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1980年關于制度有一段名言(見《鄧選》第二卷),講建立制度的重要性,我曾經加以引用。我至今認為他說得很對,近來覺得還有一層意思過去沒有認識到。
中共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說過:“中國共產黨不采取黨魁制,而采取民主的委員制,從委員中挑選一個書記,來負責聯絡工作,權力不應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标惇毿愕囊庖姾芎?,可惜沒有成為制度。
鄧小平說的是我們黨沒有建立起民主的制度,沒有建立起集體領導的制度??墒窍喾吹兀幻裰鞯闹贫葏s是建立過的,個人專斷的制度卻是建立過的。
從《劉少奇傳》可以看到: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決定》,主要內容一是重新成立政治局,毛澤東為主席;二是重新成立書記處,它隸屬政治局,由政治局主席為主席。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毛澤東為主席。《決定》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句話:書記處“會期不固定,得隨時由主席召集之,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后決定之權?!边@是根據劉少奇的建議決定的。劉少奇在會上建議:“書記處有一個主席,其他兩個書記是主席的助手,不是一個像過去那樣成為聯席會議的形式?!?/p>
我是幾年以前看到《劉傳》的,一直沒弄懂劉少奇這個建議有什么意義,有什么必要性。假定任弼時每件事都反對毛,你劉少奇每次都站在毛一邊,每次都是二比一,毛篤定得勝;然則,這個建議和這個決定豈不是多此一舉。不過話雖如此,劉少奇這么說想來一定還有他的道理。我糊涂數年之久,最近總算悟到了一點兒:這就叫做制度;把這件事形成制度,叫做制度化。這才開始領會,制度和制度化威力大矣哉!
首先,毛從此可以百分之百獨斷而毫無顧忌。他有根據。他手里有這個《決定》,等于說你們必須聽我的,你們只能服從我。誰反對我的意見,往輕里說是無組織無紀律,重一點說就是反黨。反對固然不可以,懷疑都是不行的,你竟敢懷疑黨中央不是絕對正確?有了這個“最后決定權”,毛澤東就是黨中央,黨中央就是毛澤東;后來,“中央”兩個字也不妨省掉,“文革”時期毛主席就是黨,黨就是毛主席。
其次,省市和下屬各級向中央看齊。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央,主席說了算;在各級,一把手說了算。實踐曾經無數次證明,在基層政治生活中,批評支部書記就是反黨。這一點可以從這個決定推衍出來,并非毫無根據。
再次,中央和各級一把手既然擁有這種制度化了的權威,當然也就有了上下之分。然后下面的聰明人自然以揣摩上面的意圖為能事,“揣摩”這兩個字不大好聽,所以都叫做“領會”。這是門大學問,不是我說得清的,其中大概包括必須說假話。林彪有一句名言是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這是玩弄權術的意思,難怪紅軍老將們都叫他精靈鬼。后來他越發精靈了,說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
還有兩點我也說不清,其中想也必有大道理。一是,劉少奇這個建議是怎么來的?是他憑空想出來的,是從蘇聯學來的,還是有感于黨的經驗教訓得出來的?二是,那一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都是叱咤風云的英雄好漢,怎么能通過這樣一個《決定》,規定什么“最后決定權”呢?是不是與中國仍然是農業社會有關,與秦政以來皇權專制的傳統有關?或者,與革命戰爭中必須高度集中權力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