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源于一句喊錯的口號
1931年初,閩西的紅十二軍(注)召開了紀念李卜克內西、盧森堡和列寧等共產國際領袖的大會。在當時,開會時振臂喊口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全場與會者都會跟著喊,誰不喊誰就有問題。至于喊的什么口號,當時是不加思索的,只要有人領頭喊。在這次會上,偏偏有一個戰士高聲領喊出一句口號:“擁護第二國際!”“社會民主黨萬歲!”大家跟著喊完了,才有人發現這個口號有問題。這個喊錯口號的戰士叫吳拙哉。他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第二國際,什么是第三國際,糊里糊涂地喊錯了口號。
有人向在場的一團政委林海汀匯報吳拙哉喊了“反動口號”,林海汀認為這只是喊錯了口號,沒什么大驚小怪。那個人又跑到閩西蘇維埃政府報告了肅反委員會主席林一株。林一株立即率領肅反委員會的委員們到紅十二軍把吳拙哉和林海汀抓了起來,一共抓了十幾個人。在肅反委員會的審訊室里,林一株擺出各種刑具對吳拙哉實施肉刑。開始,吳拙哉至死不招,林海汀也是堅強不屈,他們一口咬定,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社會民主黨,什么是盧森堡,什么是李卜克內西,至于第二國際第三國際是什么組織更不清楚。但是,幾天幾夜的嚴刑拷打,使林海汀等十幾個人死去活來,林海汀和吳拙哉兩人為首犯,為了活命,兩人就屈打成招了,并且把罪責加在了已被開除黨籍的傅柏翠身上,說傅柏翠是閩西社會民主黨特委書記,自己是宣傳部長。他們往自己身上加罪,只求速死。
有了特委書記,又有了宣傳部長,肯定還有其他委員。繼續嚴刑拷打林海汀和吳拙哉等人,于是在蘇區工作的許多干部們都被他倆封了職位,還供認出“社會民主黨的政治主張是二五減租、勞資仲裁、開國民會議。”
林一株以肅反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發出裁字第一號、第二號通告,號召各級政府集中火力進行“肅清社會民主黨”工作。3月1日,在虎岡召開了“閩西工農審判反革命社會民主黨分子代表大會”,林海汀等17名主犯被判處死刑。“肅清社會民主黨”冤案就這樣發展為閩西的一場運動。
槍斃了林海汀等17名所謂“社會民主黨”,算是運動的第一階段,也是更大運動的開端。在這第一階段中,盡管肅反聲勢造得很大,但由于閩西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社會民主黨”之類的“反黨派別”,株連的人不算太多,只涉及到紅十二軍中少數幾個青年戰士。閩西蘇維埃政府還比較慎重,槍殺林海汀等人也上報了福建省委。福建省委正好接到四中全會決議案,于是接著就作出了《對四中全會與黨內斗爭問題的決議案》,派人到閩西直接領導,才把“肅清社會民主黨”冤案向縱深發展下去。這場冤案的性質之所以極為惡劣,就在于使用了殘酷的逼供信,這就為后來招供出6000多所謂“社會民主黨”人打開了方便之門。
肅反擴大化,直至濫殺無辜
為什么會發生這場“肅清社會民主黨”的運動?這和當時的王明“左”傾路線有關。
早在李立三“左”傾錯誤路線時期,福建省委個別人強令新組建的紅十二軍遠離閩西蘇區,去攻打廣東東江地區,結果遇到廣東軍閥余漢謀頑強的抵抗。紅十二軍在戰略戰術上采取死打硬拼,招致仗仗皆敗。部隊越打越少,戰士大批逃跑。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圍剿”,國民黨閩南漳州的張貞和廣東的香翰屏從南部殺來,閩西蘇區首府龍巖很快失守,地主還鄉團在蘇區騷擾破壞,企圖全面顛覆蘇維埃政權,閩西形勢日趨緊張。
正在此時,鄧發來到閩西。他是來蘇區傳達六屆三中全會反立三路線決議的。六屆三中全會是受共產國際指令專門解決李立三盲動路線的,然而李立三“左”傾盲動主義路線錯在哪里,為什么是“左”傾,根源是什么,中央并沒有做任何解釋,甚至說李立三并不是“左”傾,而是“消極的右傾”,故三中全會號稱反李立三路線,實質則完全相反,派往各地傳達三中全會的代表們本身都是立三路線的擁護者,鄧發就是其中之一。鄧發到閩西后,不去從根本上糾正李立三“左”傾的影響,而是用比李立三更“左”的眼光和觀點看待閩西蘇區。他來閩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開除了傅柏翠的黨籍。
