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思想發端之地———南京“河?!?/p>
江蘇南京有一所全國聞名的培養水利人才的高等學?!雍4髮W,如今優美的校園里矗立著一尊高大的偉人塑像,他就是全校師生員工所景仰的80多年前的老校友———張聞天?!昂雍!睔v史悠久,創辦于1915年,當時名叫“河海工程專門學?!保墙鷮崢I家、時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倡導創建起來的我國第一所全國性的培養現代水利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張聞天1917年考入該校,屬“正科第三屆”學生。這個普通農家弟子為何能進入這樣一所高等水利學校?說來還有一點偶然因素。少年張聞天高小畢業后本可以接著讀普通中學,由中學再升大學,可是家庭的經濟實力畢竟不如那些有錢人家,于是便選擇了一個免收學費、宿費的職業學校,這就是當時設在浦東寶山縣吳淞炮臺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后來由于身體不適應海上作業,讀了將近兩年后就無法再堅持下去。正在此時從報上看到“河?!闭猩南ⅲ谑潜阏鞯酶改傅闹С?,以相等學歷考入了這所家庭經濟還承擔得起的公立學校。如果不是這次轉學,進不了高等學府,這個農家學子的前程也就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河?!彪m說是公立學校,但是張謇在創辦這所學校時由于北洋政府國庫空虛,創辦經費相當拮據,學校一直沒有自己的校舍,張聞天入學前學校就已經搬了兩次家,不得已情況下租賃了南京大倉園(今長江路上)一個姓蒯的兩所民宅,一所作校舍,一所作宿舍。學校盡管校舍困難,然而在師資方面卻是延請了國內名宿為教授,同時集中很大一部分開辦費購置圖書和儀器,僅圖書一項即從美國采購新書2000余冊。創辦之初教學沒有中文教材,校長許肇南提出完全用外文教材以濟急需,得到各位教師的贊同。先后采用英文教材達40余種,“一時使國內工科高等學校采用外文教材成為風氣”。顯然張聞天高水準外語的培養也是跟當年“河海”這種教學條件有關。對學生影響更為深遠是這所學校的校風,學校以養成學生“高尚之人格”、“勤儉耐勞之習慣”、“切實應用之知識”為辦學方針,要求學生人人抱定從事河海工程事業之決心。師生同唱的校歌的歌詞這樣寫道:
鐘靈毓秀石頭師,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興,工學昌明時。
橫流浩劫永斷絕,拯救數兆黎。
大哉河海奮前程,毋負幫人期。
對于在海邊長大的張聞天,小時候就從老師那里聽說過自己家鄉過去一位地方官欽璉興修海堤為民造福的故事,因此當初報考“河海”也確實是抱著讓“橫流浩劫永斷絕”的決心的,然而后來張聞天畢竟沒有學完水利專業,兩年之后就離開了學校。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改變了原來的志愿?這就離不開當時大時代的急劇變動和他本人的思想變化。
從“河海”開辦到張聞天就讀前后這四五年間,中國社會正醞釀著一個新的時代巨大變動,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科學文明得到進一步傳播,另一方面“換湯不換藥”的民國現狀和猖獗一時的尊孔復古思潮,推動著一批新的知識分子進一步思考問題的癥結所在?!昂雍!遍_辦的同一年(1915),作為新文化運動興起標志的《新青年》創刊。陳獨秀創辦的這個刊物一問世,就高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向著統治人們思想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封建禮教,展開了猛烈的攻擊。而到張聞天入學這一年(1917),《新青年》編輯部從上海移至北京,雜志每期發行量從一千多份激增到一萬五六千份。張本人在其自述中曾說到過這個雜志對自己的深刻影響:“‘五四’前《新青年》的出版給了我很大影響,我的自我覺醒也于此開始。”
