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纖夫曲》(又名《伏爾加船夫曲》)是一首著名的蘇俄歌曲。它作為我國最早傳唱的俄羅斯民歌之一,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入中國,受到廣泛歡迎。它激勵了一代人,不怕艱難險阻,奮力拼搏,勇往直前,鼓舞他們走上革命解放的道路,并且得到現代人們的喜愛。它渾厚悲愴、沉重有力的音樂語言使人想起列賓的著名油畫《伏爾加纖夫曲》,想起中國黃河、長江上的纖夫,想起中國的黃河船夫曲、川江號子和大路歌。
《伏爾加纖夫曲》中文歌詞的譯配通順有力,瑯瑯上口,詞意通俗而深刻。對照俄文原文可以看出,“齊心協力把纖拉”、“踏開世界的不平路”的翻譯對原文又有新的升華。這首歌的譯配至今已經經過了七八十年時間的考驗,得到了音樂界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喜愛。令人不解的是:這么一首著名的歌曲,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傳唱,至今譯配者卻為“佚名”。到底這首著名歌曲的譯配者是誰?為什么會這么長時間“佚名”?一直是人們心中的一個謎團。近來翻閱《艾思奇文集》偶然得到一條重要信息,又查閱了相關的一些文章,終于得到答案——原來這首歌的譯配者并不是音樂界人士,而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
艾思奇作為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在老一輩的廣大知識分子和黨員干部中幾乎無人不曉,他的《大眾哲學》、《社會發展史》講座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都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他在音樂界的貢獻卻鮮為人知。下面將我所查到的有關資料介紹給大家,以幫助解開人們心頭的這個謎團。
1、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艾思奇文集》中刊有艾思奇年譜,摘錄如下:
1928年(18歲)……艾思奇從日本秘密運回許多日、德、英等文的馬列主義經典原著……還將一些革命歌曲帶回昆明,并將《伏爾加船夫曲》譯成中文,交給聶耳在昆明教唱。
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紀念文集》中所刊的艾思奇年譜對這段歷史也有同樣的記述,并補充說明道:
艾思奇和聶耳是同學、好友,曾將世界音樂家名人小傳贈給聶耳,向他傳播馬列主義,宣傳革命思想。后在上海有更深的交往和友情。
3、艾思奇大哥的同學好友馮素陶(原山西省人大主任,共產黨建黨初期,云南早期共產黨員,現已近百歲)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他第一次從日本回昆明養病(兼有其他任務)時,帶回一些世界作曲名家的傳記,如《貝多芬傳》等贈聶耳……又把《馬賽曲》、《伏爾加船夫曲》譯成中文教聶耳唱……(見《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紀念文集》21頁)
4、關于艾思奇和聶耳的友情,鄒高翔文章《哲學家在哲學之外》寫道:
艾思奇和聶耳不但是同鄉,而且是至交。音樂是他們友誼的橋梁……1928年,(下轉78頁)(上接76頁)艾思奇第一次從日本回昆明時,給聶耳帶回許多世界音樂家的傳記,同時還給聶耳帶來《國際歌》、《馬賽曲》、《伏爾加船夫曲》等著名樂章。(見《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紀念文集》262—263頁)
5、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回憶文章中有如下記述: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男低音黑人歌唱家羅伯遜演唱的熱愛和平的歌曲在中國負有盛名,艾思奇喜歡聽他的唱片。他平時也常用有素養的男中音唱一些歌劇段子或外國民歌,每當他聽到羅伯遜唱的《伏爾加船夫曲》時,便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這是一首反映勞苦大眾心聲的俄羅斯民歌。艾思奇對這首歌曲懷有特殊的感情,是他早年從日本帶回并翻譯成中文,送給他的老鄉、著名音樂家聶耳,并和他一道傳唱。(見《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紀念文集》119頁)
從以上資料可以推斷:是艾思奇早在1928年將《伏爾加船夫曲》譯配成中文,并交給聶耳在昆明首先傳唱。由于艾思奇是哲學家,工作精力全在馬列主義哲學的研究、宣傳、教育方面,譯配外文歌曲只是偶爾為之的業余愛好。他在譯配好歌曲交給聶耳后,從未去關注過此曲譯配者的署名問題。而聶耳這位中國著名的音樂家又英年早逝(1935年23歲時不幸在日本溺水逝世),也未來得及解決這個問題。終使《伏爾加纖夫曲》的譯配者成為鮮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