傅柏翠是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他在1928年曾經領導過閩西蛟洋暴動,在創建閩西根據地斗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稱得上是老資格的紅軍根據地創始人。在執行中央各項政策過程中,他與中共閩西特委發生了矛盾。鄧發不問青紅皂白,不分是非曲直,給傅柏翠安上“右傾”的“社會民主黨”的帽子,開除了黨籍。
鄧發巡視閩西根據地各個機關后,主觀地認為“有些地方的蘇維埃甚至被富農、流氓和反動政治派別的反革命分子混跡其間,從中把持蘇維埃的工作。”
鄧發到部隊去,認為紅十二軍“軍紀廢弛,戰斗力很弱,在龍巖戰斗時,和敵人一遭遇就垮下來,亂得一塌糊涂。”他不去分析部隊為什么沒有戰斗力,而是主觀臆斷地說閩西沒有真正的工農紅軍。
蘇維埃政府被“富農、流氓和反動分子”把持著,軍隊又無戰斗力。鄧發認為有必要對閩西紅軍和蘇維埃來一番徹底改造,“建立真正的紅軍和蘇維埃政府”。正是由于鄧發此種思想認識,所以他機械盲目地照搬共產國際要中國黨開展對社會民主黨及資產階級派別斗爭的指示,一場擁護共產國際指示和路線的肅清社會民主黨運動不可避免拉開了帷幕。
1931年4月4日,中央代表團進入閩西蘇區,帶來了六屆四中全會對閩粵特委的指示信。信中說,“敵人積極從各方面來向蘇區紅軍進攻,普遍的白色恐怖,積極地打入黨的組織內和紅軍中來從事破壞。閩西的社會民主黨,江西的‘AB團’及其他地方的改組派等,從蔣介石到傅柏翠都有整個的聯系和計劃的”,必須“肅清內部的紅軍中、政府中、黨部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站在階級立場上用最嚴厲的手段鎮壓”。
中央的指示很明顯,“對一切反革命分子,站在階級立場上,用最嚴厲的手段鎮壓”,這就等于大開殺戒。閩粵特委隨即召開各種會議,在土地革命、軍事斗爭和肅反等方面實行比立三路線更加“左”傾的方針政策,提出“整個地消滅資產階級”,“消滅富農”等口號。
各地方為執行命令,立刻行動起來,先殺閩西區域內的地主、富農,然后又捕殺準備和已經逃亡的一部分小商人、小業主、小資本家。真可以說是站在了階級立場上。
對此中央還不滿意,僅憑一些不真實的報告否定了肅反方針,說他們右了,“左”得不夠。說閩西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時期,“社會民主黨”等反動派別已經普遍地打入黨內和紅軍內,閩西蘇區目前最主要的危險是“右傾”,必須“對一切消沉、悲觀、失望、逃跑等等的觀念給予無情的打擊”。
中共中央這封指示信錯誤地將黨內所謂“右傾”分子與反動派別混淆在一起作為打擊和清洗對象,擴大了肅反的打擊面,加劇了蘇區的混亂。
虎岡槍殺林海汀等17人,給后來的“肅社民黨”運動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各區各鄉的蘇維埃政府紛紛仿效,層層召開審判大會,濫加殺戮,造成令人恐怖的氣氛。且看下面的新花樣:
十毫子運動:毫子是指當時蘇區通用貨幣,誰擁有了十個毫子,誰就是土豪劣紳,殺之;
食煙大同盟:幾個人在一起互相遞支香煙,對對火,說說話,那就是參加了以食煙為接頭暗號的反動組織,殺之;
姑娘姐妹團:年輕姑娘在一起形影不離,說說笑笑,更有親密者曾拜干姐妹的,殺之;
戀愛團:一男一女通過搞戀愛,想組織社會民主黨,甚至男女之間互相交談說了些話,也被當作“戀愛團”,殺之;
膳食委員會:整天講吃喝,聚在一起研究今天中午晚上吃什么,無論男女,殺之;
……
就這樣,不僅錯殺了根本無中生有、想當然的“組織”現象和大批無辜群眾,而且還把人們普通生活中正常的自由交往當作“社會民主黨”行為,將當事人殺掉。至于根據逼供信屈打成招出來的所謂“社會民主黨”,更是殘酷地屠殺。那些在工作中犯有錯誤或者表現不好、或者有過落后情緒和行為的更是無一幸免。在他們報功的記錄上寫道:“這些分子,雖然不是社黨分子,但實質上是社黨的表現,是社黨發展的對象。”為絕后患,也被殺掉。還有一些犯了立三路線錯誤的同志也成了肅反的對象。對于一些出身階級成份不好的革命同志,也根據“地富子弟,在斗爭中必然會背叛革命”的荒謬邏輯,進行了清洗。
在屠殺之前,肉體刑罰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單憑肉刑羅織口供,肉體消滅”的政策。在肅社黨高峰期間,全蘇區黨政軍機關和一切團體都投入運動,沒有偵察立案,沒有調查研究,“以捕人最多處決人最快為堅決”。有的肅反委員竟然親手處決人。法律又回歸到封建社會時代,公開恢復蘇區曾禁止的肉刑:殺頭、老虎凳。