1919年,也就是張聞天進入“河海”的第三年,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了。已經在新文化啟蒙中覺醒起來的張聞天便積極投入到這場運動中去。張聞天當年活動的具體表現已無歷史記錄,只是1980年筆者開始搜集張聞天史料時,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許德珩曾經在接受筆者采訪中說到過五四運動中對張的印象。許老是當年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會和全國學聯的負責人之一,在與筆者談話時已經90高齡,頭腦卻十分清楚。他回憶那時候是在南下到上海組織學生會過程中接觸過張聞天的。他說:“張聞天同志和沈澤民同志很要好,五四運動時都是河海工程學校的學生。那時他很年輕,大約是十七八歲,很活躍,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彪m然許老已說不出多少張的具體表現,但是在五四運動已經過去60多年,張居然還留在這位當年全國學運領袖腦海里如此深的印象,可見張當時確實是南京五四運動中的活躍分子。
這位五四領袖還說到另一件與五四運動有關的重要史實,即張聞天和毛澤東同為五四時期著名社團“少年中國學會”的早期會員。他說:“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有毛澤東、李大釗、鄧中夏,我也參加了,還有黃日葵等一些人。上海有張聞天、沈澤民、商務印書館的楊賢江等人。張和沈是會員中年齡最小的?!睋v史查考,毛澤東入會是他1919年12月第二次到北京之后,由學會發起人李大釗、王光祈介紹于1920年正式入會;而張聞天則是1919年12月由南京分會會員左舜生、黃仲蘇二人介紹正式入會。在1920年2月《少年中國》刊載的一條會員入會消息中有這樣的記載:“新加會員本會于去年十二月今年一月共加入會員三人”。三人順序依次作了如下排列:張聞天(江蘇)、芮學曾(山西)、毛澤東(湖南)。從這條歷史記載來看,張入會時間還略早于毛。那時他們二人沒有可能見面,但是兩人的名字卻第一次并列到了一起。
橫空出世的三篇佳作
實際上張聞天突出表現于五四運動的并不是他的組織才能,而是其思想站到了反映時代要求的前沿。張聞天文集組最初獲得這一認識來源于1981年發現的一份舊報。張本人在1941年寫的自傳中說到他五四運動時曾在一份名叫《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上開始發表文章,根據這一線索,張聞天文集組的程中原同志當時經過幾番努力終于在南京大學圖書館找到了這份報紙。這份《日刊》是每期一張四開四版的日報,每周出版6期(星期日休刊),從1919年6月至9月共出了70期。該刊的主編阮真是南京高等師范國文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張聞天是編輯科科員,是該刊的重要撰稿人。阮真在該刊最后一期的《編輯科經過報告》中這樣寫道:“本刊自六月二十三日創刊以來,閱時兩月有余,出版共七十號(期)。雖于國家社會無直接裨益,然頗為教育界所注目,而我會員得思想之接觸,學說之觀摩,其必有得益于此者,可斷言也。真(阮真)于發表來稿,重思想不重文字,尤以改良社會及改良教育為救國初步之方針,此本刊之微意也??几鏖T所發表之文字,‘論著’‘評壇’不無佳作。……”
而令人欣喜的正是從這份報紙中發現了張聞天最早發表的三篇佳作。先說第一篇題為《“五七”后的經過及將來》?!拔迤摺笔侵肝逅膼蹏\動中全國紀念1915年袁世凱出賣主權的五七國恥日而舉行的群眾示威行動。文章發表的時間是1919年7月11日,顧名思義是一篇回顧和總結前一階段五四群眾運動高潮,探索下一步行動的評論文章。文章不長,但是首先一個奇特之處是在開頭幾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列數這場運動群眾作了如何的“犧牲”,而所得結果卻又是如何的“微乎其微”,之后,一連得出六個“無用”:“不聲不響無用;空文鼓吹無用;電報戰爭無用;切實勸告無用;奔走呼號無用;奔都請愿無用?!闭б豢?,文章這里豈不是整個否定這場群眾運動嗎?但須知作者這里并不是站在一個歷史學家的角度上來全面總結這場運動,而是立足于現實,通過總結斗爭實踐來啟示人們深入思考“將來”的問題。那么究竟“將來”又用什么方法才是真正“有用”呢?回答這個問題,文章用“釜底抽薪”這個成語形象比喻地提出了一個新的大主張,這就是一句話:將“武力政治、強橫的中央集權、賣國賊、安福系、腐敗的政黨”,來個“一切廢除”;“然后建設這健全的民主共和國”。文章鄭重指出這是一個“大事業”,而要做成這個大事業,認為必須做到三點:“(一)抱定正鵠;(二)勇往直前;(三)不屈不撓?!?/p>
