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工人代表大會組織的戲曲晚會上,看了秦腔《升官圖》、《二進宮》、《五典坡》等劇的演出,在場觀眾情緒很高,掌聲不斷。毛澤東向坐在身邊的工會負責人毛其華說:“你看,群眾非常歡迎這種形式,群眾歡迎的形式我們應該搞,但是內容太舊了,應該有新的革命內容。”毛其華指著坐在毛澤東身后的柯仲平說:“這是文協的老柯,他是專門搞文化工作的……”毛澤東轉身親切地問柯仲平:“是不是應該搞啊?”柯仲平(時任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副主席)肯定地回答說:“應該,應該。”并堅定地接受了毛澤東的指示。
從第二天起,柯仲平就四處奔走,招人籌資,決心創造一個以古老秦腔藝術形式,反映紅軍將士和勞苦大眾生活的藝術團體。
20世紀30年代,陜甘寧邊區的處境十分艱難,要完成這么一個任務,困難是很大的。但是,在陜甘寧邊區很有名的云南籍詩人柯仲平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并展開了細致而深入的工作。在尋覓人才的過程中,他獲知延安師范學校有一位老師叫馬健翎。此人能編會唱,酷愛秦腔和眉戶藝術,同時還領導著一個以學生為主的“鄉土劇團”,經常編寫一些秧歌劇或秦腔折子戲,在不同場合下演出。柯仲平如獲至寶,很快約見了馬健翎。當柯仲平談起想組建一個新型秦腔劇團時,馬健翎十分激動,他說早有此愿,特別是當得知這是毛澤東指示時,更加堅定了實現此愿望的決心。
在組建劇團最困難的時候,毛澤東派人送來了300塊銀元,極大地解決了建團的燃眉之急。經柯仲平、馬健翎和另外幾位同志反復研究后決定,劇團的名字定為“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以顯示永遠為民眾服務的決心。劇團建立了必要的機構和章程,柯仲平任團長,馬健翎任副團長兼劇務主任。
1938年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第二年,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決心把強盜趕出中國去。抗戰!抗戰!挽救瀕臨滅亡的中華民族!這是時代的呼聲。民眾劇團結合這一形勢,在很短的時間里,趕排出了一批秦腔現代短戲《好男兒》、《一條路》、《回關東》等。這恐怕算最早用秦腔藝術,謳歌人民戰斗、生活的劇目了,也是自毛澤東指示后第一批秦腔現代戲的處女作。
《好男兒》描寫的是東北抗日聯軍戰士鄭二虎被日軍俘虜后,遭嚴刑拷打,寧死不屈。后來抗日聯軍打進縣城救出了鄭二虎,全殲了縣城的日偽軍。此劇主題鮮明,短小精悍,具有很大的鼓動性和喚起人們奮斗的感染力。《一條路》和《回關東》同樣是號召人們團結起來,抗擊日寇侵略的故事。1938年7月4日,在延安天主教堂公演時,極大地轟動了延安縣城,秦腔藝術經更新內容后,得到了觀眾的真心喜愛!1938年秋,馬健翎編了一個話劇叫《國魂》,此劇是反映黨的統戰政策的:共產黨號召知識分子團結一致,抗擊日本侵略者。1938年冬天,此劇首次在抗日軍政大學演出,毛澤東也親臨現場觀看。戲演完后觀眾普遍反映說,故事曲折,情節動人。毛澤東當晚就接見了馬健翎,說:“這個戲寫得很成功。很好,如果你能把它改為秦腔,作用就更大了。”馬健翎很快把話劇《國魂》改成了秦腔。當此劇再次以秦腔形式演出時,毛澤東又一次觀看了演出,非常高興,并拍手叫好。過了幾天,毛澤東寫信給柯仲平,信里說:“請你轉告馬健翎同志,讓他把秦腔《國魂》改名為《中國魂》。”從此,《中國魂》以秦腔形式在延安演出,很受人們歡迎。
1939年2月,民眾劇團離開延安,深入陜北邊遠山鎮作巡回演出,除了秦腔外,還有少量眉戶和秧歌劇。陜北當時雖為老解放區,但人們能以秦腔藝術接受抗日救國理論,這還是首次。這次巡回演出,行程約1200公里,所到城鄉三十余處,在軍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毛澤東曾對朱德說:“民眾劇團經常深入群眾,宣傳革命理論,這很好。”
1943年秋,張聞天通知民眾劇團,毛澤東要接見柯仲平和馬健翎,同時被接見的還有抗戰劇團的負責人楊醉鄉。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毛澤東會見三賢”。毛澤東說:“一個抗戰劇團,一個民眾劇團,好像兩個很受群眾歡迎的播種隊,走到哪里,就將抗日的種子撒播到哪里。民眾劇團是在物質和創作極困難的條件下誕生的。你們編演的秦腔《好男兒》、《一條路》等劇,既是大眾性的,也是藝術性的,體現了中國的作風和氣魄,體現了中國的新文化,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繼續努力。”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對戲曲界柯仲平、馬健翎、楊醉鄉的接見,極大地鼓舞了從事文藝工作的同志,一批優秀的音樂、詩歌、戲曲及文學作品相繼誕生。1943年及隨后幾年里,馬健翎和他的戰友們先后編導了大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窮人恨》、《一家人》(又名《保衛和平》)和秦腔古裝戲《魚腹山》等,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1946年10月,中共中央為歡迎王震和三五九旅指戰員從中原解放區回到延安,周恩來副主席特指定民眾劇團在歡迎晚會上演出《一家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陪同王震一起觀看了演出。第二天毛澤東寫了一封表揚信,讓宣傳部轉交柯仲平,向民眾劇團全體人員宣讀。
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彭德懷和王震曾多次觀看秦腔現代戲《血淚仇》、《窮人恨》、《一家人》等,并親筆寫信給民眾劇團全體人員,表示贊揚和提出希望。解放軍不少指揮員在戰前動員會上,經常組織官兵觀看《血淚仇》、《窮人恨》等戲,為啟發革命斗志,英勇殺敵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毛澤東說:“秦腔是對革命有功的。”
從1938年毛澤東提議改進秦腔藝術至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深受西北人民熱愛的秦腔藝術,經多年的不斷改進完善,已經開辟出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已有了正規的學院和學校,還有不少學者從理論到未來的改進與發展作深層次的研究。毛澤東早期對秦腔藝術的關懷與支持,將永遠為后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