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18日晚,我接到中華女子詩書畫聯誼中心理事長李寶光女士自北京來的電話,說袁曉園女士于17日下午在南京仙逝。心里一陣難過,我把這一噩耗告知工作人員,請其立即打電話給袁女士的親屬嚴敬先生,表示哀悼,并敬獻花圈。
袁女士是當代的奇女子,慈祥、剛毅、多才,是她留給我的深刻印象。
她少小的時候,就養成了勤奮學習的習慣,對傳統文學、書畫藝術、英語都很有心得,尤其是漢文造詣很深;她又是我國第一位女外交家。上世紀30年代,她出任我國駐印度加爾各答副領事6年,為外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不但是外交人才,而且還是個漢文字學家,在文字改革中曾提出“袁氏漢字拼音”的方案;她對哲學也有研究,對人生、社會的各種現象分析的十分條理;有文學修養內涵,她的書法蒼勁而典雅;她熱愛祖國,夫妻倆曾聯名上書國民黨當局,呼吁國共合作,和平統一,因而遭到開除國民黨籍和通緝,因而被迫經香港轉到美國定居。
她告訴我,新中國成立后,她一次回國,周總理見她,對她說:“你研究漢文字,應該回來研究,才會有優越的研究條件。”她認為總理的話很有道理,遂于1985年申請回國入籍,美國有關辦理人員奇怪地問她:“很多外國人都希望能來美國定居而未被批準,可你卻為什么反而舍棄美國籍而回中國?”她態度鮮明地回答:“我熱愛我的民族,熱愛我的國家,我對漢文字有點研究,我要回國致力于文化事業。”
她熱愛文化藝術事業,1993年中華炎黃女子詩書畫聯誼中心在廣州成立,1995年女子詩書畫聯誼中心第二次理事會在三亞召開,她都參加了。雅集中,老人精神矍鑠,毫不龍鐘。她或笑語連篇,或詩酒唱和,或玩弄翰墨,大家對此十分感動。
2002年5月22日,中華女子詩書畫聯誼中心第三屆理事會議要在廣州召開。她于5月21日又從徐州飛來了。剛下飛機,知道住處離廣州藝術博物館不遠,馬上要求前往參觀。當晚香港梁潔華博士舉行小型晚宴,她、任仲夷夫婦、李寶光女士、祁烽、陳開枝和我參加,大家談笑風生。她神情爽朗,毫不顯老。談到老人要有樂觀的精神,要成立一個什么會的時候,她提出“我們是不會老的,就叫不老會吧!”大家一致贊成,并立即推舉仲夷為會長,她為名譽會長,80歲以上的祁烽和我都當了會員。隨后名譽會長立即在紅布上揮筆書“不老會”三個大字,我們在紅布上簽名。“不老會”三個大字,卻被不知哪位“識貨”的人,順手牽羊拿去了。
在第二天的中華女子詩書畫聯誼中心第三屆理事會上,她發言思路敏捷,口齒伶俐,她說:“……我經過許多曲折,但我不怕困難,什么困難,可以想辦法把它克服……我不認老……”一番短小精練、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贏得與會者熱烈的掌聲。香港亞洲電視臺王明清小姐立即專訪了她。她對記者侃侃而談,認為藝術要不斷求新、求變,不落俗套,要想“古怪”也不容易,怪要怪的有趣。老人又關心國家大事,又慷慨大方,樂于助人。歸國后,她曾捐贈6萬美元,資助泰山石刻及《人民日報》海外版大樓建設,又曾對貧困地區兒童、孕婦有過資助。1998年南京江蘇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水災,她除捐贈書畫作品外,還親自到長江大堤慰問抗洪官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她病重彌留之際,親屬向其報告我國神舟五號飛船升天的消息后,她瞪大眼睛興奮地說:“中國人永遠不會落后,中國總有一天會趕上美國!”
老人走了,但她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她曾手書一詩贈我:“不拜耶穌不參禪,不信氣功不練拳。人間哪有不老藥,順其自然到百年。”詩意明快豁達,充分反映老人寬闊胸懷和順其自然的心態,也許這就是她活到102歲的原因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