“武力政治”、“強橫的中央集權”實際就是指的北洋軍閥政府。不過這兩點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權特征的很好概括。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對于當時封建軍閥統治,從主張改良到根本解決是早期共產主義者從斗爭中得出的政治共識,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這一共識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而張聞天寫此文章時,五四群眾斗爭高潮剛過,他就在文章中如此明確地提出這種主張,說明他當時思想是相當前沿的。這里不妨拿同一時期毛澤東撰寫的著名《〈湘江評論〉創刊宣言》(1919年7月14日)來看一看,當時毛澤東就恰好還是主張“向強權者為持續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直至1920年11月他方斷然表示:“政治改良一途,可謂絕無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p>
再來看張聞天的第二篇文章題為《中華民國平民注意》。該文發表于前一文十天之后(7月22日)。如果說前一文提出了政治目標“健全的民主共和國”,那么這第二篇就是從理念上告訴人們這共和國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特別是作為共和國國民應該有什么樣的觀念。作者這里是以一個啟蒙者的身份向廣大“平民”來解述一個共和國國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共和國國家與國民的關系。何謂啟蒙?啟蒙就是要使人在精神上從對封建統治的依附性和奴性中獲得解放。文章正是拿“共和政治”同封建專制制度作鮮明對照的方式來解說共和國法制的基本原則。例如平等的原則,文章指出:“從前專制國常有種族、門閥、信仰、武力,若財產等階級,因勢力而享特權。”而“共和政治的法律,必須以萬民平等為原則?!泵總€國民“無論他資格上地位上什樣,公法上、私法上的權利義務都是一樣,就是凡為國民人格同一”。再如自由的原則:“專制時代君主萬能,他要使人民馴服,就是人民沒有自由?!倍肮埠蜁r代,國家以人民組織,所以發達人民即所以發達國家,所以個人的自由非常重要,所以人權是神圣,不但不容私人的侵犯,即國家除了不得已限制外,不能濫用權力而侵害的?!?/p>
對于長期受封建思想奴役的中國人,從根本上說究竟用什么樣的鑰匙來開啟民智?文章用的正是從新文化運動吸收過來的兩大法寶———民主與科學。文章說:“吾們從前在專制勢力下的時候,不曉得君主、民主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曉得君主武力是萬能,因為目光所到的只在這一國。到了現在,交通便利,接觸面廣,曉得君主武力不足恃,曉得有世界的潮流。”因此文章回答“共和國國民應該什樣?”時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拔醾兒握撟瞿囊粠虑?,終要自己主張,不要服從他人?!蔽恼峦瑫r強調的另一條就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凡事“吾們一定要用一個法子證明它”,“吾們不能說‘因為古人這樣說’這法子就是科學的?!蔽恼逻€告訴人們要相信中國未來會“比今日要好幾十倍的”,“不能保守,要進取”,“不要怕干冒保守派的譏罵”。
文章這里將民主與科學精神運用于現代國家共和政體的政治解說,體現出一種完全嶄新的現代國家觀。這不僅在當時有著啟蒙的意義,而且對于我們今天也仍然有著深刻的啟示。筆者感到這里說得最為深刻的要算關于共和國體中“國家”與“國民”個人的關系。過去我們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總是把“人權”說成是資產階級的東西加以批判,似乎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就壓根兒不存在人權問題,當然也就更不會想到人民的政權還會存在國家本身做出侵害人權的事情,可是現實告訴人們的是,建國以來這種濫用國家權力做出傷害人權的事情難道還算少嗎?過去我們一直是強調個人服從國家,只有國家發展了個人才有前途,可是究竟又怎樣才能從根本上強國,張聞天這里說出了一條更為值得我們深思的真理:“發達人民即所以發達國家”,并進一步發揮說:“于法律范圍內,人人自由,各有活潑進取的精神,各具獨立自治的能力。分子發達,國家亦發達了。”