紅十二軍是閩西政權的主要軍事力量,由于四中全會點名要在紅軍挖出社會民主黨分子,于是紅十二軍更不能幸免。連以上干部半數被處決,有的連隊剛剛上任兩天的連長也被處決。有的連隊換了四次干部。
群眾之間,也不能幸免,受到株連的家屬更是無計其數。總之到處都是社民黨。
全閩西蘇區專心一項工作———肅反,形成了閩西的“肅反中心論”,在這“肅反中心論”的指導下,造成人人自危,干部和群眾強烈不滿和極端恐慌的現象,各地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反抗高潮。
“這樣搞,不要敵人打,我們自己就會垮臺!”
1931年5月27日,杭武縣三區第三大隊長李真和副政委張純銘,為反對上級胡亂抓人,為保護自己,營救已被指控為“社會民主黨”分子而關押在區蘇維埃審訊室的區委書記何登南等200多名干部群眾,率領第三大隊包圍了區蘇維埃政府,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后,救出了被捕人員。這一事變當即被宣判為“反革命暴動”,受到紅十二軍圍剿。李真、何登南、張純銘等第三大隊和被釋放人員在大軍追剿下被槍殺或重新逮捕后處決,幾百人尸體示眾后掩埋。杭武縣第二區、虎團、濱南等地,也發生過反抗,但都遭到紅十二軍鎮壓。
但是,始終沒被鎮壓下去的有一支隊伍,就是傅柏翠。傅柏翠作為閩西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與張鼎丞、譚震林等一起戰斗過。他被閩西特委告狀后,鄧發開會宣布開除他的黨籍。緊接著肅清社會民主黨運動來臨,他成了“社會民主黨”的特委書記,肯定是在鎮壓之列。他出于保護自己,利用在蘇區人民中間的威信,毅然決然地拿起武器反抗肅反。響應者與日劇增,那些害怕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被打成“社會民主黨”的人們擁戴傅柏翠上了山。他公然打出旗號:“歡迎社民黨到這里來。”
他占據山林,壘墻筑壁,建立城堡,與閩西根據地對著干。紅十二軍派兵進行圍攻,攻了幾次都不能拿下傅柏翠的“城堡”。后來,肅反停了下來,他也未能歸隊。
紅軍長征走后,各地都有紅軍游擊隊活動,但與他都井水不犯河水。國民黨幾次“清剿”都沒有把他搞掉。抗日戰爭時期,他的部隊被改編為保安隊,接受了國民黨的指揮,但就是不下山,國民黨也無可奈何。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大舉進山追剿,傅柏翠率部起義。解放后,傅柏翠擔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1985年5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發出通知,為傅柏翠平反,推翻其所謂“社會民主黨領袖”的不實之詞,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反抗肅社民黨的干部群眾都被當作“社會民主黨”加以消滅。錯誤的“肅社黨”運動給閩西黨造成嚴重的損失,大批干部群眾蒙冤受難,紅軍元氣大傷。閩西蘇維埃執委35名中被肅掉了一半,閩西近6300人被錯殺。閩西黨組織的黨員人數由8000人減到5000人。共青團組織受到的破壞更加嚴重,全蘇區30個區委,一年后全部癱瘓。
到最后,林一株和楊全康等人竟然把“社會民主黨”的罪名扣在閩西蘇維埃主席張鼎丞頭上,組織部長羅明也被懷疑。
鄧發發現閩西因“肅社黨”竟然把蘇區肅得滿目蕭條,到處都是喊冤哭罵聲,不得不承認肅反嚴重地擴大化了。為了恢復閩西正常的革命活動,必須采取措施轉變這一嚴重局勢。鑒于林一株為主席的肅反隊伍在人們心中留下的仇恨,閩西蘇維埃政府決定撤銷這一機構,另行成立以郭滴人為處長的政治保衛處,林一株降為副處長。這根本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閩西黨政機關并未真正認識到肅反的錯誤,致使這一運動還在發展。
張鼎丞、羅明、郭滴人留守上杭,根據群眾控訴,認為林一株、楊全康等人利用肅反大權濫殺無辜,為非作歹,便以“社會民主黨人”的同樣罪名于1931年9月把林一株等人槍斃。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臨時革命政府成立大會。出席會議的郭滴人、張鼎丞向毛澤東主席和蘇區中央局任弼時匯報了閩西肅反的錯誤做法和嚴重后果。毛澤東非常氣憤地說:“這樣搞,不要敵人打,我們自己就會垮臺。”決定立刻停止“肅清社會民主黨”運動,平反冤案、錯案,并給了5000多銀元作為善后救濟費。
