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劉少奇同志在“文革”中蒙冤辭世35周年。在中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人們仍然懷念劉少奇同志對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建樹的功績。我也回憶起24年前,參加到河南省鄭州市迎取劉少奇同志骨灰工作的一些情節。當時拍攝的一些照片,20多年來從未公開發表,現在公諸于眾,作為對少奇同志逝世35周年的紀念。
1980年2月下旬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一屆五中全會,重要議程之一是為“文革”最大冤案的劉少奇主席平反昭雪,撤銷中共中央八屆十二中全會強加給劉少奇的所有罪名以及將其“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的錯誤決議,還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來面目。鄧小平同志對會議的評價是,會議開得非常好,而且一次比一次好,真正作到了暢所欲言。這次全會恢復設立書記處,當選為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認為,五中全會內容不比三中全會少,在國內外反應很大很強烈,其意義不低于前兩次全會。
五中全會公報公布:“在適當時間為劉少奇同志舉行追悼會?!敝醒胱畛鯖Q定在4月15日舉行追悼會,并成立治喪委員會進行籌備工作。后因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前往南斯拉夫參加鐵托總統的葬禮,而將劉少奇同志的追悼會推遲到4月17日舉行。
劉少奇同志從1969年10月17日晚7時許,于病中被用伊爾—14型3284號專機運離北京,晚9時30分左右到達河南省開封市關押,至1969年11月12日6時45分含恨因病辭世,距離開北京僅27天。11月13日夜12時,劉少奇的遺體在開封市火葬場火化。
據護送劉少奇前往開封并最終在開封火葬場觀察遺體火化情況的劉少奇主席原衛士長李太和同志的記述,劉少奇于1969年10月17日晚19時23分被用擔架抬離中南海福祿居,從北京西郊機場用飛機空運到河南,晚21點30分在開封機場降落,即被送入監護地點。李太和一行于11月8日奉專案組之命全部撤回北京。剛回北京不久,李太和即于11月12日夜得知劉少奇已去世的噩耗,又于11月13日凌晨趕往開封。李太和親手為劉少奇的遺體剪去亂發和胡須,并為遺體穿好衣服和鞋子,于當夜送至開封火葬場火化。當時為了保密,選定在夜間火化,并且謊稱被火化的遺體是一名“烈性傳染病患者”,火葬場由軍人予以警戒和封鎖,只留下了兩名火化工人。火化手續由北京趕來的專案組人員辦理,登記申請人時冒用了“劉原”的名字,對死者則填寫了“劉衛黃”這個劉少奇少年時曾經用過卻不為外界所知的名字。火化后,劉少奇的骨灰被放在一個普通的木質骨灰盒里,由北京來的人交費后寄放在開封火葬場骨灰存放室。后被長期擱置在骨灰陳列室第124號框格里。
造成十年內亂的“文革”結束后,黨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1979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央組織部聯合對劉少奇一案進行復查。很快,中央組織部首先對王光美同志作出結論:“王光美同志政治歷史清楚,沒有問題?!蓖?月,王光美同志被增補為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當年11月,聯合復查組經過核查,證明強加給劉少奇同志的所有罪名都是誣陷不實之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派員到河南,調查了解劉少奇被武裝監護、慘死在開封的情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兼河南省委“兩案”審理小組組長的趙文甫,在1979年3月5日,派人秘密前往開封,取回了劉少奇的骨灰盒。為防止意外,他把骨灰盒暫時存放在自己辦公室的鐵皮保險柜里,并只讓少數幾位省委領導知道了這個情況。
追悼會前,需將劉少奇同志的骨灰迎回北京。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專門研究并批準了中共中央組織部報送的《關于劉少奇同志骨灰從鄭州迎回北京的請示報告》,知會治喪委員會辦公室辦理。治喪委員會決定由王首道、劉瀾濤等同志陪同王光美同志及子女前往鄭州迎取骨灰。但當時中央決定,迎送骨灰的活動不在中央媒體上做公開報道,北京組織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攝影人員隨迎取骨灰的專機到鄭州,盡可能多地積累資料,將鏡頭拍足。河南省的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可對有關活動作地方新聞予以報道。由于當時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段君毅和第二書記胡立教都有事不在省內,所以在河南的活動,只有省委第三書記兼省長劉杰和省委書記戴蘇理、喬明甫、趙文甫等參加。河南省委對此事極為重視,幾次開會研究,確定由趙文甫書記具體負責。
