽光灑滿庭院,格外顯得暖和溫馨。神清氣爽的鄧小平步履輕松穩健地同家人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又同家人一起用早餐。工作人員發現,兩天來他和家人有說有笑,尤其和孫子們在一起時,興致特別高。按接待計劃,這天的行程將前往蛇口工業區參觀一個上午,然后從蛇口前往珠海。
9時30分,鄧小平一行驅車來到深圳灣濱海的蛇口工業區。主持創辦開拓工業區的闖將袁庚,把貴賓們領到辦公大樓七樓會議室。這里居高臨下,背山面海,視野開闊,鄧小平看過工業區全景的模型之后走到窗前,他指著蛇口港碼頭問袁庚,這個碼頭什么時候建成的?能停靠多少噸位的船?袁庚回答說:1979年春天創辦工業區的第一項工程就是移山填海興建碼頭。我們花了近一年時間建成了600米的碼頭泊位,現在已使用快四年了,可停靠5000噸以下的貨船,與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輪,也已營運了兩年了。鄧小平聽后稱贊說,你們搞了個港口,很好。
袁庚匯報說,中央的改革開放政策在蛇口工業區兩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辦工業區之前,這里是海上偷渡香港的口子,經常有外逃人員被淹死后的浮尸漂上沙灘,這些荒野陳尸大多數是農村的年青勞動力。自從辦特區以后,我們不但制止了外逃風,而且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資金回流。四年多來,蛇口工業區投資興辦的工廠已有46家,產品包括集裝箱、鋁材、油漆、食品、家用電器、服裝等。接著,袁庚重點介紹了工業區實行的體制改革。袁庚說,這幾年我們冒了點風險,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勞動人事制度實行招聘和合同制,工資實行職務工資加效益掛鉤的浮動工資,住房商品化,職工不吃大鍋飯,不端鐵飯碗,各類干部和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一律通過考核培訓后才上崗,工業區的領導干部不坐鐵交椅,從去年開始實行由職工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產生領導班子,實行任期責任制,上任滿一年還要進行群眾信任投票,不超過一半信任票的班子成員要及時更換。
袁庚說,我們還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作為整個工業區的口號。這時袁庚在猶豫著……他知道鄧小平在市里聽完匯報后不講話,也不表態,參觀時也很沉默,不露聲色;蛇口工業區一開始就實行官商分開,政企分開,這個做法雖然曾經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蛇口經驗、蛇口模式,被媒體廣為宣傳,揚名全國。然而反對的聲音也不少,有人就貶責蛇口是個\"要錢要命\"的地方,想到這些是非爭論,他腦子里閃著顧慮,用自問自答的語氣說:\"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也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小平同志當場表態,只要求允許我們繼續實踐試驗。\"袁庚這個不給客人出難題的聰明高招,使鄧小平和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匯報結束后,鄧小平等參觀了港商獨資的華益鋁材廠,登上工業區引進國外設備興建的微波通訊樓,從高處瀏覽了工業區全景。中午11時30分,主人把貴賓們領到\"海上世界\"作客就餐。這是一艘由退役的萬噸豪華旅游船明華輪改裝成的旅游景點。船上設有酒店、賓館和娛樂服務設施,鄧小平興致很高地參觀了船上各項設施,還到總統套房里看了看,然后走上甲板觀賞深圳灣海景。
中午12時30分,袁庚陪同貴賓們在頂層中餐廳就餐。餐桌上賓主熱烈交談,話題輕松,王震、楊尚昆等不時發出了笑聲。應袁庚的盛情敬酒,鄧小平高興地干了一杯茅臺酒,賓主舉杯相碰的瞬間,融匯著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與改革開放闖將之間的深厚情誼。
上完最后一道菜,餐廳女經理領著幾名服務員也走上前來給鄧小平敬酒,祝他老人家健康長壽。鄧小平臉上露著慈祥的笑容端起杯子答謝了她們。袁庚趁機風趣地說:她們都是不大懂事的年輕人,如有不合適的要求,請您不要責怪她們。袁庚的話音未落,幾個年輕人拿來了事前準備好的筆墨和宣紙擺上桌面,女經理鼓著勇氣走上前去請求鄧小平題字。在一片融洽的氣氛中,鄧小平高興地欣然揮毫寫下\"海上世界\"四個蒼勁的大字。全場熱烈的掌聲,像春潮般回蕩在平靜的深圳灣畔。
(七)
下午兩點多鐘,鄧小平一行登上一艘海軍炮艇離開深圳前往珠海。從26日下午到29日上午,鄧小平在珠海逗留期間,聽取了珠海市領導的匯報,參觀了工廠,會見了一批港澳人士。珠海這座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有山有海、繁花似錦的旅游城市,給鄧小平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離開珠海之際,鄧小平應主人的請求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的題辭,使珠海特區的建設者深受鼓舞。
珠海題辭的消息立即傳到了深圳,梁湘等市領導深深感到了壓力,他們焦急得坐立不安,都在猜測著、自責著:深圳工作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哪怕挨批評也好,到底他老人家怎樣想?怎樣評價深圳?難道一句話都沒有?一連串的疑團像兔子鉆進了心窩搗鼓得讓人難受。梁湘焦急之中打電話向省里求助,詢問到的消息說,鄧小平29日下午離開珠海回廣州,將在廣州過春節。深圳市委緊急召開常委會議,決定派人到廣州請求鄧小平給深圳題辭。任務落在接待辦主任張榮身上。梁湘對他說,你同省委接待辦關系熟,人頭也很熟,方便見機行事,我把市領導和全市人民的重擔都交給你了,一定要完成這個重任啊。