最后讓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三篇論文,這就是同年8月19日至21日連載于《日刊》的《社會問題》一文。這篇文章是上個世紀80年代被發現時最為引起廣泛注目的一篇。人們當時感到新鮮的是五四運動高潮剛剛過去,包括一些先進分子在內,都還根本不知馬克思主義為何物的時候,年僅19歲的張聞天竟然已在這篇文章中公開嘗試用“馬克司(Marx,Karl)唯物的歷史觀”考察社會問題。而且在《共產黨宣言》國內還沒有中文譯本的情況下,文章最后向讀者完整地列出了《宣言》的十條綱領。著名五四運動研究專家、人民大學資深教授彭明讀了這篇文章后連聲稱贊說,在五四青年中能那樣早地寫出這樣文章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于是1983年為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中央編譯局等單位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展覽,就將張聞天的這篇文章作為一篇新發現的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珍貴文獻向觀眾展出。
其實這篇歷史文獻的珍貴價值并不只是在文字上的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一點,而更值得人們注意的是作者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以及中國革命問題所作的接近科學、接近實際的解說。首先是他在文章中用了相當一段篇幅解說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今日看來盡管這種解說是如何地幼稚和不準確,然而它畢竟是破天荒地用馬克思物質生產為社會發展基礎的論點解說人類歷史;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中國先進分子還只是開始一般地議論社會主義,而張聞天此文卻已經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中國革命兩步走的設想,認為中國當前革命不是同俄國一樣,而是“大約同歐洲舊式的革命差不多”的,首要任務是鏟除封建官僚統治階級,所不同的是“起革命的是工農”,最終達到大家“干涉政治”。辦法即是“實行普遍選舉”,“公開討論”?!暗鹊竭@一次的革命和振興教育等成功了,后來再講第二步?!蔽恼乱舱窃诮榻B第二步社會主義的內容時引用了《共產黨宣言》中的十大綱領。熟悉中共黨史的人們知道,將黨的奮斗綱領明確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兩步的是1922年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而張的文章這時就已提出了同中共二大基本相一致的萌芽思想,應該說這種認識也是相當超前的。
除了以上三篇文章以外,張聞天發表在《日刊》上的還有許多言簡意賅的“雜評”和“隨感錄”,不過集中突出體現他當時思想的卻是這三篇論文。總結過去,窺測未來;弘揚人權,開發民智;唯物史觀,繪制藍圖,一個未來富有嶄新思想的現代政治家、思想家的年輕才華已經是略見端倪。而他之所以能夠當時展現出這些先進思想,自然是和他所成長的那個巨變的時代有關,然而也同時確實表現出了這位年輕學子對新時代特有的感悟力。統觀這三篇佳作可以說他當時實際上已經開始抓住了對其后來一生都有深刻影響的三件帶有根本性的東西,一是建設健全共和的政治理想;二是新文化精髓的民主科學;三是馬克思主義基礎的唯物史觀。這時候的張聞天當然還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而是一個以啟蒙為己任的民主主義者,但也應該看到,他這時人生思想的起跑線上也確實不只是有了一般的民主主義,而是已經開始注入了時代最新成果的馬克思主義。他在文章里呼吁人們在尋找改變現狀途徑中“犧牲也不要怕”,這自然也就首先包含了他個人獻身這番“大事業”的決心。因此,已經有了如此宏偉思想情懷和決心的他,隨后不久改變原來興修水利的志愿,脫離“河?!绷碜魉\也就不足為怪了。