由于周恩來的到來,使閩西還在發展的肅反運動得以制止。周恩來針對中央蘇區反“AB團”和閩西“肅社黨”運動造成的損失,嚴厲批評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蘇區中央局指導方針的錯誤,基本上剎住了這股歪風。
1931年12月,周恩來離開上海中共中央機關經粵東進入中央蘇區任中央局書記。他于12月中旬到達閩西后,沿途目睹了“肅社黨”運動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于18日致信中共中央,報告閩西的情況。周恩來說:“閩西解決社黨所得的惡果非常嚴重”,“他們處理方法之錯誤,如中央歷次所指示的殆過之無不及。”周恩來給中央的信,為進一步改正“肅社黨”運動的錯誤,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月后,中央專門就肅反問題給閩粵贛省委以指示,讓他們以自我批評的精神改正思想上的錯誤。
閩西特委在中共中央、毛澤東和蘇區中央局的強令干涉下,下決心改正錯誤,停止“肅社黨”運動,并在后來的工農大會上對過去一年來大規模“肅社黨”的重大錯誤進行了嚴肅的自我批評,總結了沉痛的教訓,從而基本結束了長達一年零三個月的“肅社黨”運動。
由于當時正處在王明“左”傾路線開始時期,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和閩贛省委、閩西特委雖然結束了這場殘酷的運動,但卻認為“肅社黨”是必要的,其錯誤主要是方針政策、方式方法上的錯誤,根本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場天大的冤案,應該從根本上加以推翻。
延安整風期間,鄧發通過清算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左”傾路線的危害時,認識到“肅社黨”運動的錯誤根源和危害,否定了這一錯誤運動。由于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此案牽連人物十分廣泛復雜,雖提出過要平反,但沒法落實。
1985年第5期《黨史通訊》發表了《閩西“肅清社會民主黨”歷史冤案已平反昭雪》的文章。文章中說:“經調查核實,福建省委認為,閩西蘇區根本沒有‘社會民主黨’的組織,所謂‘社會民主黨’應予徹底平反,被錯殺的同志應予昭雪,在政治上恢復名譽。”為了做好這一歷史冤案的平反昭雪,根據國發[1983] 91號文件的精神,中共福建省委1983年8月設立了“處理我省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肅反中被錯殺人員遺留問題辦公室”,地區(市)、縣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具體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經過近兩年的工作,在閩西又為2624人平反昭雪(解放初期已追認3728人為烈士),對其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困難補助或定期補助。
按照已平反昭雪兩次合計,人數為6352人。6000多人被錯殺,這是多么大的數字!如果論及這一冤案對革命造成的損失,那教訓就更為慘痛了。
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有些理論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嚇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們黨的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左”禍,但愿我們能永遠記住這些歷史教訓,記住小平同志這段話!
(注:紅十二軍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地方紅軍,1930年6月紅一軍團成立時,紅十二軍改編為紅四軍第三縱隊。之后閩西地區又組建了地方部隊,番號仍為紅十二軍,一般后人稱為新十二軍。本文中的紅十二軍是指新十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