張榮心里掂量著此行任務的重要性,深知它的難度很大,卻二話不說承擔了下來。他急匆匆地趕到省委珠島賓館,先找到楊尚昆說明來意,拜托他安排。楊尚昆要他住下來等候消息,表示會盡快找機會轉達深圳市的要求。一天過去了,張榮沒有得到回音,第二天仍然沒有消息。深圳方面不斷來電話催問,張榮的心情十分沉重焦急,兩天都睡不好覺,吃不好飯。第三天一大早他再也耐不住又去找楊尚昆,得到的回答仍不十分肯定。楊尚昆說,這幾天小平同志回到廣州休息后心情很好,今天早飯后是個好機會,他要張榮作好準備。果然這天上午10點鐘左右,鄧小平散步之后,來到會客廳,看了看張榮早就在這里擺好的筆墨和宣紙,親切地同張榮打招呼。他老人家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早已胸有成竹,這時客廳里異常安靜,在場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鋪在桌面的宣紙上,只見他提起手腕懸肘揮動手中那支蘸滿墨汁的毫筆,寫下\"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25個濃墨遒勁的大字躍然紙上,最后的落款,他特意把時間寫為\"1984年1月26日\",表明還在深圳時已經有這個評價。張榮機靈地及時用照相機拍下這一歷史性的寶貴鏡頭。在場的人看到題辭都向張榮表示祝賀,讓他轉達他們對深圳市領導和特區建設者們的敬意。
激動興奮的張榮如釋重負,立即跑去打電話給深圳報喜。接電話的市委秘書長鄒爾康逐字記下張榮口述的題辭。一直在盼望消息的市領導紛紛趕到會議室聽鄒爾康連續重復念了三遍題辭內容,大家都喜出望外,歡欣鼓舞,深刻體會到鄧小平對深圳的評價,寄托著一份大海般深沉的厚愛。振奮人心的喜訊,就像乍春季節的一股巨大暖流,激蕩著特區建設者的心。這天正逢春節大年三十,往年的除夕夜市區顯得冷清平靜,這時卻洋溢著異常熱鬧歡騰的氣氛,四面八方傳來的爆竹聲,經久不息;騰空升起的煙花,噴出五彩光芒,把夜空染得斑斕繽紛,人們歡慶雙喜臨門的激情,使這片熱土釋放著無窮的活力。
(八)
鄧小平給深圳的題辭,是他老人家此次南行考察特區究竟辦得怎么樣的答案,他澄清視聽,力排眾議,給深圳作了公正的評價,從而使圍繞著要不要辦特區、辦特區是對是錯這個長達四年的是非之爭,有了旗幟鮮明的結論。深圳、珠海的巨變,使他決心更大,更堅毅果斷,他敏銳地把握著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思考著中國發展戰略目標的設計部署。回京后不久,鄧小平以超凡的膽識和勇氣作出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城市的英明決策,大大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發展。
然而,對特區的爭議遠未結束。鄧小平對深圳所作的帶結論性的題辭,只是平息了第一場爭論,接踵而來的是對市場經濟和特區姓\"資\"姓\"社\"等問題展開的爭論,一直從上世紀80年代中葉持續到90年代初,都在糾纏不休。這期間國內經歷了1989年那場政治風波,繼而是東歐動蕩,蘇聯解體,面臨著國際風云劇變的復雜形勢,國內\"左\"的思潮又有抬頭,這時從理論界里冒出了所謂\"和平演變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的論調,嚴重干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和改革開放國策的貫徹實施。這就是鄧小平給深圳題辭八年之后的猴年(1992年)春天再次南巡視察深圳的重要背景。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他老人家的長篇南巡談話,使長達12年之久的關于特區的爭論得到平息,糾正了偏離基本方針的錯誤傾向。鄧小平的談話明確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資\",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告誡全黨要警惕防\"左\",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等等,批判了把經濟領域的改革與和平演變混為一談的錯誤觀點,澄清理論是非。
鄧小平兩次視察深圳,時間雖然相隔八年,然而他老人家的思路是連貫的,兩次視察對于中國何去何從,對于實現中國發展戰略目標,都有著無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如果沒有1984年的深圳題辭,沒有1992年的南巡談話,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被推遲,甚至歷史要重寫。
撫今追昔,時光飛逝,快速的時代步伐,容易使人淡忘歷史。今天重溫深圳這20多年被許多人陌生了的歷史,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必然是會珍惜過去,尊重歷史,從前人那里吸取養料,總結經驗;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同樣也會懂得尊重歷史,珍惜眼前的一切,在享受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成果的時候,深深緬懷一代偉人鄧小平和他的豐功偉績;也會記住當年冒著風險頂著壓力,艱苦奮斗,從塵土飛揚的工地里走過來的老一代特區建設者們,在深圳這塊土地上灑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