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兩《言》,一是指1848年馬、恩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二是指1859年馬克思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序言”,兩篇巨著相距十一年,雖然背景不同,寫作的目的不同,而且文字的風格、氣度各異,但它們的基本精神則都是為了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奧秘,以及指出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求解放的道路。因此可以說,兩篇雄文具有一定的對比性和參照性。
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大革命以及英國的產業革命是《共產黨宣言》產生的時代背景。1847年底,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委托,開始起草《共產黨宣言》。馬、恩根據資本主義社會初期所暴露的社會弊端,如“生產的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由于生產過剩而產生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殘酷剝削促使階級分化日趨嚴重,“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不存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因此就認為實現共產主義再也不是空想了。同時資產階級還鑄造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掘墓人”———現代工人階級。于是斷定:“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以尖銳、辛辣的語言和犀利、流暢的文字對資產階級毫不留情地揭露、批判,對無產階級抱著無限的同情,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社會。于是一部震驚世界的巨著———《共產黨宣言》誕生了。
《宣言》發表以后十一年,也就是1859年1月,馬克思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寫了一篇寓意深遠的“序言”,這篇“序言”在《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業年表》一書中,稱之謂是“對唯物主義歷史觀原理作了經典性的表述”。(詳見該書208頁)同年6月,根據馬克思的建議,該“序言”先在德國的《人民報》上率先發表,隨后又在美國的許多德文報紙上陸續發表,直到《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正式出版時,才收入該書一并出版發行。由此可見,該文雖然是一篇學術性的文章,但它的歷史作用和政治理論意義卻是劃時代的。
我認為,“序言”對《宣言》來說,雖然只僅僅過了十一年,然而至少仍在三個大的方面作了重大的修正和補充:
第一個重大的補充和修正,我認為在社會進化規律方面。《宣言》明確指出:“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就是說“階級斗爭”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在抗戰時期我接受了這一理論。雖然社會進化的內容不僅僅是階級斗爭。如自然科學方面的發明和發現等等,都對社會進化,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使我產生疑問的例證是:原始共產社會沒有階級當然也就沒有階級斗爭,那么這個社會是怎么進化的?!這個問號在我的頭腦里存在了幾十年。雖然恩格斯加了注釋:“確切地說,這是指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但仍然解釋不了我上面的疑問。可是后來當我讀到馬克思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序言”時,“序言”卻明確地把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統一的辯證規律當作了社會進化的動力。我認為“序言”中的這一表述,不僅可以解釋原始共產社會是如何進化的,而且還可以說明任何社會的進化規律。“序言”說:“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的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生產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詳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Ⅱ卷82頁)從馬克思這段概括中,雄辯地說明:生產關系、生產力矛盾統一的辯證規律,是一切社會進化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是不爭的事實。這里說明兩點:一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兩者永遠不可分割;二是兩者不能錯位,生產力永遠是決定的因素,生產關系永遠是服從和服務于生產力的。兩者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因此我認為:從《宣言》的把階級斗爭看成社會進化的動力,到“序言”的把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統一的辯證規律作為社會進化的動力,是“序言”對《宣言》的一個很大的補充和修正。它不是一般的補充和修正,而是一個很重要的關于社會進化理論的補充和修正。
第二個大的補充和修正是:《宣言》指出:“共產主義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因而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宣言》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已強大到資本主義制度“容納”不下自己的地步,因而生產過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工人罷工、破壞機器、階級沖突不斷加劇,同時資本主義還為自己的滅亡“鑄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及“運用這些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階級即無產者”來埋葬資本主義制度。(以上引文見《共產黨宣言》)可是僅僅過了十一年,馬克思根據新的研究,在“序言”中卻說:資本主義“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詳見《馬、恩選集》Ⅱ卷83頁)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我認為這是“序言”對《共產黨宣言》又一個重大的補充和修正。
第三個大的補充和修正是:《共產黨宣言》提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用行政手段消滅資產階級所有制。并且還提出十條消滅資本主義的具體措施。但是僅僅過了十一年,馬克思在他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寫的“序言”中卻又提出:“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詳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Ⅱ卷83頁)上述兩者的提法也是不同的。前者《宣言》是無條件地要求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用無產階級專政的手段消滅資產階級所有制;而后者“序言”則認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是物質的,它需要的“物質條件”必須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否則是“決不會出現的”。所謂“成熟”,我認為就是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指出的,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工業化水平要高,生產力水平要強,社會財富的積累要豐厚。(詳見該文第十九題)也就是說,上述的“物質條件”如果不具備,想超前用暴力手段奪取了政權,用行政措施沒收了資產階級的財產消滅了私有制,結果反而會阻礙或破壞生產力的發展,敗壞共產主義的名聲,自己也是存在不下去的,實際上是欲速則不達。強大蘇聯的解體,中國建國初期的歷史教訓,都充分說明超前思維是無濟于事的,達不到目的的。
以上三點論證,我認為充分說明:“序言”從根本上補充和修正了《共產黨宣言》。
馬、恩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問世已經有156年了。他們本來是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寫的宣言書。《宣言》發表以來,19世紀末時,歐洲少數幾個國家,如法國、德國、西班牙等,曾掀起過短暫的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時間最長的要算有名的巴黎公社的武裝革命了,也僅存在了三個多月就被資產階級的軍隊鎮壓下去。到了20世紀初葉,俄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爆發了十月革命,它雖然不符合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所講的社會主義“不能首先在一個國家發生”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預言,因為它需要的“物質條件”當時在俄國還不具備,(詳見《馬、恩選集》Ⅰ卷221頁)但卻符合《共產黨宣言》的基本精神,因此當時列寧被斯大林說成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不久,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火,在東方和被壓迫、被侵略國家普遍燃起,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甚至很多封建性的國家,也普遍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武裝斗爭,很多殖民地國家取得了勝利,人民得到了解放,這不能不歸功于《共產黨宣言》的偉大號召力和影響力。西方很多發達國家,雖然沒有按照《宣言》的號召,走上武裝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但是,資產階級不得不收斂他們的殘酷剝削手段,相對改變工人階級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并實行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這也應該歸功于《共產黨宣言》所推動的工人斗爭的強大壓力。
然而,如果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武器來檢驗《共產黨宣言》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那么156年的歷史證明,《宣言》中若干論點還是不夠科學的。而馬克思在1895年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所寫的“序言”,卻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過145年的革命實踐證明,馬克思在“序言”中所作的“對唯物主義歷史觀原理”“經典性的表述”,是精確的。無論是關于社會進化規律的研究也好,對資本主義滅亡條件的分析也好,對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實現的物質基礎的論述也好,即前面所談“序言”對《宣言》所作的三個重大的補充和修正,我認為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革命實踐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