1980年5月13日上午,王首道、劉瀾濤等同志陪同王光美同志及子女乘三叉戟專機飛抵鄭州,下榻于鄭州市的中州賓館。他們一行進入賓館,即被人們認出,住宿在中州賓館的一些外國賓客,也紛紛索要白花,希望能參加悼念活動。
當天下午,王光美等由趙文甫書記和河南省副省長史毅陪同前往開封。他們首先到開封市火葬場,在那里翻閱了當年的火化記錄和骨灰存放登記簿,王光美同志與當時參加火化的兩名工人作了簡短的交談,詢問了有關情況。然后即到劉少奇被關押的地方參觀。
劉少奇同志被關押的地方是原開封市政府院內一棟三層的老式樓房。這里解放前是開封銀行及其金庫,所以修得非常堅固,院落也不大。由于墻高房固,院落封閉,且只有一條安裝了鐵門的通道可以進出,符合易于保密的要求,因此選定在此,把少奇同志關押在一樓的一間斗室。這是一個套房的里間,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屋中央擺放一個單人木床,惟一可透光亮的窗戶豎著鐵柵,窗前有一張舊木桌,兩把椅子,此外別無他物,少奇同志在此只住了27天就溘然辭世。少奇同志死后,為等北京的指示和來人,其遺體被放在一具帆布擔架上,停放在同院原金庫的小房中達兩天一夜,然后才在13日夜間火化。在那間空空如也、屋長不及身長的類似過道的小金庫中,當時只好斜著擺放那具擔架。
關押少奇同志的房間按當時原物原樣陳設,王光美同志及子女劉愛琴、劉平平、劉源、劉亭亭等人進入小屋,看到房里的狀況,以及少奇同志最后用過的簡陋器物,睹物思人,再也控制不住心情的激蕩而潸然淚下。劉平平、劉亭亭撲倒在床上,抱著少奇同志病逝時的枕頭,哭喊著:“爸爸,爸爸?!甭務哂^者,無不為之心酸淚下。王光美同志強自抑制心中的悲憤,大聲地勸慰:“孩子們,堅強些?!?/p>
關押少奇同志的院落應該有著太過沉重的記憶,因為不僅劉少奇同志在此蒙冤辭世,以后,就在這個小院的二層樓,還關押過以“戰備疏散”名義轉送到開封的徐向前元帥。王光美同志一行離開時,很多開封市民風聞消息,匯聚攏來,形成了自發的夾道迎送,他們向著車內的王光美同志熱情地鼓掌,表達發自內心的深切慰問。
5月14日上午,在鄭州人民會堂第一休息室更換劉少奇同志的骨灰盒。喬明甫、趙文甫兩位書記將新舊兩個骨灰盒送到休息室。舊的骨灰盒個小且普通,盒上沒有照片,放照片處嵌著寫有“劉衛黃”三字的紙簽。盒內的骨灰袋為紅色綢質,袋上還印有“移風易俗”四個字。新的骨灰盒大一些,做工相當精致,正面居中鑲嵌著少奇同志的半身標準像,準備好的新骨灰袋是潔白的緞子所制。
8時30分,治喪委員會辦公室的王首道、劉瀾濤及河南省委書記劉杰、戴蘇理、喬明甫、趙文甫等同志,陪同王光美同志和子女劉愛琴、劉平平、劉源、劉亭亭步入休息室,在屋子中央白布鋪圍的長臺前肅立默哀。然后,劉杰同志打開舊骨灰盒,取出骨灰袋交給王光美同志。她沉痛地抱著骨灰袋,長時間地將臉偎依在骨灰袋上,又一次流下心酸的淚水,靜謐的房間內,隨之響起一片啜泣聲。接著,劉杰同志把套上新袋子的骨灰袋放入新骨灰盒,劉源把骨灰盒蓋好。在肅穆凝重的氣氛中,劉杰同志將骨灰盒捧入骨灰迎送儀式的會場。換盒后,舊的骨灰盒亦帶回北京,交由中國歷史博物館保存。
午后1時30分,正式的骨灰迎送儀式在鄭州人民會堂舉行。禮堂內懸掛的橫幅上寫著:“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永垂不朽”;舞臺正中懸掛著劉少奇同志的遺像;遺像下是黨旗覆蓋的骨灰盒;骨灰盒前擺放著一個花圈,花圈潔白的緞帶(下轉51頁)(上接43頁)上寫著:“獻給敬愛的少奇同志”,“光美率妙秀、愛琴、平平、源源、亭亭、瀟瀟”;會場內外,還擺放著治喪委員會及河南省黨政軍各部門敬獻的花圈共153個。
骨灰迎送儀式由河南省委書記戴蘇理主持,河南省委書記兼省長劉杰同志講話,參加儀式的有河南省黨政軍各部門負責人及鄭州市、開封市的領導共1500多人。王光美同志即席致辭,她簡略回顧了劉少奇同志于民主革命時期兩次在河南工作和建國后多次到河南的情況。她說,少奇同志熱愛河南人民,河南人民也培育了少奇同志。骨灰迎送儀式和河南人民懷念少奇同志的深厚感情表明,少奇同志活在河南人民和全國人民心中。
骨灰迎送儀式在凄婉低回的哀樂聲中結束后,即啟運少奇同志的骨灰。劉杰等河南省委的負責人分別將骨灰盒、少奇同志遺像、花圈交給家屬。劉源手捧黨旗覆蓋的骨灰盒,王光美同志手捧鮮花陪伴,走在隊列的最前邊,接著是劉愛琴捧護著少奇同志的遺像,然后是劉平平、劉亭亭兩人抬著花圈,緩緩步出會場。
王光美同志和子女及陪送骨灰到北京的河南省委書記劉杰、趙文甫登上靈車。這是一輛大轎車,車身披著黑紗,車前懸掛著劉少奇同志的遺像和黑白兩色的花球。車內素白潔凈,前部安放了一個素紗纏裹的臺子供奉骨灰盒。靈車由七輛摩托車護衛,駕車的警察臂纏黑紗,摩托車上也懸掛著白色的花球。從人民會堂至鄭州機場的路上,兩萬多鄭州市民肅立默哀,夾道送行。
午后3時,治喪辦公室同志陪同王光美同志等家屬,護送劉少奇同志的骨灰飛離鄭州,返回北京。彭真、薄一波同志等數百人在北京西郊機場迎接,并一同將少奇同志的骨灰迎送安放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那是國家主席劉少奇生前辦公和會見外賓的主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